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以创新之眼,观机器人半马

作者:修焕龙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759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落下帷幕,这场全球首次“人机共跑”的马拉松赛事,在科技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却也伴随着诸多争议。有人质疑机器人在比赛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摔倒、“罢工”等状况,也有人对赛事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负面评价。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观点都过于片面,未能真正理解这场赛事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我们需要以创新的眼光,从更宏观、更长远、更开放的视角去看待机器人半马这一创举。

  敢于比赛,便是文明拓荒的“世纪挑战”

  本次北京亦庄机器人半马,吸引了近20家机器人企业参赛,这些机器人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它们在 21.0975公里的赛道上,与人类选手一同奔跑。这一赛事的成功举办,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其价值远超体育竞技范畴,堪称跻身智能时代的 “莱特兄弟时刻”。在此之前,世界上还从未有人形机器人如此大规模地参与如此长距离、高难度的挑战,这种将实验室理论投入真实场景测试的勇气,恰似人类首次把蒸汽机搬上火车轨道、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破冰之举。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第一次”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试飞成功,虽然那次飞行仅仅持续了12 秒,飞行距离不过36米,但它却开启了人类航空史的新纪元,不仅突破了空气动力学理论,更建立了“机械可模仿生物运动”的认知范式,为后续飞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莱特兄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飞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却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试飞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然而,正是通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飞机的性能才得以不断提升。如今,飞机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每年搭载着几十亿人安全抵达世界各地,我们必须感谢莱特兄弟的伟大创举。机器人参与半马比赛,正是科技领域的又一个“第一次”,正如早期飞机经历无数次坠毁才成为今日的空中巨无霸,今天机器人在赛道上的每一步蹒跚,都是在为未来“人机共舞”的文明形态铺路,相信多年之后再回头看,这必将成为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允许失败,方能解锁发展的“错误密码”

  在本次机器人半马比赛中,我们确实看到一些机器人表现不佳的情况,比如,众人吐槽的遥控陪跑、机器人跑姿怪异,中途故障、更换电池频繁,甚至还出现机器人刚起跑就“摔跤”“罢工”等问题。但这些“失败现场”恰恰是智能研究的富矿,其价值远超完美完赛的观赏性,正如生物进化依赖基因突变的“试错机制”,AI的进化同样需要真实场景的“错误反馈”。

  1712年,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问世,尽管它效率低下、体型庞大,但这一开创性的发明引发了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蒸汽机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能耗高、效率低。后来,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进行了一系列改进,通过增加冷凝器、改进活塞结构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但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瓦特在改进蒸汽机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数次失败,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问题一度让他陷入困境。然而,正是凭借着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失败的无畏精神,瓦特最终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而言,半马比赛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场景。机器人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际上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数据和改进方向。比如,机器人在奔跑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促使科研人员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的平衡算法和机械结构;机器人的续航问题,推动了电池技术和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这些都是实践中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正如钱学森所言:“科学探索就是把每种可能性都试一遍。”机器人在赛道上的每一次跌倒,都是在排除一种错误路径。机器人的发展,从“封闭测试”向“开放挑战”转变,从“温室育苗”向“野外驯化”进化,唯有经历过真实世界的“毒打”,AI才能真正从“人工”走向“智能”。成功是在无数次失败中孕育而生,允许失败、接受失败,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突破。

  正视问题,必须守护创新的“中国底气”

  面对机器人半马比赛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既要以工程师思维拆解技术堵点,更要以战略眼光审视其背后的科技竞争格局。不回避出现的问题,更不必为自圆其说花费精力。勇敢地正视和面对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技术突破。

  比如,在本次比赛中,机器人出现的稳定性、续航能力、环境适应性和真正的自主智能等问题,这本身就是智能发展阶段的全球性问题,而非中国技术的“特有缺陷”。波士顿动力的Spot机器人历经十年迭代才实现商业落地,给我们的科研团队一点时间,相信他们会用中国智慧破解这些世界难题。

  比如,在本次比赛中获得冠军的“天工队”,他们通过对机器人本体进行结构减重,找到了重量与强度之间的平衡点,有效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针对腿部进行耦合设计,完善导热和风冷散热技术,提升了机器人的续航能力。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为解决机器人在比赛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也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代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正在聚集跨代际的科研力量,如来自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表现也相当出色,荣获亚军,成为赛场上的一大亮点。这家公司创立不到两年,团队成员的主力军大都是95后乃至00后,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推动机器人智能发展不可低估的中坚力量,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然而,面对这些进步,我们必须警惕“技术黑镜”思维的误导,某些人特别是部分国外势力,眼光总是盯在机器人在比赛中的短板,刻意放大机器人摔倒的瞬间,实则是在制造“中国AI落后论”的认知偏差。正如当年西方质疑“中国高铁安全性”却掩盖不了中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的事实,今天机器人赛道上的暂时蹒跚,无法否定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当我们的科研团队在赛后立即召开技术复盘会时,当年轻工程师在社交媒体分享算法优化思路时,这些开放、务实的创新姿态,正是中国科技最坚实的底气。

  机器人半马比赛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比赛成绩本身,它是一次对科技创新的大胆尝试,是一个检验技术水平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这场比赛,看到它的开创性和前瞻性;要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比赛中出现的失败和问题,理解创新过程的曲折性;要以坚定的信心回击外界的恶意质疑,相信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正如比赛主办方所言:“机器人完赛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发展、交流互鉴的起点。”这场赛事真正的“完赛者”,是人类对创新的包容心与想象力。当我们学会用“创新之眼”看待机器人的每一次跌倒,用“历史之镜”透视技术发展的必然曲折,便能在科技浪潮中锚定正确的航向。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