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刚过,海南省旅文厅有关领导带着一大群记者,包括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和海南日报等十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来到了临高县境内的红华农场红专四队,对坐落于此地的一幢苏联房进行采访。
这幢苏联房是这次全国第四次文物大普查(全国“四普”)中,临高县文化部门新发现的文物。苏联房与海南橡胶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意义重大,所以,嗅觉灵敏的新闻记者很快就寻迹而至。作为从事多年文化工作,尤其是从事多年的文物普查、保护工作的“老文化”,我虽然退休赋闲,仍接受县文化部门的邀请,参加文物保护工作,为临高县的文物保护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和县文化部门以及皇桐镇红专居委(原红华农场红专分场现改为皇桐镇红专居委)的同志,一起接待记者,向记者们介绍苏联房的来龙去脉。
苏联房的发现,得益于老百姓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红华农场红专四队的人们,在文物保护的大力宣传下,增强了文物保护意识,把默默伫立于他们身边几十年的苏联房,向文化部门提供文物线索,又恰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于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苏联房终于露出古老的面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橡胶封锁,中央军委安排部分部队转业,组成林业特种部队,奔赴湛江、海南开发荒地,种植橡胶。1952年初,林业特种部队部分官兵和动员来的地方农村青年,进入临高境内的部分红土地区建立红华农场,红专四队是最早建立的场区。
红专四队以及各地农场在种植橡胶初期,因没有经验,屡遭挫折。国家为此请来苏联植物种植方面的专家,帮助解决难题。为了给苏联专家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国家在许多农场修建了一批欧陆风格的砖木结构山脊型瓦房,供苏联专家居住。因此,被称为“苏联房”,红专四队的苏联房,是其中最早的苏联房之一。2019年,为了弘扬老一辈农垦人开发荒坡发展橡胶事业的壮举,电影电视部门以红华农场红专四队(包括苏联房)为主要拍摄基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天涯热土》,于2020年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出,轰动一时。
红专四队苏联房是一幢独立的房屋,房屋甚是高大,6间房子连成一体,长24米,宽11米,屋檐高5米,屋脊高8米。房子面对南北,南北方向只开窗不开门,东西两边大墙各开一扇大门。房屋前后左右四边各有欧陆风格装饰,东西两个大门上还各安有一扇窗户,通风条件甚佳。房屋中,一条室内走廊连通头尾,把房子隔成两边,两边各6间16平方米的房间,共12个房间,房间内和室内走廊铺设有大块四方形砖块,这在当时应是较高档的设施。
几十年过去,历经风吹雨打,苏联房基本保持良好。当年苏联专家撤走后,农场安排场内人员居住,随着农场经营体制改变,苏联房已空置多年。
苏联房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让年轻的记者们非常感兴趣,他们都是九零前后出生的年轻人,生在富时代,长在糖水里,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往事只有一些书本知识。记者们在苏联房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看了个够,向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和几位同事的回答让他们解开了心中一个个疑团。他们对苏联房的来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与苏联房相关联的我国早年橡胶发展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对国营农场先辈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示深深的钦佩。他们说要好好用手中之笔,让人们好好地认识苏联房和海南橡胶发展的点点滴滴。
作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人,我虽然经受过当时农村的艰难困苦,但是对国营农场橡胶产业的发展历程,也只是略知点滴。前些时候,当我接受了苏联房历史文物的审核任务,与农场的老职工接触的时候,听他们叙述苏联房的往事,听他们讲述建场初期的奋斗经历,我为农场先辈艰苦奋斗的光辉事迹所深深折服,对他们为我国橡胶发展而作出的贡献肃然起敬。
还记得前往红华农场红专四队调查核实苏联房的经历。那天,正是春光明媚的仲春时节,春意盎然,阳光灿烂,天气暖和,农场的红土地上,一片喜人景象:受到去年摩羯台风破坏的胶林已更新成一片片新栽种的胶苗,一片往年栽下的槟榔正抽穗开花,花香阵阵,荔枝龙眼黄皮菠萝蜜等各种果树布满场区。
