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于我是难以忘却的,更是不可忘却的。
1992年12月21日,天一亮,我就推开了窗子,放眼田地变成了粉装的世界,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衫。阳光洒射,波光粼粼。吃过早饭,在一阵清脆的鞭炮声中,亲友们簇拥着身穿绿军装的我,向镇武装部走去。
在我入伍前的一段时间,电视上每天在播放战争题材的连续剧,我天天追,我在追寻革命英烈的足迹。10万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曾走出108位开国将军的我的家乡安徽六安,是一个和部队血脉相连的城市。
两天多的坐汽车、乘火车,最后一辆军用卡车把我们拉到了位于山东莒县的一座军营。四周光秃秃的大山,一条沙石路从营门口绵延……
莒县,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之城,它也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深蕴红色基因的红色热土。在莒县横山上,一个17岁参加革命、不断为民奔走浴血的女英雄王涛的墓碑上写着“抗战时期她同这里的乡亲们生死与共建立了她一生最怀念的感情”是那样的夺目,成为一个永恒的“红色坐标”。还有战斗英雄孟庆友、战斗模范张立芳……他们的英勇事迹无时不激励着我“当一名优秀的战士”。
新兵连的训练强度很大,我到部队的当天晚上,连队就组织跑五公里。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在班长的带领下向前冲去。然而,刚跑不久,就有新兵掉队。而我入伍前就喜欢跑步,脚步能够紧跟队伍,好多人被我甩在了后面,“累并快乐着”,自豪感油然而生。就这样,大汗淋漓的一圈圈不息奔跑、磕皮流血的一座座山头高地、慌张凌乱的一次次紧急集合、逐字逐句的一条条条令背诵……成了我兵之初的主旋律。
站军姿、队列训练,是新兵训练的首要科目,是新兵由普通老百姓向合格军人转变的必由途径,是军人养成良好气质和姿态的有效手段。寒风凛冽中,我们在班长的讲解示范下,挺胸、挺颈、挺腿,眼睛平视、双肩平展,两腿夹紧、两脚跟靠紧、脚尖张开60度,上身挺直、腹部稍收、微微前倾,手臂自然下垂、手指收拢、微微弯曲、拇指尖贴食指第二节、中指贴裤缝,俨然有了兵的模样。而队列训练则不时闹出笑话,齐步、跑步、正步,在班长“一二一”的口令下,有的竟不会走了,有的甚至“顺拐”,惹的其他战友哈哈大笑。然而,班长有的是方法,单个教练、互学互练,在一次次严格训练下,我们终于做到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步伐铿锵有力、排面整齐划一……
400米障碍对于新兵来说,是军事基本技能训练中最考验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同时也是难度最大、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项科目。400米障碍全程共有8组障碍,16个障碍物,跨越壕沟、攀越高墙、匍匐通过低桩网……要求军人不仅能奔跑、跳跃、攀越、钻爬,还要有耐力、爆发力及协调性、灵敏度。然而,第一次训练,我跳跃矮墙时绊倒在地,满嘴啃的都是泥沙,而跳进壕沟后更是爬不上来,因为我早已两腿灌铅。
脱台换骨,我从农村走出来,那种肩挑背扛的农忙艰苦都没有压垮我,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如同追逐着自己人生目标那样训练每一个障碍物,100米急速冲刺后闪身转弯,三步桩、铁丝网……冲过独木桥后又攀爬高墙,一段曲折接着一段坎坷,顾不得身体的疲惫和疼痛,挑战着一次次身体极限。冲到终点后回望,那些困难都已被踩在脚下,留在障碍物上的是我有力的脚印和挥洒的汗水。
