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如诗的季节,我们来了。来得正是时候,丝雨如愁,风和日暖。4月是属于诗歌的季节,归于青春的症候,我们来到龙亢农场。龙亢是怀远下面一个镇。
说到怀远,据传与当涂有脱不开的姻缘。怀远有涂山,有禹王庙。相传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淮水汤汤,两岸青碧。柳树成荫,柏树苍苍。淮水是皖北人家的母亲河。淮河平原就坐落在这里。地势平坦,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大平原上可以策马驰骋,可以车辚辚马萧萧。据说东晋士族衣冠南渡,很多世家大族躲避战乱,来到了当涂,江南水乡。这里稻米流脂,鱼虾满筐。是富足丰饶之地。当涂坐落长江边,水网密布,气候宜人。淮河平原的人来到这里,也将一座山命名为涂山。为了纪念,也为了想念。龙亢镇是怀远辖制的一个乡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镇,布满沧桑,饱含意蕴。一个大族从淮河边来到长江边,都是逐水而居,因风而起。我们来到怀远,走进龙亢,就像走进了家园,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揣着别样的亲切。
龙亢农场,是1958年筹备,1959年正式建立起来的,在特殊的年份起着特殊的作用。这里曾经接纳了很多下放知青,据统计有两千多名,比农场职工还要多。这是一个军管师级单位,很多职工。农场有三万多亩土地,很早就实现了机械化。当然,那时的机械化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这样开阔的地界最适合大型机械化作业,可以任意驰骋。
我们来时,桃花纷飞,樱花正盛。到处都是绿油油青碧碧,满眼翠色。油菜花期已过,黄花不再,梨花胜雪。好一片盛景。麦子正是抽穗期,需要雨水,亟待甘霖。刚刚入住龙亢,就带来了一场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子美的诗就像是量身打造,用在这里特别恰当。估计大诗人也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我想一定的,并不完全凭空想象。
龙亢董事长张平先生说,你们的到来就是一场及时雨,下得正当其时,一下给我省了五百万的灌溉费用。这样说来,减轻了些我们叨扰之嫌,也增添了喜庆之乐。当然,这是张总的谦虚与好客。并不是我们自带光环,是他们给了我们深入了解农场的机会和勇气。唯表谢忱。
家乡在丘陵地带,耕作基本靠牛。大型机械派不上用场。所谓梯田,应该占一份。一块一块,从空中看像豆腐干。这样高高低低的田地是不适合大型农机。所以,我懂事时就很少见到大型机械化作业。今日得见,欣然而喜。算是长了见识。播种机、插秧机、犁田机、收割机都很大很高,有好几米,人站在下面,显得很渺小。就是这些看似渺小的人却操纵着那些大型机械,驾轻就熟。清一色都是戴姆勒奔驰大型机械,很威武和雄壮。一个轮子都有一人多高,又粗又重。手捏不动,脚踹不响。就是这些大型机械在田间劳作时,从空中航拍,却又是那么渺小。大片农田连成一片,一碧万顷。麦子绿油油的,麦穗饱满。一个麦子一般有2-3个穗,一穗大概35麦粒,一亩麦子大约45万穗,千粒重45克,这样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喷洒浇灌都是设定好的,在操作间轻轻一点鼠标,哪里需要水,哪里需要浇灌多少,都清清楚楚,整个农场分成多片,都有360°摄像头,麦苗干了枯了或病了,马上就能判断出来,给予适当的调剂。
我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用眼用心在体察着平原上发生的一切。淮河平原皖北大地曾经战火频仍,杀声震天。有很多冤魂,有很多死鬼。他们沉入土地,零落成泥碾作尘,未留香如故。大地上长出了很多庄稼,一茬接一茬,从未止息。这些庄稼喂饱了很多人,养活了很多人,一代代将文化与火种传承下去。龙亢就在这里,在解放战争时,这里是主战场,很多人参与进来,展开阵地战。血沃中原肥劲草,寒临大地发春花。解放后,这里建起了超大农场,一批批军人脱下军装,放下武器,拿起锄头和镰刀,躬身劳作。
就将龙亢镇作为一个支点,繁衍生息。靠着淮水滋养,靠着大平原,人们生活富足。龙亢镇曾是桓氏家族桓荣后人族居地。桓氏家族被称为“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师”,出了著名的桓温和桓玄大将军,影响和左右了好一阵东晋朝政,堪称了得。
现代又有彭雪枫将军在此驻军,建立抗日根据地,颇得好评。这里也成了红色故里。
龙亢农场还建立了好几处风力发电站,还有大中小型无人机,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现在种田用上新科技,用一句时髦话就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前有句话叫:不好好读书回家种田去。现在这话不适用了。不好好学习,种田都种不了。现在的种田技术早不是二三十年前的那样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田讲季节讲营养讲火候讲成本,一样不能少。就说西瓜吧,在龙亢农场种植的西瓜,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一斤西瓜要卖十元,供给华东市场,根本都不够卖的,特别抢手。这样的西瓜不仅甜,口感好,还有很多营养物质,基本都是纯绿色食品,不打农药,更无农药残留,非常金贵,要小心侍弄。张总说,这里的小麦和西瓜以及其他一切农作物都充满科技含量,都是农科院生物育种精心培育的。在农场工作的很多都是农业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每个人都有专长和特长。他们的到来给农业插上了翅膀,带来了丰收。
就像几十年前,来自上海南京的知青,他们也曾在这里撒下汗水与智慧,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后来又回了城,成为各行各业的翘楚和栋梁,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现在他们早已到了退休年纪,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有空也来农场,回忆青葱岁月,与全国各地的战友一起奔赴龙亢,走向农场。农场变化真大。
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趁长风冲巨浪;
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
当看见怀远望淮楼上这副对联,心中感慨万千。农场完全变了,就像小女子变成大姑娘,就像噶小子变成了壮小伙。生机勃勃,灵性满满,不敢相认了。有“近乡情更怯”的羞涩,有“欲说还休”的迟疑,有“道闻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的疑问,有“地覆天翻慨而慷”的感喟。龙亢农场已做成标杆,成为安徽甚至全国一个农业实验基地,有很多农业高科技,有不少科技狠活。每一项都承载着重任,国家的期许,民族的愿望。就说种子吧,优良品种的培育,这是个大工程,也是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面对国外“种子战争”的汹汹之势,国家必须出手,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份重任沉甸甸,那句嘱托暖融融。
短短两天行程,真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略有所感,似有所悟,化作文字,向农场致敬。
曾经杞人忧天,看到家乡有些农田抛荒,心中十分不忍,作了小诗:万千口腹欲求饱,百十农家愿种粮。随着技术进步,时代发展,农田流转势在必行,也正如火如荼地在开展,很多农田都在被复合利用。种出的庄稼就地转化,变成各种面食,各式点心。比如五花八门的面条,比如饺子等等。还有小麦专门供给酒厂酿酒用。
最后用大诗人陆游一首小诗结束行文:
翦韭腌齑粟作浆,
新炊麦饭满村香。
先生醉后骑黄犊,
北陌东阡看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