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周志宏:父亲

作者:甜美可爱   发表于:
浏览:25次    字数:13224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2篇, 月稿:22

  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是父亲的生日。往年,在这个日子当天或者邻近的周末,我们这些做子女的都会买点生日礼物回家,陪父亲过生日。一家人团团一桌,纷纷举杯敬酒,祝他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父亲总是欣然接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前年腊月,新冠疫情再度大流行的时候,父亲母亲都没能幸免,双双病倒。好在母亲很快康复,但体格强健的父亲却一病不起,虽经住院治疗,终究没能康复。今年五月八日即农历四月初一,父亲在卧床一年零四个月后,还是离我们而去了。今年他的八十四岁生日,我们只能肃立墓前,寄托我们的哀思。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每当听到筷子兄弟的这首歌时,就想到我敬爱的父亲。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父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双手撑起我们的家,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年青时我们不是太懂得,现在一想到默默付出、辛苦劳碌一生的父亲,就禁不住潸然泪下。父亲年幼失怙,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祖母年轻守寡,带着三位姑姑和父亲操持着家务。姑姑们出嫁后,家庭的重担就完全落在了父亲的肩上。

  父母成家后,一共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孩子,真可谓吃多劳少。那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靠工分分粮吃饭。我们屋场像我们家这样人口多却劳动力少的家庭,很多人家都会超支的。但我们家却从来都没成为过超支户。父母起早歇晚,勤俭持家,除了做集体工,还要种自留地,有时还要开点荒种点五谷杂粮和蔬菜。集体生产开工前和收工后还要忙自家农活。那时,非常缺粮,能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虽然主粮不够吃,但红薯南瓜却是很多,我们从来都没有饿过肚子。除了栽种水稻小麦等主粮外,父母亲和姐姐妹妹一起夜以继日、辛勤劳作,大力发展家庭副业:养猪养鸡,制作绿茶,种点烟草,做点木货,割芒子扎笤把,敤(ke)木子,洗山芋粉,晒豇豆角红芋角等等,都拿来卖钱换米。

  我家在山区,耕地不多,但林地不少,树木茂密。那时候,畈区缺少木材,父亲经常翻山越岭、肩挑背扛着杉木制成的火桶、水桶、木箱、澡盆、猪食盆或者建房子用的桁条、桷子等木货,步行一百多里路程到畈区东南乡卖点钱,以供家用。那时,私贩木货是不被允许的。森工组在许多路口设有检查站,逮住了,轻则没收货物,重则处罚。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和同伴们通常是天黑时分出发,挑偏僻的小路走,好绕开检查站。崎岖的山区小道本就不好走,又在夜里,黑咕隆咚的,还要肩负重物,其艰辛可想而知。但父亲从来没有叫过苦和累。2003年,我和小弟弟考进城里一所中学教书,每次结伴回老家时,开车从鲤鱼山经过,从车窗向外望去,云雾缭绕的山谷悬崖间蜿蜒崎岖的小路隐约可见,那些小路上有父亲留下的足迹,洒下的汗水。父亲和他那一代人为了生活,一辈子吃了几辈子的苦,受了几辈子的累,才换来了下一代人幸福安逸的生活。而今,父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了,留给我们是无尽的思念与深深的感激。

