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难忘的岁月

作者:武继锁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037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一九六二年,我从山西太原农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被国家分配工作到中阳县林业工作站任技术员。后因工作需要,调娄烦县汾河林场、中阳县太山店林场、中阳县林业局工作。先后担任站长、场长、局长等技术和行政领导职务。至二零零一年退休,四十年与绿色结伴,奋斗在林业战线。

  忆往事,印象较深,难以忘怀的阶段,就是在太山店林场生活工作的岁月。

  一、记忆中的太山店林场

  离县城十五华里,坐落在县城西南,是下枣林乡裴家峪行政村的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庄。

  从一九六零年三月,在宁乡镇弓家湾村建场,至今已过了六十一个年头,在发展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变革“五迁”场地。即:弓家湾村、尚家峪村、韩尾沟村、太山店村、县城南街村。随着场地的变更,场名也改变了四次。即:尚家峪林场、韩尾沟林场、太山店林场、中阳县国营林场。职工从建场时不足十人,发展到近四十人。场领导从建场首任场长王应喜开始,有周守珍、武继锁、张锦荣 、陈继烈、刘新明六任场长到职。

  经营范围:南至武家庄镇的普善庄村,北到金罗镇的野鸡塘村,西至下枣林乡的王家岭村东至宁乡镇的韩尾沟村。

  经营面积:由建场初划定的5.175 万亩,到一九六二年经省林业厅批复,从关帝山森林局车鸣峪林场的面积中,划出 11.3万亩。其中:天然次生林1万亩、散生灌木林 1.2 万亩、宜林地 5万亩,归县林场经营管理。八十年代,中阳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县级机关干部营造的义务植树造林基地--军山林场的营造面积,全部交县林场管理,奠定了县林场的经营范围基础。

  二、林场知青的故事

  一九七六年的春季,我从娄烦县调中阳县太山店林场时,正值文化革命十年动乱后,百废待兴的恢复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黄金季节,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太山店林场先后分三批次,迎来了二十多名插场知识青年,加上老工人退休,子女顶替的青年,全部换成了新鲜、血液。

  如何带好知识青年,是中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交给县林场领导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制定了新的场规场纪。从抓好青年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着手,开展了新的工作。

  开展学雷锋活动学

  根据当时林场生产经营状况,为了做到生产、学习两不误,调整了劳动作息时间。利用阴晴天及冬季林闲季节,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要求每个青年,联系思想和劳动生产实际,写心得体会笔记。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学习,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劳动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环境面貌大有改观。院子、厕所、室内外经常保持干净整洁。许多青年做了好人好事不留名,争当无名英雄。杨家畔作业点,制作的日进整地“红旗升降表及知青陈继烈主编,创办的月刊“林场园地”表彰好人好事用的“小黑板”,对宣传鼓动青年,提高劳动生产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促进推动作用。时空转眼流进到一九九三年,应广大插场知青的要求,林场组织了一次插场知青大聚会。有的青年远道从黑龙江省、河南省、天津市及全国名地,回到太山店林场团聚。看了当地居住过杨家畔的土窑洞,走访了曾经共同生活过的老工人老领导,召开了谈心会。

  回首往事。共同的感受:七、八十年代,林场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流了不少汗、吃了很多苦。但苦中有乐,皮肤晒黑了,体质增强了。更可贵的是收获了一份克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每当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想起在太山店林场生活的经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不去的火焰山,信心倍增。

  歌声唱进县城里

  针对青年活泼爱动的特点及学雷锋运动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活跃、丰富青年文艺生活,林场组织成立了职工“合唱队"。聘请城关北街小学音乐老师张丕龙王利娥做辅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学习排练,参加了县级机关职工开展的歌唱比赛。经过多轮角逐、层层选拔,获得了一九八零年度,中阳县“五四"青年歌咏比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全体队员在县城还合影留念。

  知青武栓虎通过参加合唱队活动,发挥爱好特长,刻苦钻研合唱队指挥。改变了后进心态,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知青的到来,县里除了按人头增添了 70%的工资补贴外,由于当时县域经济困难,许多知青住在一孔窑洞中。住宿条件差,再没增加一份投资,每人每月供价 28 斤,青年人不参加劳动也不够吃。为了克服不利因素,扭转被动局面通过领导班子认真研究,采取了三项措施。

  第一、场领导干部带头,与青年同甘共苦共渡难关,实行“四同”。即:大家同吃一锅饭、同住作业点、一同参加劳动、每月集体放假休息3-5 天。

  第二、扩大限食、蔬菜种植面积。养猪、养羊,还组织老职工进山打猎、砍柴节省燃煤,改善生活。

  第三、创收截流,国家每年下达的造价、育苗、养羊、抚育任务,基本不用社会劳力,由职工自己完成。创办炮厂发展多种经营。

  知青进场后,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不仅保证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积累了大笔资金。在国家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新建了排十孔砖窑洞,改善了职工住宿条件。每个职工每人每天能吃上一顿白面,补助粮一斤。过时过节还能吃上自产的猪、羊肉。有剩余时,带回家让家人分享。有一年,生产的山药蛋吃不完还向社会出售了一万多斤。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