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中华鲎——滩涂上的守望者

作者:韩霜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294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黄其龙的《在滩涂上沉睡》选取中国鲎这一古老物种作为叙事载体,通过描写其生存困境,将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曝晒在文明反思的聚光灯下,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定位。据历史记载,中华鲎五亿年前就存在,被称为活化石,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自然史,其演变过程也见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兴衰。而作者在北海红树林的滩涂上,与这只古老生物的对视,不仅是目光的交汇,更是人类文明与原始生态的碰撞。

  其中,作者笔下的红树林不仅是中华鲎的栖息地,更是一个微缩的生态宇宙。在这里,各种植物的绿浪扑面而来,“洁白如花朵”的白鹭在林中高立、弹涂鱼与招潮蟹“各自营生,互不骚扰”,还有众多微生物在此繁殖生长,它们组合在一起共同形成完整的生物链。作者通过刻画不同物种间的动态平衡,展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一描写也呼应了布伊尔提出的“环境的想象”,即文学通过具象化自然细节唤醒读者的生态感知。然而,红树林的这种生态平衡终究也被人类毫无节制的贪婪行为所打破,为了发展经济人们开始填海造地、开发滩涂,使得红树林这一自然空间也逐渐演变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附庸。

  此外,中华鲎的沉睡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性,更是以一种孤傲、漠然的姿态与人类保持距离。而它“青铜剑”般的外形与“血液中的铜离子”也构成双重隐喻:前者象征了它在进化历程中的坚韧,后者则暗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人们将鲎血制成“鲎试剂”,测试疫苗是否被污染,从而才能进入人体成为一道屏障。这一行为也印证了在笛卡尔主义的影响下,动物被视为机器,被剥夺了害怕、恐惧、和受难的情感感受,这种单纯的被客体化使其失去了自然赋予的本性,仅仅成为人可资利用的资源。当游客们因其物种的稀有性抱着猎奇的心态来围观时,它以看似不屑一顾的孤傲姿态示人,实则是生物本能的防御机制,也暗含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蔑视。正如文中所言,“人在这个星球上是缺乏朋友的”,这种孤独感也体现出人类中心主义幻灭后,人类的心灵在精神荒野中得不到慰藉。

  然而,作者并未全然否定人类的努力,譬如文中北海红树林保护区的设立、志愿者的行动、公众环保意识的萌芽,皆是救赎的微光。文中一对母女的互动也传达出生态救赎的可能。虽然小女孩将鲎壳比作 “水瓢”的无意识比喻,体现着传统实用主义对自然的物化认知还在延续,但母亲却教导她说:“我们不能把它制成水瓢,要保护它”。作者通过这种生态教育暗示着人类要重新思考自身在自然中的定位,主动选择与万物共生,从掠夺者变成守护者。

  最后,文章的结尾寄托着作者的殷切期望,中华鲎“游向深蓝色大海”,这既是自由的回归,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他期待着中华鲎有一天能够“满堂子孙,在红树林里觅食、撒欢”,彼时人类再见到一个物种时便不再需要运气了。正如海德格尔曾说“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保留某物的本质的时候,在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他的本质之中的时候,按照字面来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的时候”。若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主体性,摒弃功利性的理性思维,建立以敬畏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像中华鲎的血液守护人类健康那般,人类的良知也应成为守护自然的最后屏障。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