  谢谢你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我们的家,

  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在那个经济困难缺衣少食的年代,父亲不仅保证了我们基本的物质生活,还节衣缩食供我们兄弟完成了学业,顺利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父亲的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坚毅隐忍、乐观向善的精神品格,是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从祖父手上继承下来的老宅,是我们周氏祖堂右边隔壁的两间房子,光照不好,又十分挤窄。为了改善居住条件,父亲一生先后三次建房,使我家居住条件一次比一次好,居住环境一次比一次优越。在农村,建房子是一件大事,父亲吃了不少苦。第一次建房时,我年纪尚幼,没有留下印象。但第二次建房时,我已经七八岁了,记得很清楚。第二次建房的屋基是选在我们屋场公共水井附近,地势低洼,需用大量的石头结摆(太湖方言,意即用石块垒坝),需要大量的沙土填方。父亲起早歇晚挑石头和沙土筑屋基,有时,月光下,他一个人都还在辛勤劳动,直到很晚。屋基筑好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请工夫搭砖,请石匠打石条,请窑匠做瓦烧窑,请木匠制作桁条桷子楼板门窗,请风水先生看日子,等等,工作千头万绪。父亲不厌其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准备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栋明三暗五的房屋终于落成了,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人口增加,且我们也在一天天长大,新建成的房子还是不太够住。所以,十多年后,父亲在他五十多岁时,又在村边临近水口的山坡上开始第三次建房。新房子坐北朝南,紧邻稻田,依山傍水,视野开阔,风景秀丽。夏季的夜晚,躺在床上,都能闻到阵阵稻花香。那时我已走上工作岗位了,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第三次建房的所有工作几乎都是父亲一手完成的,他独自解决了建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麻烦与难题。

  父亲第二次建房时,我刚刚上小学。房子建好后,父亲将二楼的一间阁楼给我和弟弟们当卧室兼书房,我们自然喜不自胜。虽然条件不咋滴,伸手能够摸到屋顶上盖的瓦,夏天太阳暴晒下,屋瓦都有点烫手,冬天瓦缝里四处漏风,但是总算有一个不易受到干扰、能够安心读书写字的地方。在这方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天地里,除了读书写字完成作业之外,还阅读了不少书籍,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以及《三侠五义》《射雕英雄传》等武侠小说都是在此阅读的,还背诵了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传统文化经典以及不少唐宋诗词名篇。我和弟弟在这间阁楼上,透过那扇小小的窗户,无数次看过从东方山脊上升起的红日,也数过夏夜天宇上的星辰,度过了自己快乐而充实的童年。正如那首歌唱的:“儿时离开你,正逢花开时,如今往事远了、模糊了,我却忘不了苹果香。”儿时的我自然没闻过苹果香,但是,却忘不了那间房——那间小小的阁楼,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

  父亲上过几年小学,能识字,懂计算,会打算盘,在我们屋场算是文化人了,所以,他当过生产队会计和生产队队长。生产队队长算是中国最低级别的“官”了。那时,他安排好队里的生产劳动,做好劳动分工,自己以身作则,开工走在人前,收工走在人后,带头苦干,多次被评为优秀生产队长和劳动模范,在我们屋场树立了很高的威望。除了完成集体分派的劳动任务,父亲还要利用早晚时间种好自留地,想方设法增加家庭收入,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父亲对我们的学习几乎没有什么监管,也没有时间监管。可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就是最好的示范,也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我们兄弟几个在学习上都很自觉,觉得不好好念书对不起父母,所以努力把书念好,在学习上几乎没有要父母操什么心。那时,小学升初中是要经过升学考试的,考上了才可以上初中。在小升初考试中,我们兄弟三人都是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升入初中的,父亲感到非常欣慰。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业生产有干不完的活。父亲哪怕再忙,再苦再累,他都没有动过让我们兄弟三人停学回家帮忙、不给我们读书的念头,即使是大忙季节,也没有耽搁我们哪怕半天学习,总是勉励我们发狠读书。就是苦了姐姐妹妹几个人。当时虽然是新社会,国家倡导男女平等,但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大有市场。尤其在农村,给女孩子读书的人家非常少,我家也没能例外。大姐是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妹妹上了个半日制,一年级都没有读完就被迫歇学了。妹妹当时也就七八岁年纪,用稚嫩的双手在家放牛搂柴,干繁重的体力活。我清楚记得,家里叫妹妹停学时,她哭的很伤心。妹妹其实很想念书,也很能念书的,因为家里劳动力不够,又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父母无奈,只好狠心将她歇学了。这对一个非常想读书的小姑娘来说,歇学就是掐断了对未来的梦想。一想起当时妹妹哭的伤心的样子,到现在我的心里都会隐隐作痛。

