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鉴湖寻味--千年酒香与文脉

作者:程俊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627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36

  踏入绍兴鉴湖的那一刻,乾隆御笔题写的“镜湖”两字,像一道突然抛来的谜题,瞬间让我陷入困惑。在我的认知里,民主共和的先行者秋瑾,那自号“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早已镌刻于心,可眼前石碑上的“镜湖”二字,却与记忆中的称谓截然不同。这一字之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带着满心疑惑,我询问身边同行的伙伴,众人却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无奈之下,我只好求助于网络,试图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原来,鉴湖古称镜湖,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永和五年。当时,会稽太守马臻心怀苍生,发动民众筑堤蓄水,汇聚三十六源之水,终成这一片浩渺水域。“鉴”字,取自湖水如镜,澄澈明净,千百年来,它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映照着世间的沧桑巨变,见证着岁月的流转更迭。而“镜湖”之名,早在唐代便已声名远扬,诗仙李白曾挥毫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千古名句,让这片水域更添了几分浪漫与诗意。

  回忆起此前在鲁迅故里的游览经历,那位解说员,身着白色衬衣的当地姑娘,用妙语连珠的解说,为我揭开了绍兴黄酒的神秘面纱。青石板铺就的小巷蜿蜒曲折,两旁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默伫立,弥漫着书卷气息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仿佛都在诉说着鲁迅笔下的故事。正当我沉浸在这充满历史韵味的氛围中时,姑娘突然停下脚步,遥指远方,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看到远处的鉴湖了吗?”她的普通话清脆纯正,又带着江南特有的软糯,“绍兴黄酒的魂儿,可都在那湖里呢!”听着她的描述,我虽无法在此刻望见鉴湖的模样,却仿佛感觉到那片水域正穿越街巷,泛起粼粼波光。眼前的青石板路似乎化作了古纤道,空气中也悄然漫来一缕醇厚酒香。老年大学文学班的班长笑着接话:“我们明天就去柯岩鉴湖景区,好好瞧瞧!”姑娘点点头,兴致勃勃地继续说道:“别看绍兴黄酒入口绵柔,酒味清淡,就像江南的吴侬软语般温柔,实则最有‘欺骗性’。不少第一次来绍兴的北方朋友,觉得这酒喝着顺口,便放开了量痛饮,还打趣说‘这酒跟喝水似的’。”她调皮地眨了眨眼,“可等湖上的凉风吹来,那酒劲‘腾’地一下就上来了,保准醉得找不着北!”姑娘生动的描述,惹得同行游客忍俊不禁。

  见我们听得入神,姑娘又接着说道:“如今,日本、韩国这些周边国家,看到绍兴黄酒声名远扬,也纷纷效仿制作黄酒。他们引进工艺、研究配方,可无论怎么努力,酿出来的酒总少了点韵味。”她微微俯身,像是要分享一个天大的秘密:“其实啊,关键就在于水。鉴湖的水,取自三十六源,经过湖底特有的青石岩土层层过滤,水质清冽甘醇,富含矿物质,是老天爷赐给绍兴的酿酒神水。没了这鉴湖之水,就算照着一模一样的方子去酿,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永远复刻不出绍兴黄酒的独特风味。 ”

  带着对鉴湖之水和绍兴黄酒更深的向往,我再度将目光投向眼前的鉴湖。而此时,更令人震撼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湖面上,一条长达数千米的古纤道横卧其中,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条始建于唐宪宗年间的水上通道,曾是纤夫们拉船前行的生命之路。想象着千百年前,一群身着粗布麻衣的纤夫,在烈日下、风雨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拉着船只在纤道上前行,那号子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畔回响。

  如今,古纤道虽已不再承担繁重的运输任务,但它却成为了鉴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静静地蜿蜒在碧波之上,宛如一条赭色绸带,与周围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古人的智慧巧思令人惊叹,这条纤道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古人取鉴湖中心之水酿造绍兴黄酒的重要枢纽。鉴湖的水,以湖心之处最为上乘,水质清冽,富含多种矿物质,是酿酒的绝佳水源。而古纤道的存在,方便了人们将湖心之水运输出去,为绍兴黄酒的酿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闻名遐迩的“古越龙山”黄酒,便是以这鉴湖中心的好水为魂。从选米、浸米、蒸饭,到落缸、开耙、压榨,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酿酒师傅们的匠心与传承。而鉴湖之水,则贯穿始终,赋予了黄酒独特的风味。经过岁月的沉淀,那醇厚的酒香,不仅飘遍了绍兴的大街小巷,更走出国门,香飘四海。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