杂文精选

中国作家排名

作者:志和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73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有人给中国作家排名:

  1,曹雪芹 2,苏轼 3,屈原 4,李白 5,司马迁 6,杜甫 7,鲁迅 8,庄子 9,辛弃疾 10,王安忆

  星河长明处,文心照千秋

  岁月长河奔涌不息,浪花淘尽英雄,却将一个个闪耀的文学灵魂凝为永恒的星辰,照亮人类精神的苍穹。他们或挥毫泼墨,书写人间百态;或吟咏高歌,抒发壮志豪情;或洞察世事,剖析人性幽微,在历史的卷轴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曹雪芹栖身于黄叶村的陋室之中,以如椽巨笔勾勒出《红楼梦》这座精妙绝伦的文学殿堂。他将世家大族的兴衰荣辱娓娓道来,大观园里的繁华与落寞,金陵十二钗的才情与命运,无不深刻地描绘出古代专制社会的人生百态和腐朽本质。字里行间,既有对青春美好的追忆,也有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其才华全面,洞察力敏锐,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在历史的尘埃中触摸到人性的温度。

  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如同璀璨的恒星,散发着多维度的光芒。他的诗词,或豪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雄浑壮阔;或婉约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饱含深情厚意。不仅如此,他还是美食家,发明的东坡肉至今仍飘香四溢。面对人生的跌宕起伏,他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清正为官,造福一方。无论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都展现出他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屈原,作为一代诗祖,以《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他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文字之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对信念的坚定坚守。他的文学才华和爱国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影响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激励着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李白,那位仗剑天涯的诗仙,以其丰富多彩而浪漫飘逸的诗风,在诗歌的天空中独树一帜。他的诗,有时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般气势磅礴,有时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般天真烂漫。他饮酒作乐,笑傲江湖,将自己的豪情壮志与浪漫情怀化作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赢得了无数粉丝的追捧。他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用毕生心血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部史学巨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开创了二十四史的先河。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领略历史的风云变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杜甫,那位“穷年忧黎元”的诗圣,始终心系苍生,关注人生百态和现实社会。他的诗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他用诗歌记录时代的沧桑巨变,倾诉人民的苦难与心声,对人民倾注了无限深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

  鲁迅,以笔为刀,以文为枪,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洞察和犀利的批判。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丑恶,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他以冷峻的目光审视着旧中国的黑暗与腐朽,以辛辣的笔触剖析着国民的劣根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其文章文采斐然,想象力丰富多彩,令人惊叹不已。他的寓言故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充满了哲学智慧和浪漫色彩。他逍遥于天地之间,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其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为后世文学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辛弃疾,这位南宋的爱国词人,将满腔的爱国情怀融入词作之中。他的词,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他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他的词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而奋斗。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和一个女人的命运沉浮。她对社会生活描写的深度和厚度,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缩影和人性的复杂。在她的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展现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这些文学巨匠们,如同夜空中的繁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的瑰宝。他们用文字记录历史,抒发情感,启迪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翻开他们的作品,仿佛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汲取他们的智慧力量。星河长明处,文心照千秋,他们的光芒,将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在十大文杰中,我最喜欢苏轼。

  苏轼的文字,确如一片浩瀚汪洋,既有惊涛拍岸的壮阔,又有微波荡漾的温柔,字里行间满是豁达与智慧,总能在不经意间叩击人心。

  他的一生,宦海沉浮,几经贬谪,却始终能在困境中寻得诗意与乐趣。初到黄州,面对人生的巨大落差,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吟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一句简单的描述,便将对生活的热爱展露无遗,仿佛贬谪不是磨难,而是一场探寻美食与美景的奇妙旅程。在烹饪上,他亲自钻研,发明了东坡肉,用小火慢炖出生活的滋味;在耕种时,他化身“东坡居士”,于东坡之上播种希望,将困苦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在风雨过后的从容与超脱,不知慰藉了多少在困境中挣扎的心灵。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满心迷茫时,读到这样的词句,仿佛能感受到苏轼在身旁轻轻拍着肩膀,告诉你:风雨不过是人生的寻常风景,无需介怀,向前看就好。

  他与友人泛舟赤壁,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将个体置于浩瀚宇宙中,感慨生命的渺小;却又马上话锋一转,“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虽知理想难以企及,却依然心怀浪漫与憧憬。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在思考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正是苏轼文字最动人的魅力。

  无论是豪迈奔放的“大江东去”,还是深情款款的“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总能用他的文字,带我们领略人生的百般滋味,教会我们以乐观豁达之心,笑对生活的起起落落。

  最值得一提的是,苏轼被贬至广东惠州和海南儋州期间,生活虽充满艰辛,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

  在广东惠州,苏轼起初住在合江楼,后又迁至嘉祐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让他逐渐融入其中,他写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来描绘惠州的宜人气候和丰富物产。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他却能苦中作乐,对惠州的美食情有独钟,尤其喜爱荔枝,还打趣说“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关心当地百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倡议修建了东新桥和西新桥,方便了百姓的出行。

  后来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那是更为偏远荒凉之地。他住在简陋的桄榔庵中,生活物资匮乏,甚至时常面临饥饿。但他没有抱怨,而是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与黎族百姓交往密切。他开办学堂,讲学明道,培养了不少人才,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尝试着适应当地的生活,学习黎族的生产方式,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在海南的三年,苏轼的思想更加成熟,文学创作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诗词文章中蕴含着对人生、对自然更深刻的感悟。

  近代的苏迷是林语堂。林语堂对苏轼的偏爱,全藏在《苏东坡传》里。他说苏轼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奇才,在书里用幽默笔触勾勒出一个“全能型选手”:

  做官时:既能在杭州疏浚西湖、筑“苏堤”,又能在徐州抗洪、密州灭蝗,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生活中:是个“吃货发明家”,研究出东坡肉、羊蝎子吃法;还是“养生达人”,晨起梳头、睡前泡脚,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逆境里:被贬黄州时,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谪居儋州时,教当地人挖井、办学,把“流放地”过成“第二故乡”。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不是被供在神坛的文豪,而是个会“笑骂人生”的真性情之人——得意时“把酒问青天”,失意时“一蓑烟雨任平生”,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对生活充满热望。这种“可爱又可敬”的人格魅力,或许就是他跨越千年仍被人热爱的原因吧~

  当代的苏迷是意公子吴敏婕。意公子写的《人生得遇苏东坡》是她打磨四年之作。在书中,意公子以现代人视角层层剖析苏东坡的处世智慧,涵盖其仕途、家庭、交友与艺术成就。

  意公子认为苏东坡有着远比其他中国文人更为宽广的人生尺度。他不仅是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擅长的文学艺术大家,还是一位有着卓越政绩的政治家。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士精神。意公子笔下的苏东坡,并非传统历史叙事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文豪,而是一个真实、鲜活、充满人性温度的普通人。他会在乌台诗案后瑟瑟发抖,会在痛失幼子时江边痛哭,也会为“日啖荔枝三百颗”付出痔疮的代价。他的一生充满坎坷,却能在逆境中保持幽默,在琐碎中提炼诗意,在迷茫中坚守本心,这种“反内耗”的生存智慧,让他与现代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