  由于父亲的辛勤劳作,加上祖母和母亲的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虽然不富裕,但温饱是没有问题的,一大家子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在艰难生活中显示出“家”特有的温馨。四季更替,父亲宁可自己穿缝缝补补的衣服,也总是要给我们添置些新衣。那时,不是买成衣,而是凭布票扯布回家,请裁缝师傅上门做衣服。一般情况是,衣服老大穿小了,给老二穿,再给老三穿,破了的还要缝缝补补继续穿,决不随便扔掉。所以,老大穿新衣服的机会相对就要多些,好在兄弟姐妹之间也不扯品子(太湖县方言,意即为了不让自己吃亏而争个均之匀之)。后来,“不扯品子”就成了我们兄弟姐妹及妯娌之间的相处之道。直到现在,我们兄弟姐妹都相处和睦,手足情深。父亲常常跟人说,孩子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最让他感到欣慰。

  逢年过节,总要弄点好吃的。过年(即春节)自不必说,就如清明节要做水菊粑,端午节要打糍粑,六月初六要吃夏糊,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经过母亲的巧手,这些都成为舌尖上的美食,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我们乡下俗称“吃新”,是除了春节之外的最重要的节日了,各家都很重视,亲戚之间还要三请四接的,相互走动。为了筹备点好吃的,父亲老早就要做准备,卖点土货余些钱,买肉称面,打豆腐,做糯米圆子,忙的不亦乐乎。而我们见到好吃的,也毫不含糊,不到心满意足是不会歇筷子的。父亲看到我们这帮小子狼呑虎咽的样子,感到很惬意,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我想,在艰难的日子里,能够让一家人特别是孩子们依然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即使再苦再累,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也是觉得最为值得的。

  父亲的慈爱,让我们的童年生活无忧无虑,而父亲的严厉也让我心生敬畏。小时候的我还是比较调皮的,性格也容易冲动。记得在读小学四年级时,冬天日子短,学校是放一次学,下午的课程提前到中午上掉。所以下午放学就比较早。祖母将午饭暖在有余温的锅里,灶窿里留点小火以便保温。这样我们放学回家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了。午饭后到天黑还有几个小时。那时,没有什么辅导资料,老师留的作业也不多,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所以,放学后这段时间就可以给家里帮忙做点事情。

  一天午饭后,我拿着粪箕与短柄小刮(太湖县方言读音“gua”,一种带木柄的铁制挖土小农具,未找到与读音匹配的合适汉字),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淘狗屎金(即“蛭石”)。这是我们生产队的土地上特有的矿物,却被生产大队(后来的村)无偿开采。从矿井里挖出来的土倒在矿区的外围,但这些被倒掉的矿土里会含有不少零散的狗屎金块,我们就是在废弃的矿土里淘捡,积少成多,以便卖点钱零用。可是,大队管得比较严,不允许我们在废土里淘捡,还拉起了警戒线,派了民兵营长看守。

  那天,我和小伙伴们在警戒线外淘捡狗屎金,不料那位民兵营长却跑过来驱赶我们,不允许我们淘捡。我说,我又没有越过警戒线,况且,这是我们的土地上,你凭什么不让我们淘捡?民兵营长听了很生气,撇开其他小伙伴,过来要强行收缴我的粪箕。我当然不放手,双方握着粪箕提手争夺,一气之下,我随手用小刮挖在了民兵营长的手上,顿时他的手鲜血直流。这下,闯祸了!一个小学生公然挖伤大队干部,这还了得!于是惊动了公社,公社领导责令生产大队和学校严加处理。

  当时的政治氛围不像现在这么宽松,一件小事如果上纲上线就会变成严重的事件。父亲深知这件事情的严重性,首先是将惹是生非的我狠狠揍了一顿。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虽然严厉,但一般不舍得打我们,我这是第一次挨父亲的打,也是唯一的一次。公社领导说父亲教子无方,纵子容非,若不好好反省就要将我开除。我倒没有感觉到害怕,开除就开除呗,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回家务农。但这件事却让父亲感觉到了空前的危机。

