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陈行甲,关注过他做的事,没读过他的书
四月初的一天,我正在吃晚饭,朋友发信息说,推荐一本书给我,就是《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朋友知道我有虚名,爱读书,说书不错,可以看看。因为着急玩儿,放了几天。玩儿完闲下来,17.5万字,用两天一口气读完了。
大概你猜着了,既然我想写读后感,这书肯定感动了我。
是的,感动还不止一处呢。
不过我读完,又放了N多天,才觉得应该说几句。这不是谋定而后动,是有话不知道如何说。于是想着想到哪就说到哪儿吧,却不料这说也是一拖再拖,已经一个月时间了,以至于老犯老糊涂,能想到的节点常常忘了具体的内容,还得返回去查阅,有点费劲。
《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共七记,断断续续记录了陈行甲人生中最重要的七个片段,是他的许多重要经历和重要感悟,按时间顺序综合重组后的七段故事,真实感很强,像日记的摘抄。一记说他母亲;二记记“霞”―他的爱人和爱情;三记讲他刚参加工作;四记回忆他的清华;五记叙述他在芝加哥大学的留学生活;六记翻录了他的人生高光时刻,在县委书记任上奋斗、反腐、受到国家“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表彰,并在即将进一步被提拔的时候,急流勇退,在峡江的转弯处华丽转身;七记则是他的人生下半场―慈善。七记不是小说,没有复杂的结构设计,但它像七幕华彩的交响乐章,激越而深沉,华彩而朴实,袅袅深情,娓娓道来,有时率直得精妙,有时深刻得痛楚,有时执著着看不到希望,有时乐观着走不到尽头,每一次成功仿佛都处于失败的边缘。
为什么我会被感动?不是陈行甲的人生笔记写得有多好,而是这书有陈行甲一样的气质,敦厚中的机敏,机敏中的刚强,刚强中的温情,温情中的果决,我说不出我读着时的感觉。刚开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看政治人物或网红书记的自我标榜的心态,想以“人民”的视角去看“官僚们”对人民的作为和心声。但陈行甲不同,他的顺境总有突如其来的曲折,他的逆境又总能峰回路转而安居高处。你要问我,看到职场的尔虞我诈了吗?只是旁敲侧击的一点点;看到功绩和苦劳反复被拔高了吗?也有抽丝剥茧后的一点点。不是没有高大上,但是绝对没有低俗横;不是没有激流和险滩,更多的却像静静的顿河,其朴素超前的思维方法和温婉平和的思考过程,一如静水流深,不时的诗意描述,也宛如岸边的美景,突然就闪现在你的眼前,让你眼前一亮。我得承认,陈行甲是一位有思想魅力和独立人格的领导。他的舞台不是很大,常常舞姿优美,所以他是最优秀的县委书记;他在巴东的权力虽然“很大”,但许多陈规却不容突破,广袤空间里现实的自由度不多,即使是正确的标新立异也没有腾挪的余地,所以最后他在峡江的转弯处选择转身离开。
为什么我会被感动?除了欣赏就没有别的吗?当然有,还不少。
我和陈行甲都来自农村,有天然的亲近感。陈行甲没怎么介绍他的父亲,大概因为在陈行甲的成长时期,他父亲有公干,一年只能见一两次面,所以对他的影响较小。而母亲与他相依为命,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他的恩惠更多。他说,“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遗传给了我柔软的心灵,教给我干净做人的道理。”他作为一方大员,“可以怀着和她(母亲)一样的悲悯态度来对待弱者,可以耻于在穷困的土地上锦衣玉食从而坚守从政的底线。”以至于在陈行甲的一生中,他母亲的照片一直带在身边,或摆在办公室的某个角落,按照他母亲的遗嘱,“走到哪里把妈带着”,并给予自己用之不竭的力量。
陈行甲说到母亲的两件事我印象很深。一件是在他读小学的时候,学到‘苦’这个字,他母亲就教他说,“‘苦’这个字蛮像人的脸,草字头的两个竖像人的眼睛,中间的小十字架像人的鼻子,下面的口就是嘴巴,所以人生下来就是要吃苦的,你读书要学会吃苦才读得好。”很形象,也很有哲理。陈行甲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母亲给他写的信,“简写繁写分不清楚,会交叉使用。”但他母亲并不缺乏对人生智慧的哲学认知,也心存不少苦日子的生存之道。比如被批斗在屋后的山脚田坎边私种“资本主义的苗”时,在检讨中带着《毛主席语录》,高喊“毛主席万岁”;比如给排行“行”字辈的儿子,敢起“甲儿”的小名和“行甲”的大名,而不是越贱越好养活的“狗子狗剩狗娃”等等在农村常用的名字。这或许也印证了,知识的多少和智慧的高低并不是一回事。