苏联房旁边的农场职工的房屋前,两位年迈的老奶奶一边仔细地摘选着一把绿色的蔬菜,一边漫无边际地闲聊着什么。我走过去,与她们攀谈起来。一位老人说她年过九十,但是,在我看来,她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更年轻一些,她身上透着历经农场劳作锻炼的气质。那位老人操着浓重广州话口音的普通话,继而又说起半咸不淡的广州话口音临高话,一边挑选菜叶,一边和我交谈。老人很健谈,尤其是当我指着前面的苏联房,请她谈谈苏联房和农场种植橡胶的往事时,她的话语像开闸的大水,滔滔不绝地流出。
往事是那样的繁多,然而她的记忆却是那样的清晰。她说,她的丈夫是海南解放后进入农场种植橡胶的退伍战士,她从远方的广东来到丈夫身边,投入橡胶种植大军的行列。她亲眼看到苏联房的修建,看到苏联专家指导农场职工种植橡胶的过程,看到苏联专家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
她说,她所在的红华农场红专四队,是海南岛解放后最早开发的橡胶基地之一。当地周边一带是红土地带,土层深厚,地势平坦,雨量充沛,是种植农作物的最佳场地。当时,她和丈夫以及农场职工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家怀揣发展橡胶、打破帝国主义橡胶封锁的雄心壮志,在红土地上挥洒青春,挥洒汗水。建场初期,一切从零开始。当地荆棘丛生,灌木丛丛,是沉睡千年的原始荒野。农场职工手握砍刀,崭荆除棘;握着锄头,挖坑种胶。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简单饭,顶着烈日,栉风沐雨,凭着青春热血,凭着满腔的献身精神,流血流汗,日夜奋战,开出一块块荒地,种下一方方防风林,栽下一片片橡胶苗。看着奋战出来的成果,大家再苦再累也无所谓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干成一件事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在海南岛种植橡胶是一项全新的活计,谁也没经历过。好在当时的人们敢闯敢干,学中干,干中学,种下一株是一株,栽下一片是一片。但是,渐渐地问题出来了:栽下的橡胶苗成活率低、遭受病虫害侵袭严重等等,这事那事接踵而至。针对这些问题,正值中苏友好蜜月中的苏联老大哥向中国伸出援手,派出植物专家,来到海南岛,帮助解决植胶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老人说,咱中国人历来热情好客,既然苏联专家不远万里来到海南岛帮助我们种橡胶,我们就要尽可能地给专家提供最好的吃住条件。五十年代的一天,专门的建筑工程队就进场开建苏联房了。建成后的苏联房又高又大,独立成一栋,在场区周围的低矮瓦房群中,显得鹤立鸡群,简直就是个大礼堂。同时,房子的建筑样式极为特殊,就像是电影上看到的外国房子,极为引人注目。作为苏联专家的住房,当时,场里一般人谁也没进去过,后来,苏联专家撤了,房间安排给其他职工居住,他们才得以进去感受苏联房。大家的感受是,苏联房冬暖夏凉,真是不一般。如今,记者采访那天,一大群年轻的记者在苏联房里东瞧瞧西看看,正值初夏暑气逼人的天气,大家也有凉风嗖嗖的感觉。大家抬头观望,只见房子高大,上上下下都安着一扇扇窗,由于窗户的调节,苏联房才如此冬暖夏凉。
“苏联专家才有趣呢。”老人饶有兴味地说起苏联专家的趣事。老人说,苏联专家一个个牛高马大,白皮肤,黄头发,蓝眼睛。他们有自己的厨师,吃的是苏联地方的饭食,什么面包呀,牛奶呀,尽是场里人从未见过的稀奇食物。苏联专家工作时严肃认真,工作之外的时间却爱打闹,爱“嘻嘻哈哈”地逗人玩,可惜人们听不懂他们“唏哩哈啦”地在说什么,只通过一些手势凑凑热闹。其中一对开心果夫妻更有趣,男的叫什么“斯基”,女的叫什么“洛娃”,会说两句汉语,一见人就是“你好”,要不就是“早上好”“晚上好”,或一边说“吃饭”,一边用手比划吃饭的样子,甚是逗人!
老人说,2019年,在他们红专四队和附近的红专三队那里,拍了一部电视连续剧《天涯热土》,把场区的老房子,把苏联房,拍了个遍,一一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让远远近近的人好一阵围观。
望着眼前高大宽敞别具一格的苏联房,听着为祖国橡胶事业献了青春又献子孙的农垦老人感人肺腑的叙述话语,我心中感慨良多:好一座苏联房!它见证了我国橡胶事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最终冲破了帝国主义的橡胶封锁的一路进程;它见证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中国和苏联,携手共进,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的伟大友谊。
望着苏联房,又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世界就是这样捉弄人,一会儿,同志加兄弟,是老大哥和小弟弟的交情,事事倾力相助;一会儿,一边陈兵百万,虎视眈眈,一边雄师对峙,无所畏惧,双方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一会儿,又烟消云散,回归朗朗晴天,这一切,是否合了网上时髦话语常说的“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的那句话呢?
俱往矣,一切都随着岁月的消逝而烟消云散了,只有高大宽敞的苏联房,至今仍挺着高大的个头,矗立于红土地之上,迎送年年岁岁之春夏秋冬,笑看日日夜夜之日升月落,成为颇具历史价值的一处文物,给后人们留存着对往事的几多遐想。
202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