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桃花,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
这与我个人阅历有关。年少时,我特别痴迷古典文学,而古典文学作品往往喜欢运用比兴手法,文人雅士往往将自然界的动植物人格化,总结出“岁寒三友”“四君子”等典型意象并以之自比。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爱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诗人王维爱松,“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北宋文学家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明代文学家王冕爱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清代诗人郑板桥爱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兰莲菊也好,松竹梅也好,尽管这些植物有着千差万别的习性,但洁身自好、不随流俗却是它们共同的品格,说到底,是这些诗人或文学家都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他们对我人生观的养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的家乡至今没有人栽种梅花,但松树和竹子随处可见。虽然我还不如故乡田野上的一株野草,但这并不影响年幼的我仰望松柏或者翠竹的神态,我暗暗发誓要成为一个像“四君子”或“岁寒三友”那样洁身自好的人。
小时候,我家院子有一株很高的桃树,树分两杈,像一个大大的“丫”字。尽管家乡花草树木繁多,但桃花却是最为热心的报春使者。春节期间便能发现隐隐约约的花蕾,不多久粉红的桃花便缀满枝头,把小院烘托得热热闹闹。浮动的暗香里,辛勤的蜜蜂来了,翩跹的蝴蝶来了,就连平时怯于见人的山雀也在枝头欢叫追逐。那些被摇落的细碎的花瓣在院子里铺出一层轻盈的花毯,让人不忍在上面落足。不久,毛茸茸的桃子便从繁茂的叶子间探出头来;再过不久,便能吃到甘甜多汁的课桃了。对贫瘠的乡村而言,桃子对小孩子无疑充满了诱惑,但我根本不为所动,甚至对这棵桃树诸多看不顺眼。它颜色艳丽却不如牡丹花瓣硕大,有香气却不如兰花雅致,能迎春风却望风而凋。关键是我认为它俗,不像兰生长在高峡幽谷,不像松经得住雪压霜欺,不像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不像菊“宁可枝头抱香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花之君子所有的品格它一样也不具备。尤其是我想起《葬花吟》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时候,更是觉得这简直是曹雪芹的一大败笔,林黛玉那么一位清高孤傲的女子,怎么会与俗气的桃花为伍呢?林黛玉为什么要葬桃花而不是高标傲世的梅花,至少也是冰清玉洁的梨花更合适呢?就连妙玉这个《红楼梦》中的配角都知道在栊翠庵周围遍种红梅以示自己不随流俗呢。
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我成长,它在我拒绝随波逐流的同时,也不止一次从反面给我上足了人生课。做事较真,喜欢认死理,自己认定的事即使涉及上司亲朋也毫不妥协。不仅同事觉得我难以接近,就连相处几十年的妻子都认为我骨子里其实是有一股清高之气的。虽然我自己并不承认,但一次又一次撞上南墙却是事实。
这样的教训多了,我逐渐意识到书本中有些东西不可全信,生活才是人生最好的导师。我冥顽不灵的脑袋日渐变得平和包容,以前在我心里俗不可耐的桃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竟然有了普世的价值,它让我醒悟到,雅是生命的高标,俗才是生活的常态。你看梅兰松竹莲,无不对生长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没有专业技术养护极难成活。因为难得一见,所以受到世人的追捧和赞美。而作为百花之一的桃花,生就一副粗粝的命运,它不择环境,不作矜持,大江南北,沟渠山野,到处都是它生活的家园。只要有一撮土,它就能扎根发芽,向阳而生。作为春天的使者,它忠于职守绝不含糊,即使春寒料峭也挡不住它开花吐艳的热情。无论生在什么位置,它都不嫌贫、不爱富,而以自身全部能量把春天烘托得热热闹闹、五彩缤纷,即使要离开枝头也绝不拖泥带水,而是化作春泥为其他植物提供养料。龚自珍老先生是它的知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报春的使者,它艳丽妖娆,生机勃勃,养眼提神,在哪里都能开得欣欣然、灼灼然,简直可以说是怒放的生命。如果缺少了桃花,那武陵渔翁还能以什么标识心中的天堂?李白为什么明知汪伦“君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而还要欣然前往?刘禹锡拿什么去体现“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的丰沛情感?就连忧国忧民的杜甫,公元七六〇年在成都筑成草堂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朋友萧实写信讨要桃苗植于草堂周围,“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再愁苦的日子也阻挡不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不仅美丽让人流连忘返,而且还有常人难以体会的实用价值。大才子唐伯虎不仅将自己的住处命名为桃花庵,还为此写下极富盛名的《桃花庵歌》,记录自己神仙一样的惬意生活,“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而且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由此观之,桃花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心头挚爱,也是寻常百姓的生活亮光。它以热情、柔和、朴实的姿态拉近了与人的距离,上得雅士的案头,也插得百姓的发间,真正是具有雅俗共赏的平民情怀。
桃花还是爱情的见证。很多事物和“犯”联系在一起,人们是极其厌恶的,如犯浑、犯罪、犯错误,唯独对“犯桃花”会会心地微笑。那笑意里有羡慕,也有回想——那是青年男女们桃花一样美丽的爱情啊!在时光的数轴上,文人雅士都还未诞生,红艳艳的桃花已经在通往春天的路上排成一行,为一对新人送上最热烈的祝福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有灼灼桃花神来之笔,春天才成为人人企盼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