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个特殊且庄重的日子。清明将至,大地春回,万物复苏,却也弥漫着慎终追远的哀伤氛围。在这一时期,存在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清明时节不问好。这看似迷信的民俗,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情感逻辑。
清明,起初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春耕春种的开始。后来,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部分习俗,逐渐演变为一个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寒食节期间禁火冷食,人们怀着肃穆的心情纪念介子推等先贤,这种哀伤的基调为清明注入了凝重氛围。上巳节虽有踏青游乐的内容,但在清明的大背景下,也多了几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在这样的传统习俗交融下,清明时节满是对逝者的追思。如此环境中,相互“问好”“问安”或者开玩笑,显然与氛围格格不入。在古代,人们在清明祭祀时极为注重仪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清明当日,“士庶祭扫,纸灰飞扬,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人们身着素服,神情哀伤,前往家族墓地祭扫。在全民皆沉浸于缅怀先人的氛围里,“问好”常会被视作对先辈的不敬以及对传统习俗的亵渎。
从个人情感角度来看,清明是生者与逝者跨越时空对话的时刻。人们前往墓地祭扫,献上鲜花、祭品,寄托对亲人、祖先的思念。在此过程中,内心满是对逝者的缅怀与眷恋,情感处于较为沉重、哀伤的状态。此时若相互“问好”,会显得对这种深沉情感的不尊重,也难以与人们沉浸在追思的心境相契合。这种不问好的默契,是对生命消逝的敬畏,也是对自身及他人情感的一种呵护。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描绘出清明时路人哀伤的状态。在细雨纷纷的情境下,行人内心因思念逝去的亲人而痛苦不堪,彼此间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便能传递出内心的沉重。
还有一种说法,清明时节阴气较重,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会在这个时候因后人的祭祀而归来。此时如果言行不当,可能会被视为对祖先和神灵的冒犯,带来不好的寓意或后果。虽然这些观念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禁忌,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使得人们在清明时节更加注重言行的庄重和谨慎,避免使用过于随意或欢快的问候语。
进入新时代,人们思想较为解放,观念也有所转变,有些人将这种习俗当作迷信或者陈规陋习,认为应该彻底清除。但笔者认为,清明时节慎“问好”,是一种传统文化传承,凝聚着民族情感与价值观,它承载着先辈们对生死的认知、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祖先的敬重,并通过一代又一代延续,提醒我们:不忘根本,铭记家族的历史与先辈的恩泽。我们应当尊重这种习俗,尽量顾及他人的忌讳,照顾别人的情绪,对于比较介意的朋友,尽可能不发问候短信或微信,遇到熟人、朋友,应避免使用诸如 “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可以选择更加含蓄、内敛且契合氛围的表达方式,比如轻轻点点头、一个理解的眼神,或者简短地说一句 “清明安康”,适度表达对彼此的关怀。
清明时节慎“问好”,这种习俗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要尊重传统,缅怀先烈,慎终追远,珍惜当下的生活与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