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水滴走过的四季

作者:曹霞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471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2篇, 月稿:32

  春

  冰面上不时地会有鞭炮声响起,此起彼伏,这股热浪甚比骄阳,“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数着九寻找着春的气息,然而春节的气息渐浓。由高纬度往低纬度行走,感知风的温度与速度,冰的凌厉与圆润,山的色泽与体态,河的流动与沉寂,好像它们都更懂四季,它们用自然的千变万化演绎着春夏秋冬,我们用刻度和数据在天体上量着距离,殊途同归却也有差距,感性与理性差异。时而风跑得太快没有刹住脚步,把飘雪的云彩由华北吹回了东北;时而暖湿气流与冷空气相互碰撞,没有控制好节奏,势均力敌,攻守之间,地球自顾地转着,战场已经转移,而太阳也没有因为这小小的插曲停下,保持着每前进15度一个节气(太阳在黄道面的位置变化)的节奏。

  从北往南的行走看到的不是时间的运行,而是空间的差异,那一时段的南北也能感觉到四季,由冰冻的河流逐渐欣赏到涌动的大江大河,由“冬眠”的树木,感知着低纬的遍野绿意,四季分明、四季不是四季,所以明白了我们需要时间的刻度,需要四季的数据,需要经纬度的坐标,这就是感知与规律,我们需要依循自然,顺应自然,而不能仅仅依靠小小的插曲。二十四节气是生活,是大自然用运转的规律告诉人们如何借助自然、遵循自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二十四节气也是人类智慧的总结,能让我们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如何更好的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及保护我们自己的身体,《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提及随时应变,适应四时的气候来调养人身的精神。古人重神不重形,所以在四时注重性质,在人身就注重精神。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身心的成长更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使自己更能充满活力和能量应对生活的各种变化,过好每个当下。四季的变化,是万物生存的根本。顺从四季变化的规律,就能够与自然相合,生气不绝,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春,就像每朵花有每朵花不同的花期,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春意,而节气已经融入民俗,融入生活,融入文化,它不仅仅是气候特征,它已经成为典故、节日、祭奠,时间数轴上的一种企盼,或幸福生活的一个时间的节点、特殊的纪念,更成为一种文明的延续与传承。

  夏

  夏的生长之力使菜园沸腾,葫芦是菜园里最有活力的,只要能扒住一点力,它就会爬满整个菜园,风拂过,葫芦们相互问候,似荡着秋千的顽童。《诗经·豳风·七月》中有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黄瓜架则与葫芦藤遥相呼应,偶尔有几只顽皮的葫芦也会爬到黄瓜架上停留,似品茶闲谈的伙伴,又似相互对弈的老友。西葫芦则趴地生长,由于蚯蚓的帮助土质松软肥沃,西葫芦渐渐庞大身躯,也乐于在地上仰望星空。

  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湿度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成长条件。

  遥望广袤的菜地,一片绿意,田间经常是热闹非凡,蝉鸣蛙叫,鼻涕虫会在菜叶上睡大觉,随着远处的电闪雷鸣,昆虫、动物们即有兴奋的企盼,又有惊喜的警觉,细雨散去,陇上、洼地能看到蚯蚓在泥间的翻滚,时而有小蛙蹦跳在田间,似乎被这阵急雨扰乱了阵脚,哪是水塘哪是垄间洼地。小刺猬偶尔也会光顾田间,不要小看这小视察员,它是杂食性动物,蔬菜、瓜果、田间的小虫,都是它巡视的目标,为了这份坚守,农人有时会在菜棚的角落里放些果蔬。

  近河的田可以引渠灌溉,而大部分的还是需要自然之力。雨是人类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要靠雨水的滋润茁壮成长,地球上的水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循环系统。夏天的雨则是植物的最爱。它不像春雨的淅淅沥沥、秋雨的浓烈、冬雨的凌厉微寒,时而如雾如烟,时而如飞溅的山泉,在风的助力下串成了细珠一串串。

