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春分立蛋”话民俗

作者:宏仔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3595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5篇, 月稿:25

  3月20日是农历春分。每年春分的日子,各地民间流行“立蛋游戏”。据说,这个传统的中国习俗已经传到国外,成了“世界性游戏”,究竟是怎样的,本人也未去考证过。

  我国古代的先民在日常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礼俗,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春分时节,不仅有“立蛋”的习俗,还有春祭、祭春牛、祈子、放风筝等。也有一说,立蛋是祈子观念的一种外化的民俗活动,这或许类似于“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逻辑,寓意着生命的延续和繁衍,寄托了人们对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除此之外,春分时节还要吃春菜、太阳糕、驴打滚等。春菜多见于南方,北方较为罕见,或因地域差异叫法不同,在北京的菜市场,我是没有见过。太阳糕、驴打滚则是北京稻香村食品店里常见的。驴打滚还是市民朋友们追捧的一种甜点,如在旅游打卡地的牛街,许多店里也都有售卖,是比较能代表北京地方小吃的一种食品。

  春分时节,是农民们忙碌的季节,也是播种希望、迎接丰收的季节。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中,昼夜相等,寒暑平衡。在这个时节,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正是农民们下地耕作,开始劳作的时节。

  古老的中国,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农耕生产依循自然法则,春种秋收,夏耕冬藏,循环往复,岁月悠悠,人们在斗转星移、日月轮回中进行农事耕作、饮食更衣,并形成了一定的生活规律,由此产生并传承下来,这就是民俗,有时也称为风俗。

  民俗,乃祖先生活智慧的活化石,与现代生活依然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如:正月闹灯、放烟火,吃春饼“咬春”、清明追思先人、端午泛舟、中秋赏月、重阳敬老、吃腊八粥、冬至吃饺子等,还有如社火、贴年画、婴儿抓周、寒衣节给逝去的亡灵烧纸送衣等等。

  不同的民族也有不同的习俗。如:西南地区白族有火把节,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有斗鸡,哈萨克牧民有叼羊、姑娘追,蒙古族有那达慕,藏族的晒佛节、唐卡,陕北高原有腰鼓,东北有大秧歌,北方有打铁花,华南地区则有舞龙舞狮等等,都是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同样的风俗内容,在不同的区域表现形式也可能不同。人们常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是农历小年,南北则有所不同,农历二十三为北方的小年,而南方的小年则选择在了农历的二十四。又如刺绣闻名世界,但也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苗绣等,外行人看不出差别,内行中则有许多的门道。

  民俗有时蕴藏着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汉书-地理志》云:“凡民禀五常之性,而有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风俗原本如此,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来自上行下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大概如是。有的地方民风彪悍,有的地方民风朴实,有的地方民风敦厚,南方人比较细腻,北方人性情多豪爽。在你的同事、朋友中,是否如此呢?多半不会有大的差错。即便是两人在大街上吵架,在南方,两人的鼻尖几乎碰上,也不会动手;而在北方,三言不过两语,便出手开打。现在,人们讲法律意识了,打架双方是要追责的,故而有所收敛。

  民俗孕育在百姓喜闻乐见中,从日常生活到社会生活,无所不包。涵盖从饮食、衣着服饰、生活起居,到节日、祭拜、庙会、歌舞、戏剧、书法、绘画、手工艺品等广泛内容,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步入现代社会,那些原本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逐渐步入了高雅的艺术殿堂,众多专业文艺团体不仅继承了这些古老的娱乐形式,还对其进行了提升与创新,诸如杂技、曲艺、歌舞、声乐等艺术瑰宝得以焕发新生。如今的庙会,虽商业气息渐浓,各式美食琳琅满目,文创产品更是目不暇接,然而民间艺人的演出却日益稀少,庙会之中,“食”之丰盛有余,而“乐”之韵味则略显不足。

  前不久,我慕名来到“北京民俗博物馆”参观。短暂的探访,让我对民俗有了全新的认识。

  北京民俗博物馆在东岳庙挂牌。东岳庙始建于元代延祐六年,为主祭泰山神东岳大帝的场所,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进入东岳庙,可以看到,这里有道教的教职人员。据介绍,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举行“祈福消灾”“拜太岁”等多种法会。法会之日,来此祭拜的善信众多,香火颇旺。红学研究学者考证推测,《红楼梦》第八十回《王道士胡诌妒妇方》中提及的天齐庙,或可视为东岳庙的艺术映射。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宗教活动场所亦陆续活跃,成为了不少人心灵的栖息地与精神的归宿。

