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听见院外“卜棱咚~卜棱咚咚~卜棱咚”的波浪鼓那催促人心的响声,我便会不顾一切地从院子里冲出去,嘴里喊着:“卖糖人的来啦!”整个胡同的小孩听到鼓声,都会不约而同、兴高采烈地喊着跑出来,围向一个卖糖人的挑子。这是我童年时一个真实的记忆画面。
那年,在初春时节我们胡同里就来了个吹糖人的。
吹糖人的挑子,一头是一个长方形的柜。柜分两层,每层都有很多等距离的小孔,是用来插放糖人做招牌宣传的。挑子后面有一半圆形的铁架子,像木笼似的,里面有炭炉,炉子上放着一个带把的小锅,里边盛满了热气腾腾、咕嘟冒泡,金黄色的糖稀。在太阳的照射下,糖稀如同一面反光镜闪闪发光。炉子内烧的是锯末,烟雾轻悠悠的飘着,有糖稀的焦香甜味,还有树木的清香味。因锯沫不会起明火,又能将糖稀熬煮的沸腾也不会熄火,有余热延续;故而使糖稀始终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粘度。
糖稀挑子刚摆好,闻着香气、焦味,寨子里很多玩耍的小孩也被吸引过来。过年时收的都有压岁钱,逐渐地来到摊前,看到如意的糖人,花个三分五分买上一个糖龙、糖猴、或糖公鸡,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个个脸上带着喜滋滋的笑容,一蹦一跳地回家去。
捏糖人的师傅大约五六十岁,头发花白,满面红光,浓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看就是一个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主。只见他穿着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两只胳膊上戴着一对束口的蓝色袖头,胸前围了一个洗得泛白了的劳动布围裙。一双布满老茧、饱经风霜的双手像变戏法的摆弄着糖稀,捏出各种各样十二生肖的小动物。
轮到我的时候,他带着可亲的笑容,和蔼地问我:“小学生,你要个啥?”我想要的很多,但,踌躇一会儿指着上边插着的小老鼠说:“我要这个。”“好嘞!五分钱一个。”他一边说,一边用一根小木棍从锅中挑起一小绺咖啡色的糖稀,也不怕烫,两手进行揉捏、拉扯。直到发出金黄色的光泽,把糖稀团成团,捏成空杯状,才右手捏住空口处,左手拿住糖稀球转动着右手的糖稀,慢慢地拉出一个长长的尾巴,几乎拉成了丝。这时,热糖稀冷却变得脆嘣嘣的,用中指轻轻的一弹,丝断了,变成了一条细细的长尾巴。
尾巴的中间有一个小圆洞,可以往里吹气。至今,小洞从何而来?一拉时咋会出现个小洞?百思不得其解。可能这就是吹糖人的绝活。
只看见师傅嘴对着尾巴吹气,眼睛盯着左手中的糖球,糖球在逐渐膨胀。然后,他用粗大而灵巧的手在左手那端先捏个鼠头,用小剪刀扎出眼睛、鼻子、嘴巴。再从鼠身下提出四只爪子,在爪子上剪成脚趾状,又在头部提出两只耳朵;摸摸鼠头,捋捋鼠身子,慢慢的一个半透明、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小金鼠便形成了。我愉快地付了五分钱,兴高采烈地接过小金鼠。但我舍不得马上离开,继续观看他给别的小朋友做糖人。
没想到,一小丸糖稀在艺人的手里一捏、一揉、一拉、一吹,竟像变魔术般的出现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小糖人,有狡猾的老鼠、憨厚的牛、张牙舞爪的虎、活蹦乱跳的兔、威风凛凛的龙、机警灵敏的蛇、气宇轩昂的马、温柔善良的羊、精明爱动的猴、昂首高歌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狗、胖嘟嘟的小猪。一个个晶莹剔透,栩栩如生的小家伙,展现在我们面前,每个小孩都能选到一个心仪的小糖人。
吹十二生肖是吹糖人的绝活,当我们问师傅吹糖人,咋不吹人时,师傅狡黠地笑着回答:“这是我们传下来哄小孩子们玩的十二生肖手艺,食材可吃可玩,是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咋能吹人呢?”
买糖人,是我童年时的一大乐趣。时光一天天、一年年匆匆过去。如今,民间吹糖人这一行业,渐渐地走向没落,淡出人们的生活。对于现在的孩子说吹糖人,只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而已。成了即将失传的文化遗产。
希望有心人士对吹糖人技术进行抢救、挖掘、和传承,对这一行注入新的技术,必定能够发扬光大,让世界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喜欢中国这一古老的技艺-吹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