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用时3.5小时,看完了《长安的荔枝》。
久违地,我重新拾起了书本。
前一天,在反复自我逼迫下,制定了好习惯养成打卡计划,试图改变糟糕的现状。
尽管我还是没有参透地球运转的意义、人类存在的意义等哲学问题。但我清楚地认识到,改变势在必行。
快30岁了,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成就。说是为零也毫不过分。
过去一直自视甚高,所谓的“厉害”和“聪明”都是在自欺欺人的幻象。最简单的衡量方式,就是查看当前账户余额。
这个月正好还完装修贷。是时候开始对不必要的耗费做减法,对知识和财富做加法。
未来何去何从,我尚未明晰。但有一点是没错的,就是要多读书。脑子里面没有知识,不管做什么都不会成功。脑子里面有知识,才能言之有物,遵从内心,不随波逐流。
除了读书,我还打算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正常人谁写日记啊”,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也是我过去一贯的想法。但其实想开了,写日记是一种非常好的做复盘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和自己内心的对话,还能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PS如果是手写,还能顺带练字。
说回《长安的荔枝》。为什么选择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改变自己?原因有二。
一是“假意”学习时,挑挑拣拣半天,因为喜欢吃荔枝,被书名吸引,选择了听讲这本书,对这本书的内容较为熟悉,阅读难度降低了。二是看着小人物李善德在职场中挣扎想起了同为小人物的我。
PS作者马伯庸仅用十一天(和李善德把荔枝从岭南运至长安的时间是一样的~)就写出了这本书,真是令人惊叹。
书中第一个触动我的点,是第二章的最后一句话——“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句话仿佛一下粉碎了我这么多年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混吃等死的状态。我总是热衷于制定各种计划,但是由于目标太过远大,难以实现,或者说是需要长期坚持,这会导致我的积极性严重下跌。通常情况表现为“三分钟热度”。
可能是不像主角李善德一样,有皇权压迫的催命符、奋斗几十年刚买的还未还完债务的房、有依靠自己生存的妻女这些责任和重担在身上。
“如果有人在背后抽打我、鞭策我,我基本上是可以坚持的。”
但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在吃喝拉撒睡上没有特别需要操心的事情。唯二烦心的点就是做不完的基层工作和长辈的不断催婚。
为了应对这种制作计划不去执行的坏情况,我出的招数就是把长远的目标切分成小目标,也就是改为一个个习惯。首先把这些习惯养成了,把他们都刻进生物钟、刻进DNA。
这本书第二个触动我的点,是林邑奴这个角色。他在主人的责打下度日,被主人视为“畜牲”,可他却没有丧失人性。
李善德是他生命中第一个把他当作人的人,那碗荔枝酒,唤醒了他原本麻木不仁、伤痕累累的心灵。作为奴隶,他向主人汇报李善德的一举一动。但在得知主人要对李善德下杀手时,他选择报恩,拼尽全力,将有追兵的消息及时告知李善德,并以身作饵,吸引老虎将追兵消灭。
他死的时候,尸骨无存,但他做出了身为人的选择。愿他带着李善德的善意,来世再不入“畜生道”。
第三个触动我的点,是主角李善德的韧性。面对困难,他勇于解决。经历困难,他还能保持初心。
完成荔枝转运工作之后,他本可官路亨通,逍遥快活。但在“成功”的路上,某些事情的背道而驰让他难以适从。
“距离成功越近,他离朋友就越远。”
在过程中,他见识到权力对下级的层层剥削,见识到“流程那种东西,是弱者才需要遵循的规矩”,见识到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谈钱有什么不好?”,见识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
书中,高层权贵的一道旨意、一句话、一块令牌、一指,就能将底层人民压得喘不过气,将他们的奋斗和挣扎化为虚无。这些达官贵人,最终也遭到了奢靡、压迫、轻蔑的反噬。
