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我在乡镇企业八年

作者:徐进成   发表于:
浏览:6次    字数:4965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7篇, 月稿:37

  1987年2月,我离土不离乡,告别了田间劳作,放下锄头,穿上布鞋,拿起扳手,走进了乡镇集体企业,开启了人生另一个坐标。

  这次身份的转换,我是没有思想准备的。

  从大的层面上来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刚起步。集体经济和承包经济在扯皮中相持;单以我个人来说,从村书记位置上刚下来承包企业 ,不熟悉、没把握、担心受挫失败。

  我们乡的乡办集体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有过一段辉煌岁月。当时有个社办化工阀门厂每年上缴公社的利润,是国家拨给全公社财政资金的五倍之多,社办工业堪称县、地区的典范。这在当时,企业负责人堪称乡里精英能人。一些有实力有文化的人,在主持自己一方天地时,把什么事业编制都不当一回事,都是以办好企业为荣耀。

  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多种原因,乡办工业逐渐走向衰落。一些企业关门大吉,即便是勉强生存的,大多是半死不活。就在这般窘境中,乡办企业成为农村“三大员”(村书记、主任、会计)分流场所。过去乡办工业兴盛时,年老的“三大员”都想尽办法进入社办厂,现在工厂不景气,精明的人又千方百计地挤进公办民助事业单位。分流中,我进入了乡镇集体企业塑料厂。

  我入职时,全厂员工共15人,其中正副厂长、书记和会计就占了5人。企业每年的产值有四五万元,利润大概12000元。

  我到塑料厂参加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关于三个车间实行“大包干” 的改革,包括人员、工资、费用、利润上交等都进行大包干,业务加工要自己寻找渠道,多赚的部分归自己且不设上限,但上交的利润不得减少。厂书记因被乡里抽调去村里蹲点,所以不参与承包。三位厂长每人承包一个车间,我初来乍到,他们让我优先选择承包车间。我有一个朋友做五金产品加工,于是我就稀里糊涂地签了合同。

  说来也巧,刚签好合同,朋友就找上门来,要加工二十个球阀。我是会计出身,便和工人们一起仔细研究,首先是现有设备技术能不能生产出来?再把加工产品按工序拆解,核算成本价格、用工数量和利润等。算下来,这笔业务能赚取车间人员全年的奖金和上交的利润。心里有了底,我便签订了合同。随后开始准备材料、购置工具等,四个月后产品加工完成。

  在工人生产期间,我对质量严格把关,丝毫不肯放松,手拿卡尺整天对照图纸,误差控制在正负三十丝以内,绝不能是二十九丝或者三十一丝,小了会漏气,大了就装不进去,力求尽善尽美。还用空压机测试压力,努力使压力超过规定的四分之一,个别产品甚至超过三分之一。我把二十个产品不同的实际耐压力指数标注在产品上,让客户逐一检验。客户随机挑选四个产品测试后,便表示其余十六个阀门免检。很快资金就回笼了,那年我们车间的员工每人月工资和奖金首次超过二百元。车间主任和其他员工一致要求我多拿1000元奖金,说我筹备资金、采购材料很辛苦。后来我用这笔奖金请几个员工去饭店吃了一顿。

  这是我进入乡办工业第一年取得的“开门红”。有人说我有“能力”,其实我心里明白,只不过是碰上了那么一点财运,偶然的巧合罢了。我笑答:“官运不佳,财运不错”。

  在塑料厂的六年里作为副厂长,在设备的生产、经营的决策、用工的调配诸多方面,是没有主导权的。第二年继续搞包干,三个车间两个亏本,就我承包的车间稍有盈余。第三年又恢复吃“大锅饭”,因为全乡就我们一个厂搞承包,承包亏了的说我们不能再出风头。其实,搞农业同工业虽一字之差,但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大不一样。以农业管理方式经营工业,此路不通,你必定失败。简单地说工业要走进市场,按需生产,还要核算、技术,还要懂法规、工商税务,你一窍不通,换个马甲就走马上任,你非得撞破山墙,企业为你交学费。搞工业主要靠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用上千方百计,方能闯出一条绿色通道。

