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1976年,12军36师106团迎来了新任团长郭锡章,红军团“旧貌换新颜”,再创新辉煌。这一年恰逢我任红军团宣传股新闻干事。天时地利人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团新闻报道工作成绩显著,被军区和省以上报刊采用稿件136篇,其中全国全军级(含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内)54篇,质量数量名列十二军第一,团被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我被军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当年年底调到12军政治部机关工作。这一年,我不仅见证了红军团的辉煌,更深入探寻了新闻殊荣的真谛,每一篇报道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对未来的期许。
党委首长重视:新闻报道的不竭动力
1976年,郭锡章团长从军干部教导大队大队长调任106团(红军团、百将团)团长,这一年,红军团的各项工作迎来了新的局面,各类先进荣誉满堂红。郭团长不仅是一位有胆识、有魅力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带头人。他的到来,为红军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党委首长的重视,使得新闻报道工作得以蓬勃发展,成为记录红军团辉煌历史的重要力量。
在团党委会议上,郭团长深刻阐明了新闻报道在团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新闻报道不仅是团队形象的展示窗口,更是凝聚军心、传承精神、推动工作的重要工具。他明确了五条措施:一是新闻干事列席团党委有关会议;二是团首长下连蹲点,新闻干事随行;三是全团性的重大活动、重大题材、重要先进典型的报道必须送审;四是团有报道组、营有报道组长、连有报道员,三级全覆盖;五是团报道组稿件在《解放军报》刊用和《人民前线》头版头条见报,当日机关伙房红烧肉、炒鸡蛋加菜鼓励。
红色资源宝藏:新闻报道的史料源泉
红军团作为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部队、好部队,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红军团的宝贵财富,也是新闻报道的史料源泉。郭团长深知这一点,他鼓励新闻干事深入挖掘这些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新闻报道。通过这些报道,红军团的辉煌历史和英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官兵。
106团是1927年黄麻起义、星子起义、港口起义诞生的老红军团,以“打大仗、打恶仗、打胜仗”著称,享有“以一胜百”“主力中的主刀”“太行山的铁拳头”等盛誉,涌现出了李德生在内的一百多位共和国将军和胡修道在内的上千名英雄模范功勋人物,荣誉称号单位更是比比皆是:例如,红军时期“草地上的党支部”、后被授予“模范党支部”荣誉称号的红三连、长征路上的“政策纪律优胜连”重炮连;抗战时期的“围困蟠龙模范连”六连、“夜袭阳明堡”红九连等;解放战争时期我团“活捉黄维”立头功、“渡江突击队”红三营等;抗美援朝时期的“坚守坑道十昼夜”靠喝“光荣茶”维持生命、顽强战斗到底的红二连、“上甘岭一等功臣连”八连等一大批英模单位和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红军团一代又一代官兵。我们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故事,不仅让红色精神得以传承,也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与红军团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密切相关的报道是我团的重头戏。比如:我撰写的“红军团发扬光荣传统、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报道,报纸用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详细报道了长征途中红军团所参加的著名战斗和“三过草地”与张国焘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铁心跟党北上、回到毛主席党中央怀抱、部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进一步坚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坚强信念,党委会上,团长郭锡章,政委邵有来,副团长周文林,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获得者、副团长扆志忠,副政委赵壁荣、凌善发,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副政委李经盛等党委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情真意切、深刻感人的肺腑之言,在报道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年一度的每个重大历史节点,我们都要深入到历史上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单位采写相关内容的报道。比如:当年的红军长征纪念日,我深入团直属队重炮连采写了题为《“政策纪律优胜连”继承和发扬红军遵纪爱民光荣传统》一稿,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均转载刊用。
一流工作业绩: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
在郭团长的带领下,红军团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一流的工作业绩,成为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新闻干部骨干们通过深入一线,捕捉官兵们的奋斗身影,记录下他们的感人事迹。这些报道不仅展现了红军团的风采,也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76年,12军36师106团在军事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团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后勤工作先进单位”,为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素材。
红军团的军事训练在1976年达到了新的高度。郭团长由点到面,从班、排、连、营逐级示范和合成抓起,把打坦克训练科目作为当年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应对潜在的地面战争威胁时,打坦克能力被视为关键技能之一。通过技术革新,利用拖拉机改装成“坦克车”进行训练,士兵们在模拟真实战场环境中磨练技能,为可能的战争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郭团长三下红三连,亲自抓训练改革,采用典型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推动了全团训练水平的全面提升。时任三连连长顾全元、指导员陈文珍深有感触地说,郭团长脑勤、手勤、嘴勤、手勤,是一位不可多得、十分难得的“四勤”好团长。在郭团长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训练中,官兵们以实战为标准,注重战术协同和单兵技能的提升。特别是夜间作战、复杂地形作战和野外生存训练,我团尤为突出,成效显著。这一年,我团军事训练方面的各类报道多达几十篇,报纸、电台时有发表。
红军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走在全军前列。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教育活动,增强了官兵的思想觉悟和战斗精神。开展“知团、爱团、建团”教育,定期组织红军团团史和向英雄模范人物的学习宣讲活动;开展“仗怎么打、兵怎么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思想教育;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学习研讨活动;常备不懈、随时准备打仗的战备教育;针对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确保官兵思想保持高度的集中统一。对此,我们也及时进行了报道。诸如: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悲痛。与此同时,部分干部战士一度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产生了担忧情绪,部队及时安排了教育。据此,我撰写了《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两篇理论文章,被《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安徽日报》等报纸、电台大篇幅采用。党中央一举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部队安排了专题教育。据此,我撰写了题为《“四人帮”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危险的敌人》等理论文章,被中央级和省级(大军区)报纸电台多家媒体大篇幅采用。
红军团的后勤保障工作扎实有效,为军事训练和政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团后勤部门确保了训练所需的物资供应,包括武器、弹药、装备、食品、药品等,保障了训练的顺利进行。团卫队、营卫生所、连队卫生员三级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定期为官兵进行巡诊、体检,确保官兵身体健康。改善了营区的生活设施,维修了宿舍、食堂和训练场,提升了官兵的生活质量。我们对团后勤工作也进行了选择性的采访报道,多篇稿件见诸报端。
新闻骨干队伍:报道工作的人才保障
郭团长特别重视新闻骨干队伍的培养。他认为,一支优秀的新闻骨干队伍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他的关心和支持下,红军团的新闻骨干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他们不仅具备了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更具备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支队伍,成为了红军团新闻报道工作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当年团报道组成员的祁苏闽、窦芒、孙长智,后来先后任团新闻宣传干事,祁苏闽、窦芒先后担任12军新闻干事。
团里还定期组织新闻培训,一是把连队报道员撰写的稿件拿出来集体“会诊”,众人修改,集思广益;二是让见报的报道员上台介绍经验,谈采写稿件的收获体会。三是授课讲座,内容是消息、故事、通讯、评论的写作,提升大家的业务水平。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团的新闻报道骨干队伍,确保了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新闻报道干事:必须履职尽责
作为一名新闻干事,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在郭团长的领导下,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好新闻报道,更学会了如何履职尽责、做人做事。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对红军团历史的记录,都是对官兵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我深知,只有尽职尽责,才能不负重托,才能为红军团的荣耀添砖加瓦。
结语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1976年,红军团在郭锡章团长的带领下,迎来了新的辉煌。作为一名新闻干事,我见证了这段历史,分享了这份荣耀。尽管49年过去了,但我仍怀念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十分想念我尊敬的首长们和亲爱的战友们!是他们,为我铺好了前进的路,激励我奋力前行!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