  雨,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是由大气循环扰动产生的,是地球水循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几乎所有的远离河流的陆生植物补给淡水的唯一方法,发生水循环有两个必要条件:太阳热量和地心引力。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了雨,雨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和对环境影响等方面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雨的种类可能会有所变化。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集结成云,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秋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风干干,白杆杆,身上一起长伞伞。”是一首让人听了非常“上头”的儿歌,本意提醒人们使用菌类时小心,但雨后的树林,采蘑菇的乐趣却让人趋之若鹜,无论孩童还是老人都沉浸在秋天林中安静的“狩猎”中,享受着发现的乐趣,不一定采摘或食用,林中的潮湿让人们成为蚊子的猎物。而溪边、山泉,或一小洼水塘,小朋友们都能发现蝌蚪、蛙和蟹的躲藏,它们尽管紧张但不慌张,食物链中总有一环让人类也会紧张,小心水中的蚂蟥,“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秋天的斑斓美让人迷醉,而秋天林中、溪旁的乐趣却让人流连。

  秋天的色彩是浓艳的,秋天果实是肥美的,秋天河蟹是诱人的,秋天谷粒是饱满的,这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机,也是人们辛勤劳作的收获。

  水滴藏在哪里?它们从山川融雪,汇聚成溪,涵养湿地,充实地下径流,蓄力成湖,汇聚成河,带着文明的足迹,穿越人们的聚集地,提供能源,承载着货轮,调节气候,灌溉农渠,也带来了诗情画意。

  秋天的色彩有水滴的润色,秋天的果实有水滴的充盈,秋天河蟹身体的肥美是水溶解的养分,秋天的谷粒有水滴运载的能量。“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小小的水滴无处不在,人类早期必择水而居,顺水而行,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河流似地球的血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球上的淡水动脉。

  当我们沿着时间的河流翻开人类的文明史,文明沿着宽阔平坦的河流兴起,土壤肥沃,适宜耕作,食物盈余。早期伟大文明的孕育的地区都是合理有效的利用了河流的自然资本,并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自我修复,合理保护。

  当我们日益沉浸在数字的世界里,自然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人的健康离不开自然的滋养,人类从来没有拥有过河流,可是它与我们的依存关系却没有减弱,甚至更加重要。我们也是自然中的一滴水。

  秋的浓烈与丰盈是经过了冬蓄、春播、夏长才有秋的收获。正如《道德经》中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人有“贴秋膘”,苗也有“施秋肥”,自然界的动植物在冬的贮藏,也是在积蓄成长中的能量。

  冬

  当我们透过冰封的河面看向河底,鱼儿还保持着扭动的身躯,水草好像刚刚与阳光问候,水流还在呼吸,许多小小的气泡悬浮在冰层,时间就戛然而止。河水怀抱万物进入了“冬眠期”。这是北方的河流,有些进入冬季后水面就会被冰封,而深层的水底还是照常流动,像河面盖了厚厚的棉被。

  水真的很神奇,水可以飞,风行地上云行雨施;水可以游,四海纵横汇流百川;水可以行,雪花纷飞自由漫舞。当我们想到冬季水的各种变幻,就不会有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的感觉了,尽管北方的树木会沉睡一整个冬天,好多小动物们都封堵洞口呼呼大睡,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灵动的气息,南方的植被还是一片绿意,层林尽染。绿头鸭在冰面行走有些打滑,黑天鹅偶尔也会伸展翅膀在半冰封的湖面起舞,雾凇或雪花让树木充满华发。

  雪花的纷飞、河流的冰封也促使人们拥抱着冰雪的世界。冰面多了小朋友的冰车、冰嘎;滑雪场可以激发人们与雪的互动。汽车的轮胎多种用途由滚动改为滑行,由于冬季的重量增加,雪中的冲浪比水中的冲力更猛。《黄帝内经》中“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尽管需要冬藏,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像动物一样冬眠,“无泻皮肤,使气亟夺”,运动强度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不要过长,适当可调动阳气,尤其小朋友要晒晒懒懒的太阳,只是觉要睡足,把自己包裹暖暖的,恬淡虚无。

  世界上不同区域,由于气温差异河流有结冰现象,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低纬热带地区河流不结冰,而高纬度寒带河流有漫长的冰期。太阳辐射能总体上由低纬往高纬递减,而热量总体上从低纬往高纬递减。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河流没有结冰期,像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河流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地区,河流都有结冰期,我国的黄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等河流都有结冰期。

  雾凇是空气的天然清洁工,环境的天然“消音器”。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年)所编的《字林》里:“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在寒冷的气候和温暖的江水互相作用,由潮湿的水雾直接凝华为霜晶体,附着在堤岸边的树木上形成的雪柳现象。雾凇的树林使人感到幽静,是因为雾凇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