而李善德不被权力金钱所动摇,敢于质疑高层不合理的决定,敢于为平民老百姓发声。虽然最后被贬至岭南,却也躲过了叛乱,实现“荔枝”自由。
可我认为本书的结局是悲凉的,因为底层人民可能还会迎来新的一轮压迫。
最后来个分类式总结。
在友情方面,他有处事圆滑的韩洄为他出谋划策,有正直善良的杜甫给他精神支持,有淳朴坚毅的阿僮帮他加深对荔枝的了解,有追逐利益的苏谅给他提供资金和转运上的助力,有忠义两全的林邑奴付出生命为代价帮他阻拦追兵。
少了任何一位,这个故事都无法继续。友情是重要的,有些人是无私的,有些人是掺杂利益的。对于苏谅和李善德分道扬镳的结局,我有遗憾,却不可惜。
苏谅的友情夹杂着利益交换。为利而来,因利而散。甚至为了报复李善德(误会的进一步加深),将转运荔枝环节中最重要的双层瓮给带走了。
我遗憾的是,他对李善德的误会,他的利益至上主义让他直接对李善德下了“死刑”。尽管李善德最后去了趟广州,托胡商给苏谅写信,可是故事的最后也没有写出两人是否相互谅解,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苏谅的名字,大概是为了突出李善德希望获得苏谅的谅解而取的吧。
在亲情方面,他有温柔体贴的妻子和天真烂漫的女儿,还有心灵的港湾——有桂树的长安的家。这是他坚持完成工作的主要精神支持。在故事最后,明知和杨国忠摊牌所要面对的后果,李夫人还能坚定支持丈夫的决定,和他一起面对一切后果,和他开始新的生活。
“我嫁的不是长安,而是他这个人。”
在职场方面,书中韩洄在提点李善德时说过一句:“做官之道,其实就是三句话: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抬。一人吃独食,是不长久的。”
这句话很有道理,我认同但却不想苟同。我做事都是从自身出发,不是说考虑自身的利益,而是我内心有一个秤砣。
一件事最终的走向如果不公平,对我来说是极为痛苦的。就像我不认同“能者多劳”,我认同“拿多少工资就要做多少事”“拿的钱一样,我的工作量凭什么是他两三倍”。
一般情况,对于领导来说,结果是最重要的。谁做了这个事、做得累不累他们才不关心,还会用“都是义务”“要懂奉献”之类的话道德绑架你。实际上他们是看你不能没有工作,在剥削你,榨干你的剩余价值。
所以,我和李善德这种人难以在职场生存。还能活着,是因为有核心竞争力,无法被替代。
事实往往与内心背道而驰。在责任心和完美主义的鞭笞下,我往往会独挑大梁,亲力亲为。这点我很自豪,但我需要深刻谴责,这正是我想要改变的其中一点。
说回原著。故事开头,李善德被同事算计。各部门踢皮球,最终任务来到了最底层的上林署,这点让身在基层工作的我感同身受却无可奈何。而上林署同事,把任务给了老实人李善德。
李善德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不能被荔枝使的名头和带来的权益给迷惑。这么好的事,他们为什么自己不做,要留给你?你是什么领导的儿子?还是上辈子救了你的同事?
二是警惕喝酒。大家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酒量,在饭局,尤其是和同事的饭局里,一定要保持清醒。不是说同事一定会害你,而是不能保证没有小人。喝醉了,也许你迷迷糊糊说的话、做的事成为你的污点。
三是粗心大意。没有仔细查看文书,被同事作假摆了一道。“荔枝煎”和“荔枝鲜”虽然就差了一字,但在任务的完成难度上是天壤之别。
关于哲学,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人都认为无法完成从岭南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的任务。但李善德亲力亲为、精密计算、勇于尝试,最终如期完成任务。
二、事情的成功往往需要作出部分牺牲,而对牺牲做到哪种程度和对牺牲的接受度是区分人与人差异的重要因素。
呼。这应该不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却是我最真情实感的一次。多年来的憋闷,在此刻一吐为快。
正常的日记两三百字就差不多了,可我这篇还夹杂了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也是让过去落幕的一个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