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长情的告别
——女儿,一个令我津津乐道的话题(之四)
人生漫漫,机缘的丝线牵引着我们,与形形色色的人经历无数次告别,或短暂如朝露转瞬即逝,或漫长似孤帆远影;或难舍难分,涕泪沾襟;或淡然挥手,点头作别。对我来说,最令我刻骨铭心和极度哀伤的告别是二十年前送女儿上大学,安顿好后,在校门口与她告别的场景。长时间以来,这次长情告别的情形一直萦绕在脑海,深藏在心底,浮现在眼前。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分离,而是一次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升华,代表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它看起来仅是一次分离与告别,却使得积累了了十八年的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在这一瞬间像核弹一样爆发了,相信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情感震撼,以至于每每想到这件事,都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女儿是2005年考上大学,被南方的一所医学院临床专业录取的。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喜悦如烟花般在我们家中绽放,那是全家人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此后,我和她妈妈就开始为她准备行装了。妈妈拿出了崭新的毛毯和不同季节的衣服、鞋子和各类备品,我则上街走遍了各大百货商场,为她挑选行李箱。我的想法是不考虑钱多少,要大小适中,太大了她拿不动,上飞机还受限;太小了装不了多少东西,不实用;还得结实耐用,因为女儿的生活能力较差,一旦坏了,她很难处理。按照这个标准,我用了大半天的时间,终于为她选了一个稍大一点、全真皮的、轮子和把手都很结实耐用的箱子。这只行李箱跟随女儿读完了大学和研究生再到成家立业,行走在大江南北和国内国外,当然包括期间多次的回家和返程,可谓“功勋卓著”,直到前不久才“光荣退役”。
8月末,骄阳似火,我们一家三口携带女儿的全部行李,满怀着火热的心情和殷切的期望登上了南下的列车,送女儿到校报到。到宾馆安顿好后,我们仨便去学校参观,先行熟悉情况。
这是一所典型的南方风格的建筑,校内树植茂盛,鲜花遍地,一派生机勃勃。小桥流水,亭台楼榭随处可见,给人以静谧闲适的感觉,可谓到处都是读书的好地方。学校创始人的雕像静静地坐落在并不偏僻的一个角落里,既使人心生敬意,又没有凌人的压迫感,就是一个老者在慈祥地看着大家。学校占地面积很大,分南北两个校区,中间是一条交叉的道路与河流。学生宿舍和图书馆、自习室在北区,教室大都在南区,学生上课有时得骑自行车,否则路程较远。餐厅南北都有,比较方便。各类活动场地很发达,修建得既现代又实用,红色的塑胶跑道和绿色的草坪交相辉映,尤其难得的是还有免费的露天游泳池。教学楼呈楼群式建筑,设计得科学精巧,由宽敞的走廊连接,各类标识规范、清晰,给人以四通八达和心胸畅快的感觉。我们重点看了学校新生报到指南和相关办事的地点,提前做好了准备。
