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泛黄的高考成绩单

作者:邵会廷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514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书房里堆得有点乱,今天收拾一下,不经意间从红皮的高中毕业证书里,翻出一张有点发黄的198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总分513分“考号(88)032121023”,父亲替我珍藏了36年,勾起我对那年高考补习生活的回忆。

  1984年9月,我从龙亢中学初中毕业,考入本校读高中,成为该校高中学制两年改为三年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的龙亢中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学校校风校纪、老师和学生教与学态度大不如前。三年时间很快混过来了,1987年夏天,当我拿到高考成绩单时,方如梦方醒。399的总分,离当年最低录取分数线差一大截,就连去县城学校补习都很勉强。作为小学老师的父亲似乎早有所料,他通过从龙亢中学调到怀远三中教政治的杨老师帮忙,让我到三中补习班再干一年。又把我安排在怀远县粮食局院内家属区的同姓太爷爷家借住,一则离学校较近,二来好让太爷爷监督我这个高考成绩很差的复读生,我猜想父亲的一点小心事。住在那里我一肚子不情愿,看到同去补习的同学,在三中西侧四眼井附近租住民房,自由自在的多好。太爷爷家住房也很紧张,仅有的三间平房,本来就有两个学生借住。一个家在唐集卫生院,碰巧我刚在项桥乡参加工作时同事的哥哥;双桥的一个小孩,父母双职工,家境富裕,上面有几个姐姐的初中男孩。太爷爷的二孙子——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县城当老师、正处在热恋中的族叔,听说我才考了不到400分,觉得基础太差,补习一年希望也不大。“不吃馒头蒸吃口气”,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不能辜负父亲的厚望和长辈的帮忙。就这样,开启了我人生中最是刻苦,也最为宝贵的复读时光,那是一段异常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心路历程。

  每天,我都会早早起床到校,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埋头苦读,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氛。每位同学都倍加珍惜非同寻常的学习机会,更加懂得时间的宝贵。我制定了详细的作息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不断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端正的学习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怀远三中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都很好,他们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语文课堂上,褚老师布置一篇借春天之名不限体裁的作文。我以“一叶知春”为题,结合自己从龙亢中学到怀远三中求学经历和转变过程,一篇借景抒情的习作一气呵成,被褚老师拿到课堂上作为例文公开展示。老师们鼓励鞭策,让我增强了自信,各科成绩都在逐步提高。

  复读生活紧张艰辛而单调,但培养我生活节俭、懂得感恩和善于调整心态的习惯。早饭经常到县粮食局北侧军属旅社旁的高记饭店,两个粉丝豆芽菜包,一碗辣汤打发掉,中午和晚饭在学校吃食堂,只要填饱肚子就行,不管吃好吃孬。中秋节的晚上,学校放假不上晚自习。我和同是离家求学的魏同学,来到白乳泉边上的县地震局大院,在他租住的陋室里,一人一碗方便面,外加一根火腿肠,吃得那叫过瘾哦!这是我至今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顿晚饭,尽管“万家团圆时,学子在异乡”。这一年,除来自龙亢中学的褚同学、肖同学、魏同学“同是三中补习生,有缘再续同窗情”,还结识了一些新同学。冯同学是城里人,家住县粮食局南侧,怀远一中高考落榜,也到了三中名为阶梯教室的补习(一)班,变成我上学放学一路同行的好伙伴,第二学期我们俩还是同桌。后来他考取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成为一名公安干警,几十年来我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太爷爷及其家庭情况有了更多了解,族叔也慢慢地对我寄予了希望。他们的生活很清苦,族叔早年丧父,母亲还留在农村老家看着一亩三分地,弟弟在一所中专学校读书,奶奶与褚集乡下的叔叔共同生活,他们祖孙俩的那点工资要几下照顾,也不宽裕。太爷爷经常从农贸市场买回猪牛羊骨头,用小铁锤一点点敲碎后,放在过道里的炭炉上使劲炖,再加上几块冻豆腐,一大锅连菜带汤的美味佳肴,满屋飘香。太爷爷70多岁,瘦小的身躯有点驼背,牙齿全掉光了,去掉假牙说话不关风。他很乐观开朗,对我学习要求严格,生活很照顾有加,使我信感温暖。退休前太爷爷在家乡的小学教书,有私塾底子。“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是他常常教育我的几句话(《书端川郡斋壁》宋.包拯)。他似乎很关心政治,在街上听到什么新闻,经常说给我听,尤其是县政府大院里的事情。家乡龙亢邵姓辈份最长人称“小老头子”的邵和同,一个比太爷爷还长几辈、受人尊敬的长者,来过几次,还留宿过。他个子矮小,长白胡须,脸庞白净,中式衣着整洁得体,说话声音响亮,还文绉绉的。他很讲究个人卫生,随身携带的黑色提包里总会装有一个不大的玻璃瓶子,供他吐痰使用。他是民间老中医,精通小儿科,常年在家坐诊,龙亢河南岸北比较有知名度。后来通过学习地方党史才知道,他竟然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1939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怀远县成立了青年抗敌协会,会址设在龙亢新街子的河南小学,该校教师邵和同任秘书、汪冰石任宣传股长。他们冒着危险,秘密编印《拂晓》油印小报,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随着时间推移,相互有了更多了解,我和族叔的关系越来越知己,参加工作后,已是组工干部的族叔一直对我很关照。我也常常带着老婆孩子去县粮食局看望太爷爷,带去龙亢千张、粉丝等他们最喜爱的家乡味。不幸突然降临,2012年8月12日,一场车祸夺走了时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族叔年仅48岁的生命,留下年迈的母亲和孤独妻儿,让我平添无尽的哀思。

  一年的复读生活紧张而又充实,高考结束后,在忐忑和期待中,终于等来了高考成绩单。1988年我的高考总成绩为513分,较上一年提高114分,超出当年本科录取分数线5分,这是多么巨大的进步呀!难怪怀远县教委主任、也是怀远三中的刘校长,会在全县高考总结表彰大会上以我例公开表扬,班主任贺老师一再要求,让我推荐学生到三中复读。1988年8月,安徽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我成了全县当年录取的61名本科生之一,也是家乡邵小营子“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为家乡争光添彩、为晚辈们树立榜样,也是对关心鼓励我的太爷爷一点回聩。

  转眼30多年过去了,虽然时间淡化了很多过往,但这一年的复读经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也流淌在我的血脉中。复读生活让我学会了坚强,历练了成长;也感悟了世态炎凉,懂得了生存法则。早在四百多年前,徐霞客就有“身处低谷不自弃,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诗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翅膀”,不失为亘古不变的道理。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