  事发当天,父亲连夜到大队书记家和小学校长家去,自我检讨,向他们寻求解决的办法,央求无论如何也不要将我开除。那天,祖母在大姑姑家,大姑姑家和民兵营长家是在同一个村庄,名叫大湾,得知我闯祸后,大姑姑陪同年迈的祖母带上礼物到民兵营长家去赔礼道歉,以求得他的原谅。

  后来的处理结果是,我被学校停学反省,一连几天都在老师们的集体办公室里罚站,学校要我深刻反省并写书面检查。那几天天气奇冷,我在老师们的集体办公室里冻得直打哆嗦。我清楚记得,当其他老师都到教室上课去了,办公室只剩下蔡光华老师和我两个人的时候,蔡老师将自己的火箩的火刨大些,悄悄塞给我,让我烤烤火取暖。他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好好写检查,不要害怕,总会过去的。蔡老师是我们村高家河人,当时在桥冲小学当民师。他的话,我感觉就像是来自亲人的安慰一般,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在我最寒冷的时候,在我少年时代的至暗时刻,蔡老师给了我温暖,让我感觉到了光明与希望。蔡老师对我的关爱,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也让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懂得要善待那些调皮捣蛋、有个性的学生。公社领导责令父亲在公社现场大会上公开作了检讨。最后总算保住了我的读书机会。

  不像现在,那个年代开除学生是常有的事。现在想来,民兵营长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没有什么错,而年少轻狂的我一时冲动,对他造成了伤害,确实是非常不应该的。没有父亲的努力,这次“开除学籍”的危机我恐怕很难安然度过。我很感激那位民兵营长对我的原谅,没有揪住这个事情不放,也很感谢大队书记和小学校长没有将我一棍子打死,能够给我继续读书的机会。经历了这件事,父亲经常教育我,要汲取教训,遇事要冷静,凡事要三思而行,千万不能意气用事。我谨记父亲的教诲,从此以后,我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冲动了。

  后来,我继续我的学业,先后考上了初中、高中,并顺利通过高考,成为我们屋场第一个考起大专的学生。那个时候,能够考起大学即便只是大专乃至中专,也是一件很稀罕的事情,意味着跳出了农门,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皇粮”。拿到徽州师专的录取通知书后,一家人都欢天喜地的。父亲自然非常开心,整天乐呵呵的,逢人便说,感谢党的政策,感谢邓小平恢复高考的英明决策,给了我们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

  1984年9月初,到了徽州师专开学的日子。之所以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徽州师专,是因为表哥在那里读书。远离家乡后,有一位亲人可以倚靠,心里比较有底,何况表哥一直对我很关心。念高中时,经常写信鼓励我,还托人专门买了《中学英语语法》一书邮寄给我。收到这本书,我如获至宝。中考时,英语科满分100分,我只考了10分,而高考时,满分100分的英语科我则考了82分,对于顺利通过高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一直很感激表哥给我的鼓励与帮助。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想都没有想就选择了他在读的徽州师专。

  到了上学的时候,父母为我开学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一次出远门,父亲不放心,决定亲自送我上学。那时候,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上学那天,母亲天没亮就起来烧火做饭,我和父亲吃过早饭,挑着行李出发,家里还特地放了一挂炮竹送行。我们步行二十多里路到寺前水边搭船,后几经换车,紧赶慢赶,到安庆汽车站后,却打不到当天去屯溪的车票,连第二天第三天的车票也卖光了。那时,每天只有清早一趟开往屯溪的班车。没办法,只好打第四天去屯溪的车票。这样,我和父亲要在安庆住三晚。

  在安庆的第二天,我和父亲也没有什么事情,就到街上闲逛。记得那时,安庆在举办“罗马大会”,搞商品展销,街上非常热闹。大街的两边摆满了临时摊铺,商品琳琅满目。父亲什么东西都没舍得买,只在一个摊位前称了一斤毛线,说是带回去叫二姐给我打一件毛线衣。那个年代,穿毛线衣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后来,二姐又添买了些毛线,织了一件厚厚的线衣寄给我。这是我穿的第一件线衣,让我在徽州师专的三个冬天都是暖暖和和的,直到毕业后好多年还一直在穿。