  东岳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中路依次为瞻岱门、岱岳殿、育德店,在神路两侧分别立有两座御碑亭,左侧的碑为康熙所题,前有“玉马”,右侧的为乾隆所题,前为“铜马”。以岱岳殿为界,分前后两院,左侧有炳灵公殿,右侧有三茅君殿,规模都不如正殿大。左右两路建筑呈对称布置,阜财殿与广嗣殿相对,东太子殿紧邻东潜室与西太子殿和西潜室相对。主要的祭拜活动在以上所说的场所进行。后部朝南的整栋建筑为博物馆的民俗展览区。

  我来时,不在法会日,游客并不多。走马观花地看了各殿、室,前院四周的“地狱七十六司”各个塑像恐怖、面目狰狞,不敢细赏,只能匆匆掠过。偶尔可见,独自一人,或三两结伴的人,进入大殿行虔诚的祭拜礼仪。对道教的了解不多,我是奔着“民俗”而来的。皇天不负有心人,此时正在展出的民俗文化,有“二十四节气里的民俗”“馆藏银饰精品”“漆器”,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边走,边细细观赏,边思考,边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切。那丰富的节气科普知识、精美的银器饰品以及美轮美奂的漆盒,无一不令人驻足欣赏,流连忘返。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皓首穷经那是不可企及的,即便是四季更替、饮食着装、日用起居,其中的奥妙与神奇,以及广博、深厚的知识,也教你惊叹不已。

  在二十四节气展区,有位长者带着小孙女,爷爷弯着腰给不识字的小孙女耐心地讲述二十四节气的故事。走到冬至的展板前,说到腊月时,小孙女好似想起了什么,大声地问道:“我们吃的腊八粥,这里有吗?”爷爷笑了,指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民俗画,说:“有呀,冬至吃了饺子,进了腊月的第八天,我们就要喝腊八粥。”我想,有时民俗文化就隐含在一顿饭、一种吃食、一种游戏中。如: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春天带孩子放风筝等等,民俗文化如此这般地一代代传递下去。

  在介绍博物馆的影像室,正在循环播放“民俗博物馆”的宣传片,有几位游客在观看。旁边是一排书柜,都是与民俗有关的画册与图书,其中有十余辑的《北京民俗论丛》,我眼睛一亮,略略翻看了几页,内容涉及范围之广,纵贯历史之长,都是始料未及。问过工作人员,有无通俗普及的此类小册子售卖,答曰没有。是啊,一个城市千百年来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些代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和手工技艺,又岂是薄薄的小册子所能完全承载的呢?

  民俗源于农耕文明,历经工业文明的沉淀,始终在弘扬继承中创新。去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众欢呼、盛赞,在蛇年伊始的春节,达到了高潮。作家冯骥才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目”,他还是“春节申遗”活动的重要推动者。在无数文人骚客的笔下,春节都是永恒的一个话题,呼唤春、期待春、迎接春,寄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情感基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记忆、自己的经历、自己理解的春节。“春节申遗”的成功,无疑有利于大众对民俗的认识,作为全球性节日符号,“春节”会更加靓丽,影响更大。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人们已经或正将进入全面的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在农耕时期形成的传统的民俗形式,现在都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有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传统的生活方式被新的生活方式取代,譬如:举家团聚时刻的除夕年夜饭,从家里移到了酒店;年轻人会提前与父母商量好,一同去心仪的地方共度春节,同时也享受短暂的休假;正月的烟花被无人机炫彩取代,城市灯光秀跃然成为节日新宠,点亮了夜空。清明节焚纸烧香改由殡葬管理部门统一收集递送,网上祭扫逐渐被大众接受;诸多文艺团体携手传统民俗,匠心打造优秀节目,融合国宝精髓、国风韵味、国潮风尚,让沉睡的民俗文化瑰宝重焕生机。时尚的男女青年们,喜欢上了汉服唐装,或出行,或拍照,成为都市靓丽的、新的风景线。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俗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涵始终如一。它如同一股清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滋养着众人的心灵,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温情与力量。

  民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教会我们敬畏自然,尊重传统,珍惜亲情,追求美好。在民俗的浸润下,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韧,学会了乐观,学会了包容。这些品质,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的人生道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5年3月15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