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盘桓于江南水乡苏杭之间,行走在苏州山塘街的青石板上,或是驻足于嘉兴乌镇的流水桥头。每遇一座古石桥便停下脚步,仔细观看桥身上文字,犹如阅读刻在石头上的“水乡诗经”。在感受桥梁与水巷对话时,总觉江南的魂魄就镌刻在这些古石桥的肌理之间,桥身斑驳处,那些被岁月浸染的联语如诗行般迤逦展开,成为解码江南文化基因的秘钥。
一
一联一画境,阅读一副桥联如领略一处风景。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题写的联语,融入诗词意境,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氛围。
在苏州山塘街有座普济桥,其桥联:“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以文字为墨,融入“山塘”与“虎丘”为景,在时空长卷上,勾勒出姑苏的山水骨骼。
同在苏州的周庄古镇上有座双桥,当夕阳为双桥镀上金边,桥联“世德流光,水映双桥添秀色;永安溢彩,波摇半月映清辉。”便不再是静止的联语,而是光影在绸缎般的水面上书写的流动诗篇。
周庄不远处的锦溪古镇,在约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内有古石桥36座。普庆桥在众多古石桥中,论长度不及十孔桥,论知名度不及文昌阁旁陈墓荡上的“网红桥”,论历史久远不及里和桥,但其桥上联语令人印象深刻。“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竟将市井繁华与自然野趣收束于方寸之间。
在锦溪乡间度城古村有座古石桥善度桥,桥联:“潭涵明月规古今,驿认官程渡来去;津接吴淞笼晓日,虹凝薛淀数归帆”更像一卷泛黄的舆图。“津接吴淞笼晓日”让人望见漕船扬帆的剪影,“虹凝薛淀数归帆”则定格了渔舟唱晚的永恒暮色。
在江浙两省交界处,有地属苏州市吴江区的七都镇,濒临东太湖,境内有座述中桥。述中桥跨江浙两省,桥联不拘一格:“南漾北湖,中流砥柱;东吴西越,要道津梁。”从“东吴西越”看,这里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与越国的交界地。
看过鲁迅《故乡》《社戏》的读者,对嘉兴的乌镇一定不会陌生,西临湖州,北界吴江,为江浙两省三市交界处,京杭大运河傍镇而过。乌镇现存的古石桥有70多座,西栅景区内有座古石桥叫西栅桥,桥联:“碧水绕村流,桥影横波添画意;青砖铺路远,橹声欸乃入诗情。”描绘了乌镇水乡的桥影、橹声,读来画面感十足。
古人将日、月、荷、水、烟等巧妙地与桥联系起来,写出精采绝伦的联语。在湖州南浔古镇南边有座古石桥小莲庄桥,桥联以“莲”为主题:“莲叶田田,桥畔清风拂面过;荷香阵阵,水中明月伴舟行。” 让人们在行走在桥上时,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享受。
二
石上刻春秋,阅读一副桥联如领悟一段历史。出自诗文中的桥联,通过精炼的文字,传递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
在苏州西郊寒山寺旁,有座古石桥跨越运河之上,这就是传唱不歇的枫桥。桥联“枫桥夜泊,钟声依旧传千古;渔火依稀,月色依然照九州。”成了唐人绝句在石桥上的千年回响。当“月落乌啼”的意境化作“钟声依旧传千古”的铭文,张继的客舟便永远停泊在江南文化的记忆里。
当年,张继科举落榜,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乘夜色驾一叶扁舟夜泊在枫江上。伫立船头的张继满脸秋霜,孤独伶仃。望着寒山寺的塔楼,万般情愫涌上心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苏州吴江有一座“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此桥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九百多年来倍受骚人墨客的关注,称之为“一座垂虹桥,半部吴江史。”垂虹桥有三副名联,皆出自宋朝诗人的佳作。
垂虹桥三副名联,其一:“八十丈虹晴卧影,一千顷玉碧无瑕。”出自宋朝诗人杨杰的《舟泊太湖》诗;其二:“云头艳艳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出自宋朝诗人苏舜钦的《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之作》诗,苏舜钦退隐后,还在苏州建造了沧浪亭;其三:“插天螮蝀玉腰阔,跨海鲸鲵金背高。”出自宋朝诗人郑毅的《垂虹桥》诗。这三副宋联更似时光琥珀,杨杰笔下的“一千顷玉碧无瑕”,仍映照着太湖不变的琉璃天色。
也不知什么原因,似乎宋朝的诗人对垂虹桥青睐有加。大名鼎鼎的王安石曾在诗中提到垂虹桥上的垂虹亭,《送裴如晦宰吴江》一诗中有“他时散发处,最爱垂虹亭。”苏轼由杭州离任赴山东就职途中经过吴江,曾与张先等在此亭饮酒。可想此桥,在北宋时期一经建成便名动天下。
千年古镇震泽,传说大禹治水曾路过此地,当地人民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古镇宝塔街东面建有“禹迹桥”。其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舜。”联语将神话镌为信史,“隆时特起”四字里,分明听得见先民治水的夯歌。
在有“天光水色,一望皆平。”之称的吴江平望镇上,有座青龙桥,其桥联:“仗我佛慈悲,渡登彼岸;看神龙蜕化,利涉大川。”此桥联中包含了一个传说,唐人张志和于此“登仙”。张志和青年得志,后经官场起伏,避退太湖之滨,求仙问道,正值壮年之时溺水而亡。“看神龙蜕化”的谶语,何尝不是对张志和诗魂的温柔超度?