  在安庆住宿要钱,吃饭要钱,父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钱花,又记挂着家里的农务。我知道他在安庆住的很不安心。第二天买过毛线后,他纠结了很久,跟我商量着说:“我打算明天回去,你后天一个人过去上学,那边有超伢(家人对表哥振超的昵称)接你,我也就放心了。你身上带着现金,要警醒着点。记得后天要起早点,莫耽搁了搭车。到了学校,就写封信回家,免得我几个记挂。”我说:“大,您放心吧,我都这么大了,会没事的。”为慎重起见,父亲为我准备的一百五十块钱是夹藏在行李当中的。那时读大学,伙食费是国家出的,学校每个月发三十多斤饭票,四十多块钱的菜票,那时物价很低,这么多饭菜票是完全够吃的,而且能吃的很好。一百五十块钱是交学费和给我零花用的。那个年代,一百五十块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我当然十分小心谨慎,好在没出什么差错。

  第三天一早,我送父亲去车站搭车回家。父亲上车后,坐在靠车窗的位子上,看到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汽车边,他心里头老大的不舍,仿佛对我还是有些放心不下。汽车启动了,缓缓向前开动,这时,我看到父亲转过头去,在偷偷擦眼泪。汽车渐渐远去,父亲偷偷擦眼泪的背影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父亲一生要强,性格比较刚硬,在安庆,在那个离别的车站,我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感受到了硬汉父亲的柔情!我当时也没有想更多,我的心早就飞到了黄山脚下新安江畔的徽州师专去了,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憧憬。直到几年后,走上教学岗位,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背影》,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深深理解父爱如山,伟大而深沉,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父亲送我上学,他也是第一次去安庆,平时几乎没有出过县,更不用说到安庆这样的都市了。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所住的旅馆,在枞阳门附近,离江边的振风塔很近。在安庆等车的那几天,我和父亲完全有时间去迎江寺振风塔玩玩。由于我和父亲以前都没有来过,不熟悉,所以我俩都不知道安庆还有这么个可以游玩的地方。不然的话,我一定会陪父亲到江边走走,到振风塔玩玩,现在一想起这事,就感到非常遗憾。

  父亲一生辛劳,我和弟弟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们是有打算也有条件,带父母到那些大都市和风景名胜区去走走看看的。可是,在我和小弟弟考进城里任教不久,父亲就患了眼疾,那时他才六十多岁。当时,大弟弟远在马鞍山工作,我和小弟弟虽然都在本县县城教书,但刚刚进城,教学任务很重,除了节假日,平时也没有时间回老家。父母亲住在山里老家,轻易不给我们打电话,怕耽搁我们的工作,给我们添麻烦。当他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的状况越来越厉害时,才不得已联系了我们。我和小弟弟连忙带他到医院检查,眼压非常高,视力受损严重,医生诊断结果是青光眼。本来患这个眼病时,眼睛会非常疼痛,可要命的是,父亲的眼睛却一点疼痛的感觉也没有。结果在家里一拖再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医生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后经眼科专家先后五次手术,总算保住了所剩无几的视力,但父亲的正常生活却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带父亲到外面大好河山去走走看看的愿望没有办法实现了。

  前年,在马鞍山工作的大弟弟和弟媳专门回来接父母到他那里去住住,正好也满足父母想要到周鹏家去看看的愿望。周鹏是大姐的孩子,情商很高,大学毕业后,考到了马鞍山政府机关工作,在小一辈当中,他排行老大,小时候在我家呆的时间比较多,深得父母的疼爱。这孩子也一直想要接外公外婆去他家看看。到马鞍山后,弟弟和大外甥周鹏一起,要在周末时带父母亲到马鞍山的那些风景名胜区去游玩,父亲坚决不出去玩,他说:“我走路都不行,也看不见什么,免得拖累你几个,还是带你妈去玩吧。”结果,弟弟和周鹏只好让父亲留在家里。他俩带着母亲去玩了不少地方,还带她第一次乘坐了空中缆车,母亲玩的很开心。而接近失明的父亲却无法欣赏外面精彩的世界,很遗憾。但能够让这么多年一直伺候他饮食起居的母亲玩的开心,父亲也感到欣慰。父亲一生劳碌,性格要强,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没想到老来却得了这种无法治好的眼疾,如果他没有得这个眼疾该有多好啊!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为辛苦一生的老父亲的遭遇感到难过。