  我除了第一年承包赚些奖金利润,第二年承包基本完成上交,发足工资,奖金寥寥无几,并没有什么业绩。每天都是喝喝茶、看看报纸,聊聊奇闻轶事、家长里短,实在是虚度光阴。

  因在厂内总是闲着无事,1988年2月,我和亲友做了一次木材买卖。我通过关系在营业所贷款两万元,又借款3000元,还拿了5000元的高利贷,结果亏了8000元。这是生意场上忌讳的“隔山买牛”,亏了就得自己承担血本,赚了却要分给合伙人,要是合伙人不讲良心,自己就成了冤大头,替人还冤枉债,合伙人还会嘲笑你无知,就像你花钱买鞭炮让别人放一样傻帽。

  还是在这一年,一个机关干部,也是村里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骗我给他借2000元高利贷,说是做生意,两个月内本息一并归还。碍于情面,我找厂里工人向他亲戚借了2000元高利贷。实际上,钱到手还不到两个小时就被他输得精光。后来这个人因为挪用公款赌博被判刑六年半,我只好承担偿还他人4100元本息的冤枉钱。

  一次“隔山买牛”,一次转借高利贷,这两次负债让我教训深刻,付出了相当于二十年工资的高昂学费。当年的12100元可是一笔巨款,是我20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总和,真可谓是灭顶之灾。

  从1988年到1991年,我先后到上海、无锡、温州、宜兴、江阴、常熟、靖江、响水、阜宁、扬中做了七次生意。其中有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差价的,有做经纪人赚取中介信息费的,也有把甲地滞销的原料产品转运到乙地卖个好价钱的。这七次生意共赚了三万多元,还清了债务,还有了些许盈余,终于过上了无债一身轻的正常生活。现在想来,当年这七次获利,都是因为信息灵通。要是放在现在,有发达的互联网、58同城网、抖音带货等网络传媒,可能就没我赚钱的份了。

  与人合伙做生意一定要责权利明确。再亲近的人,关系再好的朋友,都要签订纸质的文字合同契约为依据约束。因为金钱的诱惑力很大,它能让你薄情寡义,孤独无助,很容易冲破亲情友情这层薄冰似的防线。在金钱面前,良心和道德往往变得无足轻重、不堪一击,人会变得贪婪无度、迷失自我;自己没钱还借钱给他人属于“转借”,是自不量力,自寻烦恼。你的善意虽然是“借花献佛”,想要帮助别人,但后果是你要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风险。借钱给他人或者给人担保,就当是赠予,并且要有他人不还钱自己也能偿还的经济能力和高尚的助人风格,才能这么做。是拿自己的善良、血本同别人的道德底线试探高低,换来的大多是世事无常、人心叵测而悔之 晚矣。这也是我当年付出二十年工资的高昂代价换来的经商教训和体会,不可谓不深刻。

  我当村支书时订阅过《信息周刊》,虽然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实践,但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注意观察并总结塑料厂产品客户所属的行业领域。有一次去上海出差,事情办完后我去逛上海新华书店,看到有一个专柜售卖全国各省市企事业单位的通讯名录,我花了45元买下一本,当时我的月工资才42元。我把书带回厂里,几个厂长看后没有任何反应,我便把书带回家放在书橱里收藏起来了。几年后我又调回塑料厂,这本电话通讯名录对我发展企业、推销产品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这是后话。

  1992年,我被乡政府抽调参加农村社教工作队,队长是我读高小时的校长。社教工作中有一项财务整顿任务,由于我当过村组会计,他便让我负责村组的财务审计。当时该村十二个小组年终转账刚刚结束,我查看各组的财务转账平衡表时,发现有两个组在转账时收支不实,出现现金赤字。我马上与村会计沟通交流。村会计得知后也惊讶,当即重新核实收支,重新做账转账,确保账表、表表、账物、账账、账款平衡。各工作队在社教工作团部开会交流财务整顿经验时,这件事震撼了整个会场,我也受到了工作团领导的当场表扬。社教工作结束总结评比时,我被评为县社教工作先进个人。

  后来听说,他们曾向乡政府推荐我调入乡经管站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不久之后,我又被乡政府调到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会计。我做过八九年的村组会计,做了几年行政工作,很难静心做业务,对会计业务已经没什么兴趣了,后来乡工业公司给我加调两级工资,我才去化工厂上班。

  化工厂是由上海的几位退休工人利用亲友的关系,把上海国营工厂的废铜边角料拉到我们厂,用低硫酸、硝酸加热与废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色晶体硫酸铜。当时是招商引资项目,有返还营业税等优惠政策。这在三十年前的苏北乡镇,十分稀罕。硫酸铜在农村可用于治理小秧苗的青苔,在农村果园、城市公园可用于杀菌消毒;在工业上可应用于印染、造纸、纺织等领域,产品应用范围很广。