第二天是新生报到的日子,校园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前来送行的人是新生的两到三倍,诺大的校园仿佛要被填满的样子。尽管校方安排了在校生做导引,也设置了报到说明和办事指南,但是还有不少的家长显得发懵,没头绪地乱窜。那个年代,私家车还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所以,校内外的车辆并不多。由于我们前一天来过,也熟悉了报道的流程,办手续就很顺利。记得报道时,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银行卡,说是今后在学校的各项消费,大到学费和住宿费及书本费,小到吃饭、购物和洗澡都用这张卡刷卡结算。我当时就觉得很新鲜,第一次领略了这种“一卡通”的便利。每个学生还发了一个大包袱,里面包括被褥和各种日用品,一应俱全。
女儿的宿舍在9楼,打开门一看,是四人一间,分上下铺,室内有卫生间,还设计了每个人的学习空间,桌椅、照明、书架等都已安放好了,每个人还有一个储物柜,可以装些衣服等物品。整个房间还算整洁,显然是经过了打扫。按照学校分配的铺位,她妈妈立即找到一块抹布擦拭床铺和学习用的桌面,并着手安置她的行李和各种生活物品,我在旁边帮着打下手。随着东西的陆续安置,也发现还有一些生活用品我们手头没有,于是,我就下楼到小卖铺去购买。刚买回来,又发现缺一样东西,我还得下楼去买,就这样,我反反复复下去好几次。最后,她妈妈说跟女儿说:“看来暂时就这样了,如果再发现缺什么,你就自己去买吧。”女儿看着她妈与我辛苦忙碌的样子和打理得干净清爽的铺位与学习环境,既显得很高兴,又露出某些不安的表情。于是便满意地说:“我看挺好了。”看着女儿干净整齐的铺位,收拾停当的桌面,我想,这就是未来五年女儿学习奋斗的岗位呀,不能小看这方寸之地,一个个医学人才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诞生起飞的。这时,又进来一个女生,是爸爸送来的。互相介绍得知,她是上海郊区的,名字叫李琳。这女孩的生活能力很强,铺床和整理内务根本不需她爸动手,她在上铺,挂蚊帐比较困难,这孩子很有办法,简单几下就搞定了。其他物品的安放,她更是自己动手,不让她爸插手,说是这样好找,以后用起来方便。事后我跟女儿说,要向她好好学习呀,女儿冲我点下头。忙到下午三点多,我就跟她俩说,出去吃点饭吧,然后回宾馆休息。我们一家三口找了一家地道的餐馆,舒舒服服地吃了一顿颇有地方特色的晚餐。席间当然少不了对女儿的各种叮嘱:从好好学习,到处理好跟老师同学的关系,再到一个人在外要注意安全,尽量不一个人外出,多结伴而行;遇到情况随时给爸妈打电话等等,不一而足。亲人之间像是有说不完的话,但真正说出来的新鲜话并不多,就内容看,已经不知说了多少遍了。这大概就是亲人之间谈话的一个鲜明特点。
这一晚,我失眠了。女儿从小到大似乎每一个瞬间都像电影一样在我的眼前闪过。十八年了,她几乎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现在我才明白,表面看起来像是她离不开我们,实际上更是我们离不开她呀。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其实还不如有些动物呢。早在七十年代末时,我看过一部日本电影,片名叫《狐狸的故事》,影片里没有人的形象,完全都是狐狸在表演。说的是一对老狐狸将小狐狸养大后,驱赶小狐狸离开家,但是小狐狸不肯,于是老狐狸就长时间,拼命地撕咬小狐狸,小狐狸实在经不住这种撕咬,才一步三回头哀号着离开了这个家。两个老狐狸站在洞口,望着小狐狸一步一步地远去,此时,它们的眼里也是充满了泪花。我还看到一个电视片,鸟巢里的小鸟刚刚会飞,大鸟就将小鸟拱出鸟巢,任其摔在地上,不管死活。对比这些动物,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成长真的不如它们那般狠心。从这点看,我们的所谓“文明”,比它们又究竟是孰优孰劣呢?