  十几年以前,老家还没有通公路,每次我们回家都是步行,大包小包的,还要背着孩子,挺不方便。那时,父亲还没有患眼疾,只要知道我和弟弟们要回家,都要乐呵呵的走老远的路来迎接我们,帮我们背孩子,拿行李背包裹。公路修通以后,我们都买了车,回家就方便多了。不过,车子是停在村口社坛庙旁边的空地上,容易被过往车辆碰擦。后来,在父亲的努力下,我家住宅离公路的一小段距离也修好了水泥路,车子可以直接开到院墙里面。

  在马鞍山工作的大弟弟,除了寒假回来陪父母过年,每年暑期也总是要带着弟媳和侄女回来小住几天。这个时候,我一家子和小弟弟一家子都会回到老家小聚,有时候在外打工的姐姐姐夫、妹妹妹夫也会趁伴儿回来相聚。晚饭烧好了,天还没有黑,山头上还有夕阳的余晖,乡间凉风习习,蝉鸣与蛙声仿佛在演奏动听的乐章。我们把餐桌搬到大门外的院墙里桂花树旁,一大家子人围坐着用餐,小孩子们则绕着餐桌嬉戏追逐打闹。父亲喜欢喝一点啤酒,我们用啤酒敬他,祝他身体健康,加福加寿,他的笑容很灿烂,也说着祝愿我们工作胜利之类的话。这个时候,是家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所谓天伦之乐也就是如此吧。父亲最满意的就是儿孙绕膝,自己能够颐养天年。

  除了相聚的日子,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是父母两人在家。现在的农村,年轻一点的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年人,不少人家是铁将军看门。曾经人烟稠密、鸡犬相闻、热闹非凡的乡村,空心化非常严重,没什么生机与活力。父母在家住,我们不太放心,想叫他们到城里去住。可是,父母不愿意离开老家。父亲说,家里住房宽敞,空气清新,用水也方便,喝起来甘甜爽口,而且不用花钱;山里头热天凉快,不像城里那样热得要死。养几只鸡,种点蔬菜,生活很方便。父亲说自己眼睛又不好,家里环境熟悉,便于日常生活起居,自由自在,不像城里那么受拘束。我们听了,只得作罢。实际上,我们知道,老家里生活方便、城里住不惯恐怕是父母的托词,父母考虑更多的还是怕给我们添麻烦、影响我们的工作。

  鉴于父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又不愿意到城里去跟我们住,为了能随时掌握父母在家的情况,我们兄弟一商量,叫移动公司在老家室内室外都安装了监控,兄弟姐妹随时都能在手机上看到父母的日常生活起居情况。每个星期,我们都要抽时间打电话给父母,问寒问暖,就像我们一直在他们身边一样。

  近几年,我一般每两个星期要回家一趟,买买日常生活用品和药品,给父母烧烧饭,给菜园浇浇水,给父亲理理发。以前,理发师傅还会每隔十天半月上门剃头,现在,农村没什么人在家,跑一趟路也剃不了几个头,所以,理发师傅也懒得上门了。大概是五六年前,父亲为了理发,母亲牵着他走到大湾剃头师傅家去,因为父亲眼睛几乎看不见,三四里路程走了两三个小时,把母亲累的够呛。妻子知道后,就连忙在网上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让我带回家替父亲理发用。此后每次回家,都要给父亲和二大、滴大理发,好在他们也不嫌我手艺不好,父亲还说我很过细,剃头手艺不比专业师傅差。我心里当然很开心。堂弟志林夫妇在家经营双林农庄,办养殖企业、种植油茶,也能够照看到父母,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他就赶到我家,帮我家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家里自来水经常断流,就是他不厌其烦多次上门解决的。这样,让父母在老家住,我们也就比较放心了。