另外一件是自己家很穷的时候还不忘接济他人。同村潘家借盐从来不还,但没有一次拒绝;送给王家三女子自己最喜欢的、平时舍不得穿的的确良嫁妆,在提亲时穿;打扫净门前的阶坎,供穷苦过路人歇脚,请他们进屋喝水吃干粮……当时他家是什么情况呢?改善生活时,他母亲总是站着吃饭,借口“站着吃肯长些”,其实是怕子女看到她自己的碗里没有白米、面和腊肉等好吃的东西。更可贵的是,即使这样,他“母亲仍然愿意关心那些比她更穷的人,而且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们的体面。”陈行甲是幸运的,能有这样堪称伟大的母亲。更为幸运的是,从儿子阿鱼为该书写的跋看,他又将母亲的优良品德传承给了儿子。儿子在跋中记述的唯一一件重要的事是,有一年春节大年三十,陈行甲带着儿子和儿子的表哥,手提年货礼物,在寒冷的早晨,开车走了很久的盘山公路,到乡下去给在任上认下的“亲戚”拜年。这“亲戚”不是“从屋子里——‘走’出来,而是‘爬’出来——她腰部以下都不能动弹,用一块破旧的塑料布裹着,靠双手支撑上半身爬行。”阿鱼说,父亲对他的教育是成功的,在他长大后,“外出求学,去到很多地方,但经历的事情再多,那个村子、那个院落在我的生命经验中依然占据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努力生存的人始终是我父亲的家人,也是我的家人。”所以阿鱼“对于父亲之后的诸多经历,媒体与舆论不乏评论,批评者说他(父亲)喜欢‘作秀’,赞赏者常用‘华丽转身’的说法。但在我眼中,他(父亲)所做的事业尽管身份不同,都只是那次拜年的自然延伸。”阿鱼对他父亲的评价很中肯,我非常赞同。
我被《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深深吸引,就是从他介绍母亲的乐善好施开始的。开始几页,曾经读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有些静不下心来,甚而坚持是为了不辜负朋友的推荐,直至读到“苦”字的形象解读,我才真正读进心里。当然,特别的原因还有,陈行甲母亲在家生孩子自剪脐带的艰难情景,预备着不想要孩子时准备的桶(我们当地是地上的尿盆),以及春节吃年夜饭时的“年终总结”,这和我们家的事儿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家的“年终总结”,大多是年三十深夜,母亲为省钱在灯下给子女们做新衣的情景,父亲为亲人们摆卦预测来年吉凶的情形,主要在展望未来,而不是回忆痛苦。不同于陈家,我父母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父亲的和善、才学,母亲的泼辣、聪慧,教会了我们坚守本分、平实生活的本领,也成了家族相承的家训。
我和陈行甲容易产生共鸣的原因是,我和他年龄相差不大(我比他大七岁),而且有着相同的爱好,诗歌和音乐。他写诗,我也写诗;他喜欢北岛,我也喜欢北岛。他喜欢流行歌曲,我也喜欢流行歌曲;他弹吉他,我吹口琴,也弹过吉他。上大学时,我起初在专业外自学古典诗词。大学毕业后,正是陈行甲上大学的年代,朦胧诗风靡全国,我开始订《诗歌报》《诗刊》等诗歌杂志,和飞鸟、雁阵等几个朋友创建“扬帆文学社”,开始大量写新诗,水平也能凑合。至于音乐,上大学那几年,正是港台歌曲统霸乐坛的时代,是辽宁的流行音乐界讨论《绿岛小夜曲》是不是黄色歌曲的年代,连我的同龄人刘欢也在模仿,而我甚至还去过阜新作曲家(忘了叫什么名字)的家里拜访,想跟他学习作曲,但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作罢。后来,我还偷偷写过歌曲,也和著名词作家张枚同先生合作为大同煤校写过校歌。只不过我唱歌水平估计不敌陈行甲,因为我年青时没搞过对象,也从不敢在女同学面前唱歌,难道这是我发展不好,与陈行甲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原因(一笑)?不过我带过的学生都知道我识谱、“懂”音乐,因为我在业余时间确实教过不少学生唱歌。
