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学堂记忆(散文)

作者:十月枫叶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2008  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87349篇, 月稿:12222
今年九月底回老家,听到了“撤校并校”的消息,让我一时间哑然无声、暗自神伤。爸爸看我难过,就提议让我推他去看看,我就马上动身。出了村子,我们就都远远地朝一里外的学校张望,果真是只有两幢教学楼静静耸立。四月份回乡还热闹如集市的校门口,如今也已空空荡荡!这曾经承载过父辈和我们七零至九零这三代人的中小学校园啊!就这样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城市化进程加快、教学资源集中,被取消招生!

  “唉!从我小时候上学的一间庙堂,到现在这个规模,真不容易呀!不知道还能不能再兴旺起来?”爸爸的眼里闪着泪光说。

  我理解爸爸,我也何尝不是满脑子是不舍与怀念啊!这里,承载我们家着三代人的儿时记忆。那些快乐的时光,会令人终生难忘,这里的一物一景也都记忆犹新。在我们小时侯常听爸爸​讲他的童年趣事,也知道了那时上学的困难。那时候,整个村子也只有三五个上学的孩子,且年龄参差不齐,五六岁的也有、十几岁的也有。大家穿着补丁衣服,有的光着脚丫。

  爸爸说那时候他们打铃,是在一棵大树上用铁丝捆一大块铁板,用一个斧子撞响。开始是在我们村儿里一户地主家的空屋里,后来秋收了屋子里穴起了粮仓。又等了一段时间,才选择了在离村子不远的庙堂。那一块儿被撞击得亮晶晶的铁板和斧子,当然也得带去,又被绑在庙堂不远的一棵苦楝树上。后来,由于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又加盖了三间土墙的房。夏天的时候孩子们渴的要命,就会跑到我们村子里的井边去打水喝。每个人都“咕咚,咕咚”灌个饱,往学校跑时肚子“呱哒,呱哒”的。我们常常一边听一边笑的前仰后合。

  后来,随着人口暴涨,学校需求激增,几乎每个村都办起了村小。等我们上学时,学校虽然没有院墙,但是已经有了三长排像模像样的瓦接檐、砖包后墙的草房了。一排三个班、九间房,小学和初中都有,全校有几百人。那时候生育率特别高,每家都要有两三个孩子。也记得那一间破旧底矮的小庙还在,青砖都已无棱无角光溜溜的,上面有着黢黑的小瓦。那小瓦上长满了狗尾草和青苔,陪我和弟弟妹妹度过了小学时光。

  现在依然记得那教室里的简陋,地面是坑洼不平的,课桌是砖砌而成的,木窗户是小而破旧的,但是我们的学习热情却是高涨的。一到冬天大家都自带塑料薄膜去糊窗,还背着柴火,扛着小板凳,无论离多远的孩子都自己走路上学。有很多人到了学校,棉裤,棉鞋都会被雨雪湿透,大家就围着火堆取暖学习。夏天的时候下暴雨,外面的雨水就往教室里灌,我们的脚经常被泡在水里听讲。因为怕出意外,学校经常汛期停课,然后上课时猛赶,课后我们猛学。那时候虽然苦,虽然穷,但是没有一个人哭。到腊月二十二领通知书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每门功课都会取得优异成绩,并会戴着大红花和奖状一口气跑到家让爸妈看。

  ​随着岁月走进阳光,国家也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大约是在1996年,村委把所有的士教室全部推倒,新建起了教学楼。爸妈高兴地说:“这下好了,以后的小孩都不受罪了。”建新学校时,爸爸最积极,总是早出晚归,并且每天回家都要给我们报告进展情况。我们喜欢远远地向学校张望,看那一排窗明几净教学楼一天天高起来、上了红瓦、粉了白墙。然后不久,就听见了学校里有了电上课铃声传来,以及宏亮的读书声和升国旗时唱起的国歌。有好多次我们在地里劳动,听见国歌声响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学生一起唱起来。上午十点的广播体操声,也是我们放下劳动工具,松驰一下、舒展四肢的好时光。

  当时计划生育只能生一个,无论是男孩女孩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独苗苗。等小侄女三岁上幼儿园,她的正常生活和上学的接送任务,就成了一家人的重中之重。多数是由弟妹骑摩托车来完成,弟妹忙着时,爷爷奶奶就会抢着去接。弟弟一有空也会亲自接送,他说等侯在学校大门前时,总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叹。不仅赞叹学校内的设施,还感叹多于学生的家长,我们那代人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这一方面说明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祖国对花朵的呵护,也更说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但是只有短短五年,弟弟就学着别的人把小侄女转到了县城上学。开始在县城租了房子,学生都要进托管班,只有每周五才能回家。再后来上初中、读高中,眼看这里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农村娃儿进城读书已是发展趋势,我们也一个个在县城买了房。弟弟每天开车接送女儿,他说这是最幸福的事。看着小侄女每天都自由地进出县城重点学校,他说总还会在心底感叹时代的变迁,和祖国的飞速发展。并见证了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想正在逐步实现,喜欢看到我们的下一代人生活更幸福。

  爸爸问我:“你说这学校空着多可惜,以后可以干吗?”我拍着爸爸的肩膀,笑着对他说:“爸爸,以后您的任务就是享福,村委那么多有头脑的年轻人会安排的。“

  “对,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时代浪潮的冲击,我们无法阻挡。”爸爸仰望着蓝天白云下依然鲜艳的红旗。“这座学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但给予了我们知识,还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未来的人才需要更优秀、更全能、眼界更开阔。”

【审核人:站长】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