我在心里暗暗地对女儿说,从明天开始,你就被放单飞,彻底成为一个自由的成年人了。有关你的事就要自己来做主了,我们只能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此刻,我们的内心是极其矛盾复杂的,既为你的成长成熟高兴,也对你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你考上了大学,有了应对社会选择的一技之长,但多年以后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眼前的幻想目标,而未来的确定性多半要取决于你在大学这五年的刻苦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在的你仅仅具备了飞出鸟巢的一点技能,真的要历经风雨,翱翔在蓝天,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练就一副更加成熟和坚硬的翅膀。努力吧,我的孩子,练好自己的内功,用实际行动让爸妈看到你飞得更远,飞得更高,我们永远为你加油鼓劲!奋斗吧,孩子,爸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和平安的港湾,你疲倦了,受伤了,爸妈的家无论何时总是对你开放,永远是你最可放心的归宿。想到这些,我看了一眼窗户,窗帘的缝隙已经显现出了一条白线。
早饭后,退了房,我们仨就一起向学校走去。以往像这样爸妈一起送她上学的情形也有过,但是不多。现在的最大区别在于,她已经不再牵着妈妈的衣襟,我也不再拉着她的小手,而是她在中间,我和她妈在左右,完全是三个大人在边走边聊着天。到学校看到了通知,新生上午十点钟在各班的教室集合开会。看来女儿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了,至此,我们送她报到的任务全部完成了。与她告别的时刻到了。
这时女儿跟我俩说:“时间还早,我先送你们到大门口。”从教学楼到校门口大约要走不到十分钟,这一小段路完全是一段沉默的里程,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不语,哀伤如潮水般在我心中涌动,像一团团棉花堵住了喉咙,让我无法言语,泪水也在眼眶中打转,我努力地忍住。我深知,只要一开口,泪水便会决堤而出,只能是低着头默默地跟着女儿向前挪步。校门口停着一辆辆标志着各方向送家长的班车,我们走到车前,她妈妈跟女儿说:“我们上车了,你回去开会吧,要照顾好自己。”我咬着嘴唇,不敢看她的眼睛,像是对着天空说:“要努力学习,注意安全。”说完就头也不回地上车了。她妈妈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我们并排坐下了。不一会儿车就开了,女儿站在路边笑着向我们挥手。车子启动了,司机像是懂得家长们的心思,一点点地前行,我俩也向女儿挥手致意。随着女儿的身影逐渐地变小,我猛然感觉到,女儿像是手里握着一根丝线,将我内心和头脑里最珍贵的东西一点点地往外拉,直到车子开远了,女儿不见了,我的内心和头脑也被抽空了。我不由地头靠着椅背,闭上了眼睛。而这时车上的家长们也没有人说话,看来所有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这辆车在默默地快速前行······
随着女儿身影的渐行渐远,她仿佛化作一只飞翔的雏鹰,在蓝天上翱翔。此刻我想对女儿说:我的傻丫头啊,天空不总是这样子的,阴霾、乌云、狂风、暴雨、雷电这些恶劣的天气你还没遇到过,届时你能够应对得了吗?但愿你早做好各项应对的准备,要认识到,遇到风雨并不是你的厄运,而是你成长的机会,一定要记住这样一句话:“做难事,必有所得。”
我想对这个城市说,我把自己最珍贵的宝贝交给你这里了,你们要善待她,她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看着她是一个成年人,其实内心里还是一个大号的孩子,她不知道恐惧为何物,而我却知道。我现在最恐惧的是:我把她送到这里,是否做错了。她的内心里极其干净,没有些许的污染,根本不知道世事的无常与艰险。而我却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和怀着更大的信任,将孩子放到了你这里。路上穿行的司机啊,你们要谨慎驾驶,不要碰到了我的女儿,一旦出事,对你我都是灾难;当地的政府啊,你们要治理好社会,不能出现暴徒、歹人加害于人的案件,让我的女儿有一个平安的成长环境。
我想对学校说,我把一块珍藏了十八年的美玉交给你了,期待你能够将她雕琢成材。我把女儿交给了你,就等于押上了我前半生的全部筹码,我不指望自己因此发财和获得什么收益,唯一的期望是五年以后,你们还给我和社会一个初步具备医学专业技能,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做到“救死扶伤”的合格医生。尊敬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拜托了!
我想到的这些,其实都是我的眼泪。这些问题想清楚了,眼泪也就消解了,那种忧伤的情绪也就释然了。
无论如何,这次长情的告别,让我们全家刻骨铭心。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女儿长大成人,正式飞出了家的怀抱,学会了独立;也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放手。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里,我们与女儿的故事,在一次次告别中不断续写。每一次告别,都像一个深深的脚印,记录着女儿的成长与我们的老去。这看似逆向的过程,实则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见证,每一个脚印都是我们一家人人生的珍贵记忆。回首这些脚印,梳理其中的故事,便是对我们父女、母女间深厚情感的沉淀与升华。
2025年2月13日于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