陈行甲从小到大一直是好学生,就是后来当了领导,依然坚持学习。这一点我也和他很像。但陈行甲用功都在正经处,而我大多是旁门左道,主业一塌糊涂。所以陈行甲才可以从湖北大学,到清华大学,再到芝加哥大学,政治地位和学业水平同步提高。而我从上大学开始,对所学专业虽然“不离不弃”,却重点发展副业,只有朦胧诗有那么一点收获。陈行甲能当好领导,或许与他“见过世面”,专业都很过硬有很大关系。也许清华、芝大以后的陈行甲更值得钦佩。反正他能到清华、芝大学习,在外语上的突破,在农业考察上的矢志不渝,不单在于勤奋,还与目标长远的审时度势有关,我自愧不如。我一直以为,文科是生活的导师,工科只是生活的手艺。如果你人文基础好,情商就不会太差;专业手艺又顶呱呱,发展自然就不会错。陈行甲在大学“搞到”霞,能让霞放弃开放的广东,跟随他到巴东生活,并成为他的坚强后盾,情商不低。他在任上鞠躬尽瘁,为事业永不妥协,“前前后后亲自签字双规或抓捕的官员和不法商人多达87人,直接牵连出5名县领导,还牵出了2名州领导,”从这看,他的“官商”又“太低”。情商高时,他的仕途一片光明,年年有进步。“官商”低时,他的人生不得不改变,似乎也真的谈不上转身的华丽!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在遗憾中“回想起来,清华园的两年学习生活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个角度都丰富和改变了我。……见证我青春汗水的清华学堂,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所以他在清华园后的官场上,为了保持母亲教育他的清净生活,让他“看清楚了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陈行甲真的很能,也很理想。但清理污垢,保持纯净,必须付出“代价”,他真的不容易,不是随便说一说、吹一吹就能做到的!
陈行甲是幸运的。在清华,在芝加哥大学,遇到了许多高人,在课堂游戏中学习,于高屋建瓴见中领悟,十分幸福。关键是他在安乐中没有沉沦,一步一个台阶地逐渐走向人生的高点(现在有许多家长拼命想让孩子上名校,看来是十分正确的)。最近读《了凡四训》,其中有言,“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我认为陈行甲做到了,几近于毛主席所赞扬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者。能在规矩中转圜于无形,在方圆中恪守着君子的风范,一定是高人啊。在芝加哥大学的学业结束时,陈行甲静静地坐在太阳初升的密歇根湖畔,有着“莫名的感动,觉得自己就站在天与地的交接处,谁说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只要把天和地装在心里,再长的平行线也有相交的时候。”相交处必在转弯处,而转弯处的人生必然会走上另一条坎坷之路。于是陈行甲感慨,“黄庭坚的词,‘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而白先勇则说,)‘不必十年,一年已足’。”所以他要辞职去“传薪”(这是陈行甲慈善的一项计划),“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英名消逝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后辈困顿于荆棘。”由此看来,陈行甲是善良的,也是高尚的,他的后半生也一定是值得的。
感谢陈行甲,也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至少它会让我在很长的一段时光内,发射出《一束》耀眼的光芒,让我和所有深怀希望的人们,感觉英雄永远都在!
附诗:《一束》
作者:北岛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海湾,是帆/是缆绳忠实的两端/你是喷泉,是风/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画框,是窗口/是开满野花的田园/你是呼吸,是床头/是陪伴星星的夜晚//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日历,是罗盘/是暗中滑行的光线/你是履历,是书签/是写在最后的序言//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纱幕,是雾/是映入梦中的灯盏/你是口笛,是无言之歌/是石雕低垂的眼帘//
在我和世界之间/你是鸿沟,是池沼/是正在下陷的深渊/你是栅栏,是墙垣/是盾牌上永久的图案//
附注:北岛的诗歌《一束》,是陈行甲“传薪计划”慈善事宜献给受益人“薪火宝贝”的一首诗,后被王齐(作曲家)和他儿子王禹方(歌手)谱曲、编曲并传唱。
2025年4月10日—5月4日草于三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