夜色静谧,一个战友的翻身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是紧急集合了吗?不是,是该叠被子了。我们这些新兵一个个迅速穿衣后抱着被子铺在走廊地板上叠起来。叠军被不仅仅是一项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是培养军人日常养成和自理习惯的有效方式。整个新兵连,我们每天都是提前半小时甚至更早起床叠被子,铺平、挤压、抠角……最终叠成“豆腐块”。还有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无一不是干净整洁、整齐划一。
今夜,你会不会来?这不是歌词,而是悬在我们这些新兵蛋子每天晚上心头的一个真真实实的疑问。它就是紧急集合。在我还没到军营前,有当过兵的亲戚曾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紧急结合的“可怕”,就像是一部悬念影片一样每晚伴随我入睡。
第一次紧急结合,我至今印记脑海。一天晚上,晚饭后先是班长带领我们学习一个多小时的《内务条令》,尔后是体能训练。熄灯号响后,满身汗水的我们来不及洗漱便爬上床,不一会就鼾声阵阵,然而,一阵急促刺耳的哨声将我们惊醒。“紧急结合!”班长一声怒吼。我一跃而起,穿衣、打背包、背挎包水壶,跳下床套上鞋就往外跑。“一二一、一二一”,伴着值班排长的口令,队伍在暗夜中前行,一百多人“嚓嚓”的脚步声在黑夜中显得格外响亮,有人被子捆的不结实,散开了,只能抱着跑,有人帽子掉了,而我由于和下铺的战友穿错了鞋,他的鞋大我的脚小,他趿拉着鞋,我套着大鞋跑不起来,不一会的功夫我俩就拉在了后面。回到营房前,一道道电筒光柱射向一个个新兵的装具,班长一个个清点,不时传来班长的责骂声,我们班有一个因背包没别上脸盆,被班长一脚踹出队列。此时的我大口地呼出白气,汗水沿着大檐帽流下,我看到其他新战友的脸上也都冒着雾气。这样的狼狈只有当过兵的知道,只有新兵知道。纪律、作风、养成、紧张、协同、考验、反应速度……这是班长常挂在嘴边“为什么要搞紧急集合”的说辞,也正是在一次次的紧急集合中培养了我们雷厉风行的过硬作风。
有一首歌这样写到,“把青春压进枪膛,在瞬间迸发荣光”。入伍以后最期待什么?当然是实弹射击!这是每一个新兵的梦想。在经过近两个月的磨砺淬火后,我们这批新兵终于迎来了军旅生涯“第一枪”。
那是寒冷的一天,风吹黄土扑脸刺疼,但我们每个人的心情却是激动万分。进入发弹区的我严阵以待,脑海里不停地回想着卧姿装子弹、翻身伏地、据枪瞄准、调整呼吸、预压扳机等动作要领。“第X组,向射击地线前进!”射击指挥员一声令下,我们这组组员手握弹匣,昂首挺胸跑步前行至射击区,与靶位一一对应。“卧姿装子弹!”我们左腿向前迈开一大步,身体迅速成卧倒姿势,装弹匣、开保险,觇孔、准星、靶标“三点一线”……“据枪瞄准目标,开始射击!”我屏住呼吸,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突然,身边一颗子弹呼啸而出,顿时,枪声此起彼伏,火药味弥漫整个靶场,指挥员则在一旁不停地提醒“不要紧张”,而我也干净利索地打完了5颗子弹。“一号靶位46环,二号靶位40环,三号靶位48环……”我打出47环的成绩。在后面的射击中,有的新兵还打出了5发50环的优异成绩!
新兵连的生活,最开心的莫过于晚上看电影,那样就不用加班训练了。夜晚寒风飕飕,挂在两根电线杆间的荧幕随风起伏荡漾,我们穿着军大衣坐在马扎上,瑟瑟发抖中挺直腰杆、两手不动放在两个膝盖上,眼睛直直地盯着荧幕。我个矮,也就只能看着前面战士的后脑勺“听电影”了。《地道战》《董存瑞》《闪闪的红星》……漫天炮火中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和人民军队誓死捍卫祖国的决心和勇气,那舍生忘死的精神似是能从屏幕上喷薄而出而让人热血沸腾。
我从革命老区走来,始终对革命先烈有着一种特殊的无比崇敬的情感,一路追寻着他们的英雄足迹前行。背条令、走队列、爬战术、练射击……经过三个月的风霜雪雨、摸爬滚打,神圣的时刻终于到来。那一天,我们列队大礼堂,伴着嘹亮的军歌响起,随着宣布命令、迎军旗程序之后,两肩佩戴上“一道杠”,目光凝望着军旗,举起拳头庄严宣誓,完成了军旅的“成人礼”—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那一刻,我的脸是滚烫的,我的心是颤动的,我的热血是澎湃的……从此,我,不再是个懵懂的青少年,我是一名人民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