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灵魂饭》---片面
他一开始就讲麦哲伦,我很喜欢,他讲的内容我感觉很熟悉。因为我刚看完了《麦哲伦与地理大发现》,还记录了一些自己的感想,然而余华所讲的麦哲伦和我刚看的书所讲的麦哲伦,完全不是一个角度。我之前看的书是麦哲伦具有冒险精神、突破重重阻碍进行了环球航行来写的,这些都是麦哲伦的成就。余华讲述的是麦哲伦到美洲大陆时进行“欺诈交易”、“血腥统治”,美洲大陆的“非洲黑人奴隶贸易”也和麦哲伦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是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给其他地区的人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余华对麦哲伦的讲述让我有些兴奋,因为我发现我对麦哲伦的认知有些片面、浅薄,麦哲伦的复杂的形象也越来越让我着迷。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余华讲述麦哲伦使用了讽刺的口吻,麦哲伦进行了环球航行不假,可他的环球航行促进了非洲的奴隶贸易,在随后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非洲人被当做奴隶贩卖到美洲,他们的命运悲惨至极。余华的口吻里有对麦哲伦的恨意,他其实不是在写麦哲伦,而是在写非洲人命运的悲惨。读到了他对非洲人悲惨命运的关心,我不自觉的想起了他所写的《活着》,我发现他的《灵魂饭》中有《活着》的影子。
我读他写的《灵魂饭》,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絮絮叨叨。那不是我在阅读,更像是一个人坐在我身边,慢条斯理的跟我在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东扯扯、西拉拉。这种“絮絮叨叨”的感觉很亲切,让人很兴奋。我会在社交平台 “絮絮叨叨”的、不厌其烦的发一些看法,想法,认知,虽没有人对我进行批评,指责我过度的自我暴露,但我很怀疑、甚至否定我不同于别人的“絮絮叨叨”。当我看到大作家余华也是这样絮絮叨叨的写,我的自我怀疑、否定全都跑到了九霄云外。我确定我不是不正常,只是我在做大多数人都不做的事情罢了,没必要自责,没必要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也没必要因为自己的不同而自我否定。
余华的形象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头发毛毛躁躁,一点都不精致,也不文艺。更重要的是提到他的作品,听名字都让人感觉内容是“苦大仇深”的沉重主题。然而这本杂文书里的一些小文章看完,我很惊讶,我跟作者有很多的共鸣。因为我在页数不多的文字里画了很多的线,这些划线的文字都是我不能准确的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我的感受。
这个我不喜欢的男作家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对他有点着迷了。
二 《我们的鲁迅》---文革
在初高中的语文书中,总会有鲁迅的文章,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鲁迅的伟大。然而,在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中,他很调侃、讽刺的在讲鲁迅,讲了一页又一页,一页又一页,我越看越不对劲,我在想他怎么如此的诋毁我们大家公认的伟大的作家,还把诋毁公然的印成出版的书籍?很快的,来了一个转折,在后半部分,他笔锋一转,开始对鲁迅的作品和伟大做出了认可。他先描述了,在他不成熟的年岁里,对鲁迅认知浅薄。而在他成长以后,他认识到了鲁迅的伟大。等我读完了这篇小文章,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哦,他这是欲扬先抑呀!这样子的手法表达出来的东西,确实震撼到了我,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不一样的认知。除了重新认识了鲁迅先生,让我更开心的是,我刚刚喜欢上的这个作家,三观还是正确的。说起文学的表现手法,这让我想起了《复活》,里面也有很多的对比的表现手法。
余华讲鲁迅先生的同时,讲述了文革的很多细节。我对“文革”一事很好奇,因为我妈是亲历者,我发现文革对我妈有很大的影响。之前在《三体》里面,作者通过叶文洁的身世,透露了一些震撼到我的文革的细节,“原来我妈嘴里常说的剪耳朵,有那么的可怕。”之所以称之为革命,也是一场见血的厮杀呀!我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后,我似乎原谅了我妈的某些行为,比如看到穿制服的人,会肉眼可见的身体紧张。再比如,从来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再比如,大事小事总是战战兢兢。
在余华这篇文章里,他又从另一个侧面向我展示了文革,比如文革里面只有两个作家,一个是毛主席,一个是鲁迅。虽然作者并不是在描述文革的点点滴滴,只是想借文革时期对鲁迅的描述来映衬出鲁迅的伟大,可是我却看到了文革时期不为我所知道的点滴。
三《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文体
我有点蠢笨,看了很多书之后,我分不清楚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有一次我去检索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冬牧场》,我以为我看的是小说,可是检索的百科中显示的竟然是散文,而且李娟获得的是矛盾文学散文类的奖项。后来我看蔡崇达的《草民》,我以为我看的是散文,可是检索提示我看的是短篇小说。我不清楚的是,为什么这么多年的学习,竟然搞不清白文学的体裁。我去百度检索了一下小说和散文的定义和区别。
关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并不是按照体裁来选择的,一来是书名让我觉得这是我感兴趣的一本书,我想看看我们生活中人与人或者是群体与群体到底有怎样的我所不知道的差距。再者,这本书里面的文章有很多个,每一个都不是很长,不像小说一样,每个章节之间都有很强的联系。我只是觉得这种短短的、彼此独立的小文章很好读完,不像一部大部头的小说,迟迟看不完,有的看不懂,有的人物太多,情节太过复杂,让人阅读有压力。我并不关心这个文字是什么体裁。我本以为这是散文,我查阅了一下,这本书是杂文集, “杂文”两个字让我感到吃惊,“我发现我从来没有搞懂过体裁的事情。” ----这样的发现让我感觉我像是个“文盲”,好悲伤。
蔡崇达写《草民》,写到社会发展太快,人们会“晕车”,其实也是精神的迷茫。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说“历史的差距让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就经历欧洲四百年的动荡万变,而现实的差距又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去了。”本来以为他所说的“差距”是我们每个人的背景的差距、收入的差距。可是他却提到了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与人的差距。我发现,他和蔡崇达一样在思考社会发展的问题,而蔡崇达的看法并不是他孤单单的一个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