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崆峒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中,安琴以乡村教师的独特视角和质朴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国乡村社会与人情世态的窗口。她的散文以纪实性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构筑了一个充满温度的文字世界。和安琴见过几次面,都是在文化馆组织的会上,见面后礼貌性的问候几句,关于文学和写作方面没有交谈过。好在我们加了微信,安琴把她每次写的文章都私信发给我。多年编辑养成的习惯,喜欢读本土作者的作品。安琴的散文,以写实为主,多为写身边熟悉的人。
在“漫步云端”的电子墨香里,安琴的散文如陇东高原的野枣树,将虬结的根系深扎进黄土褶皱,在虚拟空间生长出带有体温的亲情叙事。这位乡村女教师以手术刀般的精准与显微镜般的细腻,在数字媒介与传统伦理的裂隙间,编织出一张纵横交错的血脉之网。
一、苦难叙事中的快乐。安琴笔下“童年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很多快乐”,到后来“生活忙碌容易让人疲倦,所以快乐就显得难能可贵。其实快乐也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一件小事开始: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你会快乐;工作努力得到肯定你会快乐;吃到美味的食物你会快乐;收到期待已久的礼物你会快乐;被喜欢的人表白你也会快乐……人生啊,快乐太重要了。有时候买杯咖啡、买束花,或者买点看似没用的小东西,这些都是维护我们心理快乐的必要开支。”在安琴的笔下,家是她温馨的港湾,在《家的味道》里,“我深刻地感受到,家的味道,是母亲精心烹制的美食,是一家人围坐时的温馨时刻,是无论走多远都割舍不下的牵挂。它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多少风雨,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找到心灵的慰藉”。就连风沙也充满乐趣,在《风沙旧忆里,绿韵新章时》里她写道:“小伙伴们在风沙里奔跑嬉戏,即使满脸满身都是土,也笑得肆无忌惮。在昏黄的世界里,我们玩着简单的游戏,沙尘仿佛是大自然给予的独特玩具,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在《儿童节,永远做个小孩子,天真可爱不知愁》中,她写到:“既然童年留不住,那就让我们努力葆有一份童真,像孩子一样,用纯粹来抵御沧桑,用真诚来接人待物,用热情和好奇来探索世界,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呢”?
二、亲情书写的多维度呈现。安琴对亲人的描写突破了传统亲情散文的单一抒情模式,呈现出复杂而立体的情感网络和人性观察。
代际关系的辩证思考:在《父亲》中,安琴不仅表达了对父亲坚韧品质的敬仰,也坦诚地记录了两人因教育观念差异而产生的冲突:“提起父亲我感到莫名的憋屈。因为在我的记忆里,是母亲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我们这个家。至于父亲,我只记得他冷酷的样子。”作为村干部的 父亲“每天都在村里忙自己的工作,根本无暇照顾我们”。“直到我考上师范的那天,父亲的举动才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那天父亲拿着我的录取通知书,坐在老家院子里的那棵核桃树下,激动得留下了眼泪。还有一次,学校作文竞赛,我写了一篇《父亲》,拿回家给父亲读,读着读着他哭出了声,泪流满面地说:“你误解我了,女儿,我不是你想的那样!”我心里咯噔一下,积了很久的坚冰开始融化。上师范的几年里,每次回家,父亲总是热情询问我在学校的生活,我不耐烦地说,他津津有味地听。我要去学校的时候,父亲总是为我提前准备好生活费,买好水果,送我到车上。分配工作后,也是父亲,为我买好一切生活用品,送到单位。工作好多年,父亲从未要求我为他做过什么,有时候给他买点东西,总是一个劲的埋怨我乱花钱。”这种不回避矛盾的真实记录,使亲情描写摆脱了肤浅的美化,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真实力量。
女性亲属的群体肖像:安琴特别关注乡村女性群体,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女性形象。从勤劳朴实的母亲、坚韧乐观的祖母,到面临现代冲击的年轻一代女性亲属,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中国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微缩景观。《小芳》一文生动记录这位农村姑娘对生活选择和命运轨迹,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乡村女性生活的深刻影响。聪明美丽的同学小芳,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追求所谓的爱情,不想嫁了个“陈世美”,生活陷入困境,令人惋惜。
情感表达的节制美学:安琴的亲情书写避免了滥情和煽情,体现出节制的表达美学。在《岁月缝花,念与君长》中,“表哥的人生,从与我童年相伴的无忧无虑,到辍学后的艰难打拼,再到如今的事业有成,一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虽然我们早已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但那些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表哥就像一首激昂的弦歌,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着属于自己的奋进旋律,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这种传统亲缘关系与数字生存的共生状态,解构了乡土文学中固有的城乡二元对立。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血脉在虚拟空间的重构,更是整个时代在个体记忆中的显影与定影。
