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时,妹妹在群里发了个链接,邀请我们去听听。
点开一看,是读书会的分享。妹妹正在视频里读书。声音清朗,却稍显硬直。几分钟后,她读完了,另一人续上。
我留言道:“语气若能再软些,便更好了。”
发完这句话,想起一起锻炼的几位拳友。她们新学太极不久,动作上还有些生硬,手和脚直来直去。教她们起势,两臂缓缓抬起,如捧水,如抱月。野马分鬃时,手臂分合,却始终不离圆弧的轨迹。身体一定要放松,呼吸跟着动作开合。告诉她们,每一式都承接前一式的余韵,又为下一式做好预备,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看似随意,实则自有其圆融的法则。若手脚僵直,气息不稳,一套拳下来,就会气喘吁吁。
就在画圆抱球时,突然悟到了老师们在点评文章时提到的“环形结构”。写作何尝不是如此?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开篇即预言结局;苏轼的《赤壁赋》,起于江水,终于超然。以前写作,下笔凌厉,字句如刀,总想斩断什么、证明什么。慢慢才懂得,好的文章也该如太极,起承转合间暗藏回环。开篇埋种,中间生长,结尾扣环,这般环形结构,不正是另一种画圆?
画圆的不仅身体,还有书法。前不久有幸收到书法家张光亮先生的作品《沁园春.雪》。抛开气势不谈,单看那运笔。中锋行墨,侧锋走轨,提按之间,笔尖始终在三尺宣纸上画着看不见的圆。横竖撇捺,笔意连绵,气韵贯通。整幅字看上去,首尾气息相接。看那个“风”字,撇起,点落,在空中风一样画了个圆,最后又回到了风中。还有那个“象”字,笔走龙蛇,四面浑圆,密不透风。
原来世间这许多事,都在画圆啊。
无论是拳脚、文字还是笔墨,真正的功夫不在锋芒毕露,而在圆融贯通。想起初学太极时,动作僵硬;刚写日记时,语句生涩;初次临摹书法时,笔都握不稳。经过长期习练,现在身体放松多了,文句也自然流畅了,字也比以前进步了些。想来张老师在练字的过程中,也经历过生疏到圆润的过程,现在字字已如龙蛇盘绕。这“圆”,不是敷衍的妥协,而是历经棱角后的通达,是适时收力,是释放余韵。
妹妹的诵读声犹在耳畔。用力过猛的声音,听起来难免硬邦邦的。不如轻轻松松朗读。人一松驰,身体就柔软,身体一柔软,声音就有了感情。倘若她调整气息,再读一遍,或许会圆润些。语气的软,不是无力,而是如圆一般,气息饱满,语调舒缓,柔和中自有筋骨。
细想这人生,不过是在学习如何画好一个圆。有人画得急躁,棱角分明;有人画得从容,圆满无缺。你看地球,不也是在太空中画了个圆,太阳每日也在黄道画着金环。若红日方正如印,潮汐将如何进退自如;月亮若是方的,何来残月一说。原来这浩渺宇宙,是最伟大的圆的艺术家啊。
还有地上奔跑的车轮,路边盛开的花儿,雨天滴落的水花。倘若它们都是方的,方轮颠簸前行,花朵方方正正,雨水坠地成方,人间会是个什么样。
去厨房煎了个鸡蛋,看着蛋黄在锅中晕开一个圆。吃早饭时,看到了妹妹的回复:明天早晨再听,看看我可有改变了。
爱学习的妹妹,可能又在练习如何调控语速语气了。明天的她,一定会将书上的字句诵出一轮美妙的满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