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作者:闫小芸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609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在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下,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在群山温暖的怀抱中,她在一库净水深情地相拥下。在这里,满目青山绿水、银杏郁郁葱葱;在这里,花香鸟语、满园柑橘飘香;在这里,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一泓碧水如一面明镜映照着蓝天;在这里,水质清澈见底肉眼可见小鱼儿摇头摆尾欢快地畅游在江中;在这里,滔滔江水绕城而转顺流向北,能供水、能发电、能观景。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被誉为中国水都的湖北省丹江口市。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提出南水北调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3年2月19日—21日,毛泽东主席乘“长江”舰由武汉至南京途中,与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同志就“南水北调”等问题进行交谈,并首次提出从丹江口引水济黄济淮的设想。

  1958年2月27日,周恩来总理在视察三峡途中,提出将丹江口工程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

  195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批准丹江口工程开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我国淮海平原水资源严重短缺、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是关系到受水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福祉的百年大计。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沿华北平原中西部边缘开挖渠道,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市的输水工程。

  输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重点为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供水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输水干渠总长1277公里,天津输水支线长155公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号称“上天入地”工程。所谓“上天”就是把起点流过来的水,通过架设渡槽来运输,渡槽是“从天上穿过”的水道。“入地”是当水源抵达郑州荥阳后会从黄河的河床下穿越而过,此举真正做到了“江水不犯河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正式通水,宏伟构想终于变成现实。

  10年来,南水北调工程宛如清水长廊为沿线各地输送生命之源,为国家民族筑牢发展之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丰碑无言,历史为证。一杯“南水”载着国家的宏图、人民的重托,翻山越岭、跨江穿河,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天津、来到了河北,流进了城市、流进了管网、流进了万户千家。如今,首都人民每3杯水中就有2杯来自“南水”;天津基本实现了“南水”全覆盖;河南11个市、河北10个市实现了“南水”水源置换。

  当年,库区人民为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顺利进行,46.9万移民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压下心中的万般不舍,挥泪告别故土,将他乡变故乡,将故乡变他乡,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为了确保一弘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市的大街小巷“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绝不让一滴污水入库”,“守护一库清水,润泽万家”,“守水护水,利在千秋”的横幅随处可见。佩戴“小水滴”袖章的护水志愿者比比皆是。党政机关、社区干部、人民群众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库碧水,将护水放在首位,付诸在行动中。

  初夏傍晚,夕阳西下,朋友约我漫步在水库的百喜岛上。驻足眺望,库水辽阔、霞映水面,碧水蓝天、波光粼粼。和风吹拂着我的脸颊,令人心旷神怡,仿佛来到了某个大海岸边。情不自禁中拍下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发在了朋友圈,并发自肺腑地写下了“请到这里来看海”的文案。

  华灯初上,远望库区,大坝巍然屹立。彩虹桥上耀眼的霓虹灯与对岸银光闪烁的摩天轮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被称为“金龙游江”的金色游船缓缓行驶,所到之处泛起阵阵涟漪,真好似巨龙来到了人间。

  在这里,我看到了丹江口人民实实在在的善良和深明大义。在这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天人合一、安定祥和,心中溢满了幸福与充实。

  在极度兴奋与抑制不住的激情澎湃下,脑海中蹦出了此文标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