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王书记的桃岭幸福路

作者:冯根林   发表于:
浏览:4次    字数:1782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五一”假期,我们驶往谋划已久的皖南川藏线。因为这条旅游线路游客众多,我们出发前就无法预订到住宿了。傍晚时分,我们折返好几次,终于找到了离桃岭不远的“绿水人家”。

  民宿老板六十来岁,勤快健谈。说起桃岭六道弯,他无限感慨:“没有王书记,就没有出山的路,他是我们的大恩人。这桃岭六道弯俗称七十二拐,险得很。那条二十公里长的山路,都是当年王书记领着技术员,用皮尺量出来的;一步三丈,愣是把天梯画成了盘山路。”老板家里还藏着半截生锈的钢钎:“这是我爹留下的。他们那辈人凿山就用这样的工具,艰难啊!谁家也舍不得扔掉这些当年的物件……我记得,一九七二年春耕结束后,王书记就带领县交通局技术员、公社书记第二次来到桃岭,在苏维埃红色政权旧址前召开群众大会,动员大家修路。群众被他的热情而激动的话语打动,一致赞成。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修路工程开工,王书记在桃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修路过程中,因装炮验炮员工作失误,炸死了两位技术员,工程一度停滞下来。王书记立即组织召开干部座谈会和群众大会,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措施,消除顾虑,使工程得以继续。

  由于长时间高强度施工,部分乡亲产生畏难厌战情绪。王书记再次召开动员大会,号召共产党员率先垂范,共青团员敢挑重担,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当时,苏红公社各个大队也支援修路,给桃岭人带来人力、物力支持和精神鼓励。大家还摸索出利用山区木材做拱圈砌石材做石拱桥的办法,提高了架桥速度。”

  在蜗行的桃岭六道弯车群里,从山顶往下看,山路像银蛇一样盘旋而下。我知道,当年第一弯是吊着麻绳修的“鬼门关”。泾县里的老档案上记录着,那年除夕夜,王书记带着五十个汉子在四号弯勾画施工线路,钢笔水都结成了冰碴子。

  昨夜交谈中,“绿水人家”老板曾经问我:“你知道桃岭以前是啥样吗?”他指向屋外悬崖下方被竹林遮蔽的深渊说,“那会儿没有路,进出山得靠人梯——男人用麻绳拴腰,踩着岩缝一级一级往下运东西。我表爷就是送货时脚滑了,尸首在山谷里挂了三天才找到。”

  体验馆里播放着黑白影像:蓝布棉袄在雪地里一闪一闪,王书记举着煤油灯检查安全绳,灯罩上的冰花比他的鬓角还白。望着如今翠色欲滴的群山,我仿佛看见了五十年前王书记提着的那盏灯——那灯光照亮了悬在半空开山凿石的身影,更照亮了走出大山的方向。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参观王乐平书记的纪念馆。听老板说,那里面青石板办公桌的裂缝里嵌着高粱饼屑,玻璃柜里的钢笔系着褪色的墨水瓶。那只他随身携带的锅巴红布袋,盛满了深入群众走村串户的回忆。

  老板还告诉我:“一九七〇年春,王书记背着干粮进山调研,发现山里有不少人因病出山无路,送医不及时而死亡。他痛苦地站在崖边吼道:‘桃岭人不能困死在山里,我们要劈出一条山路。’”

  第二天就带着测绘队攀岩画路线。

  经过四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奋斗,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一条宽二米、长二十千米、共一百三十五道弯的土质盘山公路竣工通车,结束了桃岭村肩挑背扛与世隔绝的历史,王书记亲笔题字“幸福路”。这条公路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皖南川藏线。

  车出盘山公路,我们前往月亮湾。行驶途中,朋友用人工智能搜索王乐平书记介绍:王乐平,安徽省无为县人,一九四二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十三大代表。在泾县工作期间,领导修建九十四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林场一百五十多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百分之五十四,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比往年增长十倍以上;离休后仍心系泾县革命老区建设,为泾县修路四处奔波。二〇一二年上半年,五千米长的冰山公路动工,他却因操劳过度中风;二〇一三年一月公路竣工,他坐着轮椅剪彩,年底因病去世。临终前,他还写信给省领导,请求为泾县修建红色旅游公路。

  听完手机上播放的王书记语音简介,我们都心生敬仰。

  驶过月亮湾,车载音响恰好在唱:“一抹青山共暖阳,乡酒一杯忆过往。杜鹃枝头为谁唱,天光下思念如霜。问峰峦你在何方,等你荡舟水中央。十里春风吹不尽,又是一年桃花香……”

  泾县桃花潭人尽皆知。可惜,桃岭峰上群众自发集资雕刻的“幸福路”石碑,却鲜为人知。所有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人,还应该歌唱“桃岭山路弯六道,皆是书记爱民情。”

  那么多走过皖南川藏线的游客,你们知道老革命、老党员、老县委书记王乐平的功绩吗?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