  因为眼疾,一生闲不住的父亲晚年不得不闷坐在家。我知道,现在不缺吃不缺穿,老年人缺的是陪伴与温暖。每次回家,我们都会陪父母聊天。夏天的夜晚,满天星斗下,溪水潺潺,凉风习习,荧光点点,蛙声阵阵,在院墙里面桂花树下,父母躺坐在摇椅上,摇着芭蕉扇,跟我们说过去的事,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父母说:搞农业合作社时吃大食堂是多么的饿得慌;大炼钢铁时,在河里淘铁砂又是多么累;土地下放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又是多么的好;取消农业税、发高龄补贴、库区补贴、残疾人补贴,这些惠民举措又是多么深得人心;重阳节,村干部还要送上大米、香油、麻油等实用物品登门慰问老年人,让我们这些老人心里感觉又是多么温暖,等等。父亲说,没想到老来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自古以来,没有那个朝代对老百姓有现在这么好。父母是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父亲总是叮嘱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对得起党,对得起政府,对得起手中的衣饭碗,要用心用力把书教好,千万不能误人子弟,驮骂名。父亲那一代人对党是怀有真挚而淳朴的感情的。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兄弟三人经过努力,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然,我们也跟父母说我们工作与生活上的事,烦恼的事情肯定是不会说的,总是捡些让人高兴的说给父母听,比如加薪啦、升职啦、教育教学取得的成绩啦、评上了先进啦等等,让他们听了也感到非常开心。

  在我们心目中,父亲一直是慈爱的,除了小学四年级因挖伤民兵营长揍了我一顿外,这辈子从没有打过我们,也很少骂我们。但我和小弟弟在朴初中学教书时,有一次父亲突然在电话中冲我们发脾气,气冲冲地骂道:“你们哪是两个木头壳,都不晓得关照自己的外甥,哪忘记了你们读书时姐姐妹妹在家所吃的苦……”我和弟弟当时都懵了,感到莫名其妙。后细细一问,才知道原委,父亲是因为周罕上初中分班一事专门打电话来的。周罕是妹妹的孩子,是我们最小的外甥,小学毕业后,到朴初中学初中部就读。刚开始几年,朴初中学在分班时,是允许学生择班的,但是后来因择班闹出了很多矛盾,没办法,学校一刀切,规定除了本校教师子女外,其他人一律不允许择班。小外甥周罕入学时,正赶上学校实行不允许择班的新规。家里人不知道规定的改变,还以为我俩能够为小外甥择个好班的。新规实行后,谁也不例外,小外甥周罕被随机分到了当年的107班。父亲不清楚情况,得知小外甥没有能够择班后,大为恼火,以为我们不问事不关心,于是,才有在电话里骂我们那一幕。我们接到父亲的电话,感到有点委屈,但觉得父亲肯定是不清楚情况,产生了误会,骂我们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和小弟弟耐心跟父亲做了解释,说是现在分到的班级非常好,即使允许择班也不过如此,请他老人家放心。父亲了解情况后,总算消了气,反复叮嘱,说是外甥在你们脚下念书,你们这些当舅舅的要盯紧点,多加关照。这个自然是不消说的。

  实际上,小外甥所在的107班授课老师配备齐备,教学水平都很高。班主任张叶红老师很负责,工作细心周到,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好,自然对我们的小外甥周罕关照有加。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三年后,小外甥周罕考起了太湖中学,在我县,那是人们心目中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而工作负责教学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张叶红,经过组织培养,被委以重任,现在担任实验中学的校长,成为我县近几年成长起来的四大女校长之一。实验中学是我县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在校生有三四千人。

