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散文

重返橡胶研究所旧址 (随笔)

作者:碧水湾散人   发表于:
浏览:245次    字数:3714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大学士   总稿:59篇, 月稿:14

  重返橡胶研究所旧址

  (随笔)

  县城六十公里以外的边缘,时光遗忘的角落,云开大山天堂嶂脚下,隐匿着一处被岁月尘封的地方——曾经赫赫有名的橡胶研究所旧址。怀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在时光长河的蜿蜒流淌中,我踏上了重返橡胶研究所旧址的旅程。在岁月的侵蚀下,呈现出一派令人唏嘘的破落景象。​我与同行的伙伴再次踏入这片荒芜之地,满心期待与往昔的辉煌撞个满怀,却未曾料到,迎接我们的竟是无尽的荒凉与陌生。在岁月的侵蚀下,呈现出一派令人唏嘘的破落景象。​

  踏入旧址的瞬间,一股浓郁的山间气息扑面而来,弥漫着与大山之外与都市截然不同的气氛。这里格外安静,安静到能清晰地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在这片寂静中回响。举目四望,人烟稀少,不见往昔熙攘的人群,只有荒芜的景象映入眼帘。

  走进旧址,往昔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已难觅踪迹。曾经,那些高大挺拔的树木沿着路边整齐排列,为往来的科研人员遮风挡雨,夏日里投下一片片清凉的绿荫,是所部生机勃勃的象征。可如今,路边已被铲光,光秃秃的路面,无声控诉着被砍伐的遭遇。环顾四周,私人建房如雨后春笋般无序冒出,简陋的建筑风格与曾经研究所的规整布局格格不入。这些私房挤占了原本宽敞的空间,让整个旧址显得逼仄而杂乱,全然没了昔日的开阔与宁静。​

  曾经威尽一时的三层科研办公大楼,如今悄无声息地立在山边。而那曾经承载着研究所荣耀、高高悬挂的牌子,早已不见踪影。

  早已听说研究所改名搬迁异地,只徒留空荡荡的空楼,好似无声诉说着物是人非。楼边的道路,早已被肆意疯长的野草所侵占,那些绿色的生命在无人管束的时光里,肆意蔓延,杂乱无章地生长。我们细心寻觅着曾经的路,每一步都踩得虚浮,仿佛稍不留意,就会迷路。​

  抬眼望去,研究所的科研办公主楼静静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孤独而又落寞。墙体上外表已经大片剥落,露出斑驳的水泥底色,像是岁月刻下的深深皱纹。窗户破碎不堪,空洞的窗框如同一只只绝望的眼睛,凝视着这片被遗弃的土地。楼前的花地,曾经盛开着娇艳的花朵,如今只剩下一片几干枯的花茎,在微风中瑟瑟发抖,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今日的凄凉。​

  走进主楼,昏暗的光线让人有些恍惚。楼道里弥漫着潮湿腐朽的味道,墙壁上挂满了厚厚的蜘蛛网,仿佛这里已经成为了蜘蛛的王国。曾经人声鼎沸的办公室,如今房门敞开,桌椅东倒西歪,布满了厚厚的灰尘。文件散落一地,纸张已经泛黄脆弱,轻轻一碰,便化作碎屑。那些曾经记录着科研成果的资料,如今也只能在这寂寞的空间里,渐渐被遗忘。​曾经的会议室也用来作私人养白鸽的地方。

  缓缓走上楼梯,每一步都发出沉闷的回响,仿佛在寂静的空间里奏响一曲忧愁的歌。楼梯扶手冰凉,上面的灰尘沾到手上,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来到三楼,实验室的窗半掩着,轻轻推开,一股刺鼻的残留气味扑面而来。实验室台上的仪器设备早已锈迹斑斑或被搬走,玻璃器皿破碎一地,曾经在这里进行的无数次实验,那些充满希望的探索,如今都已化为泡影。​

  曾经这里人来人往,科研人员们带着对橡胶科研的热忱与执着,匆匆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之间,讨论声、脚步声交织成一曲奋进的乐章。而如今,一切都归于寂静,唯有风声在空荡荡的楼道间呼啸而过,像是在寻找那些曾经的忙碌身影,却一次次被杂乱的私人建筑阻挡,迷失了方向。

  站在窗前,望着那几幢山坡上残留的宿舍,景象更是令人唏嘘。墙体多处出现断壁残墙,像是被巨人粗暴地撕扯过,砖块裸露在外,在风雨的侵蚀下摇摇欲坠。曾经供科研人员安心休憩的居所,如今仅剩下这副破败模样。特别是山顶上以前独生子女住户的平房,早已破烂不堪。为数不多的窗户玻璃早已破碎,用塑料布勉强遮挡;有的则被木板封得严严实实,透着一股死寂。所部标志性的大树都没有了,幼儿园侧门口的标志性的一棵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砍掉的,鸣科幼儿园时候还在那棵时下影过集体照还在手机保存着呢。还有灯光球场周边、公路上面路边的龙眼树和绿化树都没有了,科研办公大楼侧边的绿化树木也基本砍光,大楼两侧都被私建房屋围住,堵塞了上下进出通道,原来所部中心空地包括原公厕的地都给私人建房啦。唯一的公共活动场所灯光球场,两侧也都是密密排布着私建房屋。听说多数是邻近农村村民进来买地建的。这就是曾经的橡胶研究所么?真的很难找到昔日的影子哦。