在湖州南浔有座通津桥,其桥联:“通津桥上,舟楫往来连四海;古运河边,商贾云集聚八方。”这副桥联以南浔的商业繁荣为背景,展现了江南水乡作为古代商埠的独特地位,隐约看到古代南浔的富饶,堪比“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与兴盛。最动人是通津桥的商旅密码,“商贾云集聚八方”八个字,便让南浔的丝绸在联语经纬间永远流淌。
三
墨痕连古今,阅读一副桥联如奔赴一场守望。桥联在历史的时空里汇成蜿蜒曲折的溪流,在江南水乡流淌着诗意与韵味。
每到一个古镇游览,少不了要去看看古石桥。虽然现代信息发达,古镇景点资料里详细介绍古石桥位置及历史脉络,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名不见经传古石桥,资料里没有介绍,不身临其境就不能真正感受古石桥的存在和性格。一方水土一方人,古石桥亦如此。江南水乡古石桥的性格如江南水乡人的性格,温婉文雅儒和。
当你站在古石桥上手扶桥身时,那种感受不可名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每到一处古镇,如果知道还有一座古石桥没有去过,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要赶过去看一看。拍下古石桥的照片,记录下桥联。当我夜访乌镇,用手机微光照亮西栅桥联时,“橹声欸乃入诗情”的句子,与数百年前匠人凿刻时的星火竟无二致。
在江南水乡有古石桥就有桥联,是桥梁点睛之笔,是桥梁无声话语。我曾经辑录的桥联信手拈来:
七都双塔桥联:“惟上上田,农桑兴大利;活泼泼地,兰若宛中央。”
横扇邑宁桥联:“放鸭栏开春涨软,卖鱼网晒夕阳明。”
乌镇通济桥一桥双联:
朝南桥联为“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
朝北桥联为“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
绍兴八字桥联:“立柱擎天,泽被南北;飞虹跨水,利济往来。”
同里太平桥联:“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
朱家角放生桥联:“潮声喧走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
西塘环秀桥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
……
江南水乡的古石桥联,数不完也写不尽。辑录的桥联里,横扇邑宁桥的“卖鱼网晒夕阳明”最得性灵之趣。这七个字里藏着水乡的呼吸韵律:渔舟唱晚的慵懒,市井烟火的温情,都在斜阳浸染的网眼间流转。而放生桥“锁住玉山云一片”的奇想,分明是江南文人骨子里的山水痴狂。
说起古石桥联,就不得不提起梁思成。在20世纪初,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他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梁思成的一生,仿佛注定要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今中外,架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纽带,这座桥便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称为“天下第一桥”的河北省赵县赵州桥。我这些年寻访桥联,渐悟得江南文脉传承的奥义。梁思成虽未亲临江南水乡古石桥,但他“修旧如旧”的理念恰如隐形桥联,让江南水乡古石桥在沧桑中葆有初见的惊艳。
暮色渐合时,总想起朱光潜先生那句“慢慢走,欣赏啊!”江南水乡的桥联何尝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慢行指南?当现代人的脚步惊扰了流水的清梦,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诗篇,依然在等待懂得驻足的心灵。每一道桥联都是一扇雕花木窗,推开便是烟雨长卷,合上便是千年一梦。
2025年2月14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