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临高中学的朋友,可能都来过这个特殊的露天课堂:一丛修竹,两株老树,五尊雕像。长者持卷讲学,三位学子端坐聆听,另有一位官员立于长者身旁,共同倾听春秋大义。
初来这里的时间是2018年的秋天。说是秋天,却比我们北方的夏天还要热,头顶烈日暴晒,脚下热气炙烤,浑身汗水直流。一进临高中学,我便被南国的校园震撼了,整个校园就是一座大公园:古树参天,花卉飘香;亭台桥榭,飞阁流丹;励志联句,撼人心扉。高高低低的树林,掩映在楼前楼后;远远近近的楼房坐落在花树林里。到处都是树,到处都是花,到处是功能性楼堂馆所。文化传统悠久,育人理念先进。
茶余饭后,我常常伫立在这组雕像前,品读雕像的说明,穿越历史的时空,聆听先贤的古训。绍兴十八年,也就是1148年,南宋名臣枢密院编修胡铨被贬至崖州吉阳军。胡铨路经临高的时候,留宿在买愁村,并口占一绝。诗云:
北往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
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
临高县令谢渥得知此事,恭留胡铨到茉莉轩住宿,延请他给临高生员讲授春秋大义,传播中原文化。胡铨在这里讲学三个月,临高学子戴定实、王良选等人学识大增,先后考上了举人,开临高科举之先河。
仰望着胡铨雕像后面的两株古树,还有旁边那一丛金竹,我觉得胡铨先贤这堂课一直上着,从来就没有下过课。是当年的敲钟人因为偷听讲学而忘记了敲钟,还是因为先生的春秋大义讲解精彩学生不愿下课?虽然茉莉轩经历了几兴几毁,但是当年胡铨题写的“茉莉轩”这个名字还在,当年茉莉轩的旧址还在,当年的茉莉花的香气还在,当年传播的春秋大义还在。古树蓊郁,根一定粗壮,一定深深地扎根在当年的沃土上,汲取着先贤播施的营养,所以今天的枝叶还泛闪着当年的亮光。雕像旁边的那丛金竹,你是这节课的旁听生吧?你的竹节告诉我,虽然式微的南宋成了历史,但你的骨气却埋在地底下,未出土时先有节,志在凌云仍虚心。我相信,你的一枝一叶仍记录着课堂的一字一句,一篇一章。
我暗自猜想,胡铨万里投荒受贬到崖州吉阳军,为什么中途要在临高停留三个多月?仅仅是难却谢渥的盛情吗?仅仅是为了讲学吗?
当年与宋高宗对策,你就有“汤、武顺从民众而兴起,桀、纣顺应天道而灭亡”之宏论,受到高宗的重视。秦桧、王伦、孙近之徒对金人卑躬屈膝,主张议和,你上奏朝廷,请求高宗斩杀贼臣。然秦桧当道,你接连遭贬,竟流放崖州吉阳军。你是不是有什么使命要后人传承?
当年你途经临高的买愁村,在马上口占一绝“北往常思闻喜县,南人怕入买愁村。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当年的你是何等的愁啊?满眼的野草荒烟弥漫着天涯路,北方的金人虎视眈眈,觊觎江南。“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你和当年的屈子何等相似?国难当头,焉能不愁?“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当年的慨叹是不是也触动了你内心柔软的地方?也许是谢渥的至诚,温暖了你这位他乡之客,在谢渥的小茅轩里一住就是三个月,给临高子弟讲学,讲解春秋大义,传播中原文化,不忘家国情怀。
你心中所系,依然是兴国强兵,北伐抗金。国欲兴必兴教,唯有兴教才能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茉莉轩大讲堂一开就是近千年,这节没有下课铃声的课堂,戴定实来过,王良选来过,刘大霖来过,王佐来过… …
几百年的战火硝烟,几百年的风霜雷电,都没有让这堂课停下来,这堂课依然进行着。上课的人凝固成了铜像,倾圮的茉莉轩的泥土长出了古树和金竹,四周的茉莉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一直芬芳到今天。
临高中学一位老教师给我讲了茉莉轩最后倒塌的经过。民国初年,时局动荡,经费短缺,茉莉轩破漏不堪,无人修葺,结果倒塌了。日本鬼子侵占海南岛,掠夺到临高,一心想灭掉中国的文化,把茉莉轩仅存的两个门柱也炸倒了。
九十多年前,临高先贤王良弼仰慕当年胡铨和谢渥兴教大义,在茉莉轩的对面建立了一所学校,与茉莉轩隔江相望;七十年前,这所学校迁徙到了茉莉轩的旧址,更名为临高中学,培养着临高县的优秀儿女。
今天的临高中学,已经是省一级甲等学校,已经跻身于海南名校的行列。整座校园,风景如画。绿树拱卫着楼舍,鲜花芬芳着甬路。假山池沼,天光水影;亭台桥榭,各有风姿。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过去,都是一幅秀美的南国风景画,人在画中游,画从身边过。
沿着茉莉的花香寻去,你一定会来到胡铨的身边,来到谢渥的身边,和当年的学子们一起聆听春秋大义。我特别想成为一竿竹子或一株小树,就生长在这个没有下课铃的课堂里。
后来,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在原茉莉轩旧址上建立起了新的茉莉轩,这个露天课堂也搬迁到茉莉轩内,不过这堂讲解春秋大义的课还在上着,下课的钟铃还没有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