  原有的九个生产队,分两批先后划归隔离农场管理。走在这片土地上,这种变化带来的陌生感愈发强烈。偶尔遇见的几个人,面容皆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他们或是匆匆走过,眼神里透着对我们这些外来者的好奇;或是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我们,却没有丝毫熟悉的热络。我们试着交谈几句,言语间满是隔阂,这让我们越发觉得自己与这里格格不入。​

  打听到,划归隔离农场管理后,目前现有的五个生产队的管理人员,大都是来自附近农村招收进场的村民或者是随同进来的亲属。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离开的职工子弟来说,有的连名字都未听说过,所以也不打算麻烦他们了,还是自我安排行程吧。

  走出主楼和宿舍区,来到屋后山边。曾经的胶林已经砍伐,重新开垦,改种南药。那些曾经被精心培育且已经开割的橡胶树,已经不见踪影。一株成龄橡胶树可以有30年的割期哦!现在是改种其它作物了。只有屋边的几棵龙眼树,依旧坚守在那里,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默默叹息。​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却无法掩盖那份深深的凄凉与陌生。我们缓缓转身离开,心中感慨万千。这里的荒凉,不仅仅是建筑的破败、设施的荒废,更是一段辉煌历史的落幕,以及曾经熟悉场景与人事全然消逝后的陌生感。但我知道,那些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橡胶事业发展的长河中。​

  当把目光投向研究所所属的生产队区域,往昔的橡胶林盛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有的五个生产队中,最少有三个队的橡胶树已经被砍伐殆尽。曾经广袤无垠的橡胶林漫山遍野,橡胶树挺拔而整齐,胶工们穿梭其间,熟练地割胶,那乳白的胶液缓缓流出,承载着生产队的希望与丰收的喜悦场景不复存在。而如今,橡胶树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大片大片种植的其他作物,或南药或农作物在风中摇曳,却怎么也找不回橡胶林曾经的那份壮观与坚韧。这种改变,像是一记重锤,敲碎了曾经围绕橡胶产业构建起的繁荣,也让这片土地的发展方向悄然转向。​

  漫步在旧址中,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历史的记忆之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奋斗与奉献。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扎根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在北纬17度热带北缘大面积成功种植橡胶的奇迹,让中国成为世界天然橡胶的主产国之一。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新中国的工业高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岁月无情,如今的橡胶研究所旧址,已被时代的列车远远抛在身后。私人在公共土地建房与绿化树被砍伐,显示了它的没落。生产队橡胶树的砍伐与改种,更是让这片土地失去了往昔的产业特色。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是一位被遗忘的英雄,在破落中默默坚守着曾经的荣耀与梦想。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也有对岁月变迁的感慨,更有对这片土地被破坏的痛心。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轮回,一切都在发展与变化中。​

  听闻搬迁后更名的研究所,在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一场科研的华丽蜕变。新研究所没有使用原址的各级人员、科研设备和试验基地,只是更改了名称,另行精心重组了科研团队,依据前沿的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精准调配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如今,团队中既有深耕橡胶研究多年、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也有刚从顶尖学府毕业、怀揣创新理念的年轻学者,新老结合,碰撞出无限的科研火花。​

  改名搬迁后的研究所在新的地址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开启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征程。不再局限于橡胶育种科研,还将目光投向了南药育种领域。凭借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新组建的专业科研团队,深入探索南药的优良品种培育,致力于挖掘南药的巨大潜力。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构建起一套可持续的生态产业模式。在那现代化的科研大楼里,活跃着一群满怀热忱的科研人员,他们日夜忙碌,将传统橡胶研究与新兴业务紧密结合,续写着橡胶和热带作物研究的新篇章。

  新研究所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多个耐寒高产橡胶树新品种,并且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这些品种不仅具备更强的抗性,产量也大幅提升。在橡胶栽培育种方面,这些成果正逐步应用于实际生产,为橡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想到此,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盼望着能早日争取到机会前往参观,去亲身感受那蓬勃的科研新景象,见证橡胶研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突破,也为这段重返旧址的感慨之旅,添上一抹充满希望的亮色。​

  我深知,旧址的荒芜虽令人怅惘,但新研究所的蓬勃发展又为这份对橡胶研究的情怀注入了新的活力。或许,在那里,我能看到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弥补此次重返旧址所留下的遗憾,见证橡胶研究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

  2025-4-3于茂名龙岭苑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研究所橡胶随笔旧址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伤感散文

查看更多伤感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