三、扎根乡土的叙事根基。安琴的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和真实的生活质感。作为一名长期扎根乡村的教育工作者,她对乡村生活的观察既内在于其中又带有一定的反思距离。
细节的真实性:安琴笔下的人物与场景充满了令人信服的细节描写。在《藏在礼物里的温柔》中,她写道:“同事结束苏州的培训归来,笑意盈盈地递来一份礼物。那是一盒苏州有名的香体膏,光看包装,就足以令人心动。精致的盒子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苏州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被巧妙地绘制其上,每一处线条、每一抹色彩,都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温婉韵味,让人拿在手里便舍不得放下。轻轻开启,馥郁的栀子花香裹挟着江南的温润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刹那间,我仿若置身于苏州园林的栀子花丛中,沉醉不已。膏体呈柔和的乳白色,宛如春日里最纯净的晨露,细腻丝滑。当涂抹在手腕的那一刻,芬芳四溢,周身都被这淡雅的香气环绕,仿佛整个人都被注入了江南的灵秀之气。这份香体膏,是苏州的风情,更是同事情谊的见证,它让忙碌的工作日常多了一份温情与美好。”这种对物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写,使读者能够通过具体物件感知人物的生活状态与性格特征。
方言的恰当运用:安琴善于在叙述中自然融入当地方言词汇,如用“咋”代替“怎么”等,这种语言选择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地方色彩,也使人物对话更加真实生动。在《又遇童家》中,“我们又来到了童家砂锅店,准备用美食犒劳我那疲惫的身体”。这样的方言,在文章里适当地使用,并不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甚而能让作品增加朴实且真实的色彩。
日常生活的诗意挖掘:安琴擅长从看似平凡的乡村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动人的文学瞬间。农村的赶集、播种、收割、炊事;学校里的同事交往、学生活动这些寻常的事在她的笔下都获得了特殊的意义和美感。这种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在《梦回故乡》中,她写到“转眼,我参加工作已经二十年了,在城里定居生活许多年。这期间,因为工作繁忙,回老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可是我骨子里却喜欢故乡,固执地一遍遍地回味故乡。人到中年,越发地想念故乡。偶尔回一次老家,发现它比以前变得更美更气派了。如今的永乐村,建成的仿明清风格二层小康楼就有218户,壮丽美观。配套实施道路硬化8条4公里长,太阳能路灯,排水渠,污水管网,花园,文化活动广场,实际就是小城镇了,村里绿荫环绕,花团锦簇,鸟语花香。为了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村里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建了很多牛棚。村民通过“养殖+屠宰+售卖”的模式拓展了收入渠道,家家户户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人人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宛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这种细腻入微的生活片段,如同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不仅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更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四、创作局限与发展空间。尽管安琴的散文创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进一步拓展主题深度:目前的作品多集中于家庭亲情领域,对社会问题的介入和思考还可以更加深入。乡村教育、环境保护等与作者职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有待进一步开掘。
采用多样化叙事结构:多数散文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结构方式,如碎片化叙事、多线索并行等,以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现代感。
加强批判性思维:在保持温情底色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理性思考和批判性视角,使作品既有温度又有锐度,提升思想层面的价值。
我们期待安琴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保持这种纪实精神,同时开拓更广阔的题材领域和艺术表现空间,为平凉散文创作贡献更多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