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青锋三尺寒,失心犹似刃蒙尘。
当今“大火”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着各行各业,而文科教育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近日,国家部委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养“语言+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为传统文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一政策不仅是对中文价值的重新定义,更是向文科生们传递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唯有学会“自爱”——既珍视人文底蕴,又拥抱技术变革,才能在数字时代找到自己的“坐标”。
北大教授陈平原曾忧心忡忡地指出,“当写作可借助AI完成,而不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学教育或学术训练时,中文的价值骤降”。这种焦虑的背后,既源于外部社会“以财富论英雄”的功利导向,也有对文科教育自身对抽象思维与批判能力培养不足的担忧。当文科生将《理想国》等经典著作的深度归结为“不感兴趣”,当教师以“集体善良”掩盖学术要求的松弛时,文科便从“经国大业”沦为社会舆论中的“服务业笑话”。这种自我矮化,比外界的轻视更具破坏性。
然而,《意见》的出台与高校的实践,正在打破这一僵局。教育部推动“数字中文建设”,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位,北大、复旦等校的文科生跨入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这些实践表明,文科的出路在于“古为今用”。中文的表意文字优势助力AI效率提升,人文学科的逻辑训练能精准识别机器语法错误。文科从不该是被动的“被赋能者”,而应是技术革命的“共舞者”。正如张维为所言,“中文是寻求共性的语言”,人类沉淀千年的智慧,恰恰是数字时代最稀缺的“算法”。
文科生要“自爱”,首先需重拾学科尊严。无论是曾经科举策问的“引经据典分析现实”,还是如今数字人文时代的“用算法解析《红楼梦》”,文科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其次,要敢于跨界。山东大学将Python融入古文字课程,北师大培养“能训练神经网络的中文系学生”,这些实践证明文科生完全可以打破“文理二元对立”的思维枷锁。最后,仍需守正出新——既要深挖《文心雕龙》等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文本理论,也要探索ChatGPT等现代技术的生成逻辑,让传统文化成为技术创新的“源代码”。
文科的危机,从来不在其价值,而是在于教育者与学习者能否以“自爱”之心激活其价值。当文科生不再以“背书”为业、不以“舔”自嘲,当“语言+AI”的复合人才既能编码也能解《庄子》,文科便不再是“沉沦的避难所”,而将成为数字文明的“领航员”。古为今用,其命维新——这才是新文科时代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