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普普通通,红砖瓦房,岁月的磨砺,稍显陈旧,然而,她粗糙的身躯是风雨的印记;她简简单单,木条纵横,时光的洗刷,饱经沧桑,然而,她布满皱纹的头额,展现出规整的梭角之美。阳光照耀下,一道道光影在砖缝中跳跃,编织出营区那片绿色的梦境。
营区的大礼堂朝西坐东,朝西北的侧门两旁高大的四季青兀兀而立,以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活力。四季更替,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四季青依然在时光流转中,不断展现着它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每年的春天,四季青新芽宛如璀璨的绿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的绿与军人的绿相融合,与礼堂的红砖相映衬,给营区的春添上了浓浓的色彩。每当看到那嫩绿的色调和身上的军装,如同生命的旗帜,在营区飘扬。我每次路过,都会驻足片刻,深吸那浓郁的芳香,感受营区那春日的温暖与明媚。
四季青前排是大礼堂侧门两旁的宣传橱窗,它像伸展在大礼堂两旁的巨臂,试图与广袤的天空来一场“防化兵誓言”的对话。橱窗举办过战士书画展,“战士画家”管鸣钢的画作屡屡展出。战友熊中平的隶书以其遒劲、质朴的特点展现在大家面前。各连队、营部的书画“精品”也在橱窗“亮相”,我当时书写的软笔书法作品《重上井冈山》曾在这里与战友们“见面”。
朝西的大礼堂门楼有两层,一楼放置放影设备和放映室,二楼是电影组办公室。大礼堂门前的松树,犹如一位位威严的守护神,四季常青,屹立不倒。它的树干挺拔而笔直,直指蓝天,枝条柔软而有弹性,无论遇到多大的外来压力都能无所畏惧。大礼堂门楼与我们连队宿舍隔路相望。刚入伍时,连队门前是一块块菜地,一场雨后,蔬菜因雨水的滋润,争先恐后的茂盛的生长着。豆角,已爬得很高,开出了美丽的花骨朵,白色的、紫色的叶绿花艳,惹人怜爱。一次,我和谭云翔、敖光泽、蒲建明、包金汉、李德新等战友,正在锄地翻耕,惠和风畅的春季,耕作肥沃的菜地,满心愉悦,云翔老战友灵机一动,拿来他新买的相机,拍摄了《兄弟并肩锄地》的摄影作品,成了我们在大礼堂前难忘的瞬间。
大礼堂门楼前的“三合土”路两边是鹅卵石“画”成的水沟,连通南北与矗立在大礼堂后面的办公大楼门前直通黄天坝飞机跑道的营区主干道形成“十”字。“三合土”路连接三连岗亭,岗亭外一路之隔是军人服务社,后来卫生队也与三连岗亭成了“邻居”。“三合土”路靠三连营房这边是一排梧桐树。随着春意的渐浓,梧桐树上点缀着毛茸茸的黄色花朵,它们随风飘散,仿佛是天空洒落的奇特雪花。随着春天回暖,梧桐树的叶子由嫩绿转为深绿,好像是大自然在营区最浓郁的颜料绘就而成。
大礼堂在我们眼中是那样的朴实、熟悉和亲切,与我们朝夕相处,每当晨曦里营区的起床号响起,眼光透过里宿舍窗明几净的玻璃窗,大礼堂的身影即刻映入眼帘。入伍之初,正值营区大礼堂建设之际,搬砖运瓦,手磨破皮在所不辞。建大礼堂门楼时,我和几位战友站在离地面3米多高的竹块跳板上,由跳板下的战友从跳板侧边向上抛砖,站在有些晃动的竹跳板上既要保质身体稳定,还要双手定向接住战友抛上来的每块重4斤多的红砖,真还是个“技术活”。一连干了三天这样的“技术活”虽然每天腰酸背痛,手臂和手掌都有些难受,但想起来用双手参与盖起的大礼堂,心中的自豪感由然而生。
大礼堂里,观看过《雷锋》《南征北战》等黑白电影、军民联欢文艺演出、迎“八一”文艺汇演……人生在这里迈出了新步伐,这里也成了每位军人成长、成功、成长之路。
与我们形影不离的营区大礼堂,给我印象深刻还有门楼墙壁上鲜红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听说这幅“毛体”书法作品是三连一位叫陈盼早的老兵的佳作。“为人民服务”在阳光下光彩夺目,凹凸的笔触间沉淀着岁月的痕迹,深红色的底漆与褪色的砖块形成鲜明的对比,大礼堂门楼墙根的几株小草从裂缝里钻出,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我记得,修建大礼堂连接车库的院墙时,连排首长同战士们一起搅和水泥灰,给院墙填砖缝。左手端木板,右手拿自制的“水泥筷”,一寸一尺地“画”,“缺牙露齿”的砖墙齿被我们横“画”直“描”显得精神多了,好像穿了一件“绣”过的衣服。
大礼堂门前举办过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口号,回荡在礼堂门前的上空;我们连队在大礼堂前开展穿防毒衣比赛、歌咏比赛……还有如春风拂面的学雷锋活动在军人心中“开花”,辉映着“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的“硬骨头六连”旗帜在大礼堂前绽放着灿烂的光彩。48年了,把这段记忆留下,它是新的营区基石中朴实无华而厚重的一粒砂砾,踏着这粒砂砾,营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将更加坚实、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