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清朝作家俞万春在《荡寇志》如是说。的确,很有道理。
2024年暑假,儿子报名一年级。6周岁的他,该进入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学习知识。出生时,怕他上学遇到麻烦,我早早准备,把户口放在县城,小学、初中一条龙。正在我庆幸之时,电话铃声响起,是隔壁邻居打来的。
他女儿也是六周岁,与我儿子报名同一所学校。他遇到难题,女儿户口迁移至城区未满三周年,只能选择报名城区较为偏远的学校。他不愿意,找到我,让我帮忙想办法。毕竟,我是该学校的一名老师,呆满14周年,算是时间长,资历老,人脉熟。
他的意思简单明了,让我去找校长,找党委书记说情,网开一面。看在多年同事份上,领导可能答应,但这百分比多高,未知。因为目前政策公开透明,百姓关注度高,特别是关于民生里的教育与医疗,更是万众瞩目,谁敢为此事趟浑水,染一身污浊?
不过,我知道,目前,我所在学校紫阳一小,招生范围本来挺大,囊括多个社区,但现在老城区改造,许多房子拆迁,居民搬进新房,随之孩子一起迁移。因此,学校规定数额难以招满,除了户口类与房产类,还会扩招其它批次。按我推测,只要报名紫阳一小,哪怕是进城务工子女,提供相应材料,都能被录取。
我把这种情况一一告知邻居,并向他保证,时时帮他了解进程。大概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为人父母,可以理解,他显得急躁,语气中透露出要我立刻帮忙的想法。邻居多年,年龄相仿,关系尚可,我无法“啪”地关掉电话,只能好心安慰,让他以进城务工身份报名,并且跟他承诺,等两天。如果两天后,等不到解决,再和他一起想办法。
终于,他点头同意,我松了一口气。我估计,一天后,学校的报名人数,我就可以了解大概,再根据既定的招生数额,猜测其它批次的学生是否在录取范围内。
果真,学校计划招生三百余人,一天后的报名人数才两百余人,其中户口与房产类只有一百多人。也就是说,他的报名批次,录取毫无疑问。我把得知的消息,告诉邻居。他才放下一颗悬着的心。
我庆幸,等两天很有效。这事缓得圆,遂了邻居的心,也不负我的意。若是依着邻居的想法,当天必须行动。设想一下,我火急火燎中,找到学校领导,且不管学校领导是否答应,但能通过正常渠道录取的事,非要靠着走后门、欠人情、违法规去办,有必要吗?把领导与自己都陷入不义之地,放在火架上烘烤,多糟糕。这缓一缓,邻居的事解决,我们也能走在阳光下,坦荡而行端坐正,多好!
年少时,我性格急躁,等不得,哪怕一秒,也不愿耽搁。结果事与愿违,反倒与初衷背道而驰,越行越远,处于不利局面,吃过不少亏,上过不少当,教训如在眼前。
1998年,香港刚回归不久,我正读中专。某个周末,不用上课,在图书馆中流连,看中一本《红岩》,被革命斗士的顽强精神感动,欲罢不能,可是图书馆的时间开放有限,怎么办?那就办理手续,借阅出去,回到寝室,慢慢阅读,饱尝这美好的精神食粮。
看完,我放在床头,没有及时归还,脑海中还在回味这大餐。同学黄看到,提出借给他看,保证及时归还。出于同学情谊,我点头答应,反正归还时间未到,不急。
时间一晃,放了寒假,又迎春季开学。按照规定,图书借阅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否则追究责任。我找到黄同学,他一脸愧疚,说寒假时带回老家,忘记在家中,让我稍等,等他下次回家时,再带来归还。
我有些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再不归还,处理会是什么结果,老实胆小的我,可不敢承担这个责任。怎么办?要不先行赔偿。同学黄听了我的意见后,说如果归还期限到来之前,他没能带回,那就赔偿好了,到时赔偿金,他出。
我算算时间,就剩几天。黄同学能回家吗?我们学校位于上饶信州区,他是铅山人,难得回去一趟,肯定拿不回来。我先去赔偿,反正他答应赔偿金找他要。
于是,我来到图书馆,管理员说还有三天,下星期一还都行,赔偿不划算,需要三倍。我哪管三七二十一,现在已到了星期五,也懒得再来趟图书馆。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管理员收下三倍赔偿金,归还了我的图书证。
回去的路上,我十分开心,及时化解一次危机。对于90年代的中专生来讲,对于我这种山沟沟里考出来的孩子,可绝不能背上处分,吃不了兜着走,真不好。再说,钱不是我出。走路时,我蹦蹦跳跳,听着清脆的鸟鸣,看着清翠的树叶,别提多美好。
谁知,周末到了,黄同学打起背包,离开学校。到了星期一,他回到学校,赶在最后一天,把书递给我:“小单,实在不好意思,耽误了你的时间。幸好,还来得及,你赶紧去还了,免得赔偿。”
拿到书,我愣在当场,嘴巴张成“O”型,好久都没有合拢。这下,赔偿金只能自己掏,二十多元,可是我一个月的生活费。这些钱可以买三本《红岩》新书,手中的旧书绝对可以换上六本。办事急迫,只能自食其果。
这样的事在我的前半生中,数不胜数。学校通知一件事,我作为班主任,立即转发,要求家长立刻填写,结果半小时后,学校发现问题与漏洞,及时撤回,出台别的计划,我刚做的事全都白废;儿子跟同学吵架,我马上跑上前去,对双方进行劝解,找到对方家长,共同商量对策,结果没商量完,孩子们又和好如初;丈母娘住院,妻子安排我咨询事情,我片刻不等待,打电话给相关方面熟人,等我问完回复妻子时,妻子告诉我已换方案……
次次上当,当当相同;回回吃亏,亏来亏去,皆因性急。
如今,我已年过不惑,早已过了年少轻狂的冲动,懂得“事缓则圆”的道理。这句古话,这个道理,如同山间清泉,静静流淌在我生活的脉络之中。喧嚣的日子里,处事的原则中,它告诉我,平缓与恬淡,并非懦弱与逃避,而是一种含蕴深邃的智慧。
缓缓流淌的时光,慢慢处理的事情,我们才能更好地领悟生命的意义,才能让每一件事,每一段关系,每一句话,都显得那么地真实与可贵,才能更好地求得人世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