  我们知道,父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给姐姐妹妹们念书,虽然那个时候都不怎么重视给女孩子读书,但父亲总还是觉得对姐姐妹妹有亏欠。不然,也不会因为小外甥上初中一事责骂我们。虽是误会,但我们理解父亲的心情。姐姐妹妹的老来就全靠这些外甥啊!孩子们都培养出来了,姐姐妹妹的未来才有依靠,父亲心里也就会好受些。我们兄弟几个念书时,姐姐妹妹们在家做庄稼,吃尽了苦。我们上中学交的木柴,前后加起来,总共有上万斤之多。那时还没有通公路,都是父亲带着姐姐妹妹后来还有姐夫,一担一担挑到学校去的。父亲经常跟我们兄弟几个说,你们都是当老师的,要把你们的几个外甥带好。让外甥们读好书上好学,把他们培养成才,我们当然责无旁贷。即使父亲不说,我们也知道该怎么做。

  姐姐妹妹的孩子都在县城里读的高中,周末的时候,我家和小弟弟家经常将他们接回家来,让他们洗洗澡换换衣服,让他们吃点好吃的,改善改善伙食。外甥们在学校里有什么事情,也经常是我和小弟弟跟老师联系的多。这些外甥们也都很懂事,学习也很努力,他们先后考起了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并顺利成家立业。父亲看到他的这些外孙们的健康成长,一个个混的都有出息,心里头十分欣慰,觉得此生没什么遗憾。父亲走的时候很安详,他脚下三代人中,没有哪个孩子让他牵肠挂肚特别的放心不下。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生以务农为业。千百年来,耕读传家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父亲遵循“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一面努力搞好农业生产,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改善生活,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面节衣缩食,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给孩子们读书,力争让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前程,能够对国家民族更有价值些。他平凡的一生,没有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总是默默无闻地劳作,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我们这个民族能够几千年来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不倒,创造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间断的光辉灿烂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人民在支撑在延续在传承;正是因为有像父亲那样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他们身上带有让我们民族能够血脉赓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往事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亲的养育之恩像苍天那样无穷无尽,永远也报答不完。

  多想和从前一样

  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

  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在,想到父亲对我们的恩情,心里就有万般不舍和无限哀痛。他身上所特有的爱党爱国、意志坚定、心地善良、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任劳任怨、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是留给子孙后代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牢记父亲的教诲,努力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把各自的小家庭经营好,把子孙后代教育好培养好。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今后无论走多远登多高,无论居何地从何业,都要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永远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不负父辈的养育之恩,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安息吧,敬爱的父亲。您的音容笑貌和精神品格永不会离去!您永远活在儿女们心中!

  【编者简评】

  本文是一篇深切怀念父亲的长篇佳作。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父亲的生平事迹,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父亲为生活温饱、家庭建设、子女教育而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的精神品格和默默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范。字里行间洋溢着家庭的温馨与浓浓的亲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画卷。平凡事迹中见伟大,朴实叙述中见真情,全文饱含对父亲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怀念的深厚感情,读来催人泪下。

  本文朴实无华却立意深远,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历史高度。

  父亲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父亲代表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他们默默无闻地劳作,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的脊梁。

  父亲遵循“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一面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一面节衣缩食供孩子们读书,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对教育的重视。这种精神不仅为家庭培养了下一代,也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父亲的爱党爱国、意志坚定、心地善良、踏实肯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任劳任怨、勇于担当的精神品格,是留给子孙后代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品质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父亲的平凡事迹,虽然没有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父亲的平凡事迹在历史的维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文章虽长,却一点也不拖沓,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是因为作者在谋篇布局上有很高的技巧,不着痕迹地安排了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引用筷子兄弟那首《父亲》的三段歌词,统领全篇。

  用“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作为情感线索,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组织材料。

  首先是解决“食”的方面体现父亲的“不容易”,民以食为天,要养活一家人,不仅要吃饱,而且要让孩子们吃好,父亲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然后依次是“住”“衣”“行”三个方面,三次建房、四季做衣、修好水泥路,都是围绕着“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来展开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节衣缩食给孩子们读书,为孩子们争取一个美好的前程而殚精竭虑,甚至在大会上公开做检讨也无怨无悔,正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的体现。最后,父亲安详地走了,永远离开了,“多想像从前那样,牵你温暖手掌”而不得,让子女们感到无限的悲痛和深深的怀念。全文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篇富有乡土气息、洋溢着浓浓亲情、全景式反映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佳作。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