  上海的几位师傅都是工人出身,对企业经营管理一窍不通,员工管理模式模糊,职责权利不明确,最严重的是工厂没有销售人员,产品没有销路,没有大型的用户单位和经营代理公司。因为原厂的会计和上海师傅关系很僵,他们和我相处得倒是不错。厂长是上海人,由于我的父母原是上海人,我的大部分亲戚还在上海,有的和他们同住一个区,我们彼此之间很客气。我就建议这些从大城市出来的人,到城市的园林管理部门、纺织印染部门、农业生资部门去营销或者代销,拓展市场,他们曾委派我负责在苏北的《盐阜大众报》上打广告。我记得只在二版做过一次500元的广告,他们看没有反应,就不再做了。其实,哪有做一次广告就能马上见到效果的呢?那时没有互联网,销售渠道主要依靠踏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

  在田头场头扛锄头木铣几十年的村官,摇身一变当厂长,能改行胜任担责的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些门外汉干了几年,精明的跳槽,安分的拿点清水工资,无门路的就回家带孙子。随着市场大潮的冲击,企业因无力抗击风浪被淹没而倒闭 也是被迫无奈。

  化工厂同塑料厂大同小异,整个厂管理缺失、经营不善、供销脱节。没有专人负责供销,只会生产,却不懂销售,产品积压在仓库里。销售一直依靠提供专利合作方与客户联系,听天由命,有订单就生产,没订单就无所事事。后来库存积压严重,原材料不敢再生产,产成品仓库都放不下了。最后拖了一年多,遇上工业品涨价的风潮,他们把原材料高价出售,赚了二三十万就关门走人,彻底关闭了化工厂。

  我离开化工厂两个月后,响水有一个顾客,通过报纸广告上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过来(化工厂关闭后电话已撤销),电话打到乡邮电局总机,话务员让我回个电话过去。原来这个人有100公斤的库存氧化铜要销售,想让我去洽谈。我知道氧化铜是制造硫酸铜、鞭炮烟花的优质材料。得知这个消息后,我立即翻开电话号码簿,找到县鞭炮烟花厂的电话号码,与该厂厂长取得联系。

  当时市场上氧化铜紧缺,得知我主动联系并且送货上门,厂长表示只要质量好,多少都要,而且会高价收购。第二天我就去响水看货,准备好货款,用铁桶包装,注明是一级原料、军工产品,质优价廉,我当即带回货物,又送到鞭炮烟花厂。折腾了一天,我赚了2000元差价。这次获利是通过报纸广告的信息效应得到的,信息传媒让我尝到了甜头,它既能让积压的库存原料找到用户,由废变宝,又方便缺材料的用户,找米下锅。

  在乡镇企业的这八年,就像一场五味杂陈的旅程。这八年里,我见证了乡镇企业从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又在衰落中挣扎求生。

  从初入塑料厂的偶然成功,让我尝到了努力和机遇结合的甜头。我认真对待每个环节,从核算成本到质量把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收获了成功。这让我明白,凡事只要认真做,找到规律和方法,就能把事情做好。但随后在塑料厂那虚度的光阴,又让我深感无奈与迷茫。看着企业在管理不善、经营无方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我却无力改变。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不负责任让整个企业陷入混乱。甭谈创业了,就是有金山银山,最后也会一败涂地。

  到化工厂后的经历,更是充满波折。虽然大家满怀希望地开始憧憬前程,却因缺乏销售经验和市场意识,最终只能在库存积压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下草草收场。然而,这中间也有意外的收获,就像那通过报纸广告信息而做成的氧化铜生意,让我意识到在乡镇企业的经营中,信息是一把隐藏的钥匙,虽难以捉摸,但一旦掌握就能开启新的可能。

  这八年,是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经历。它让我懂得了企业经营不仅仅是生产产品,更是管理、营销、人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从一个单纯的农人,逐渐成长为对企业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的人。尽管并非每一次尝试都取得成功,但每一次经历都像是一堂课,教会我一些东西。我收获了失败的教训,也收获了成功的经验,更收获了那些在困难时刻与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的情谊。这些回忆,无论是苦是甜,都如同岁月长河中的明珠,镶嵌在我生命的画卷上,成为我今后人生继续前行的宝贵财富。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