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午后,我欣喜地收到孙克艳老师亲自寄来的新书:《一朵花的归宿》。
灰绿色的封皮上,延伸一束细长的褐色枝条,几朵红花绽放其间,零星的花瓣悬于空中,似乎有一种浓而不艳,清而不淡之感,给人无限的遐想。该书装帧精美,由北京日报社出版。
数年前,我与孙克艳老师“初识”,仅仅是晚报上出现的名字。我读报刊上的作品,往往先读文本,不留意姓名。记得那是一个华灯初上的傍晚,我走进一家小餐馆,径自靠窗就座。对桌有位女士拿一份报纸边吃边看,很享受的样子。我不时瞅了她几眼,没想到,在她起身离开时,竟然丢下这份晚报。我搁下手中的汤面,赶忙拿来这份报纸,就着黄晕的灯光读起。上面有篇《吃春》,深深吸引着我:“在我记忆中,母亲对春天怀有极大的感恩……”我对周遭顾客的喧哗充耳不闻,一口气读完,竟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此后,在晚报专刊上,我经常关注孙克艳老师的文章。
孙克艳老师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我市晚报专栏作者。她以惊人的写作速度,先后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几十万字作品。她的作品时常像金子一般撒落在全国各地报刊及微信群。我以极大的兴趣阅读了这本书。
该书汇集114篇散文,囊括了故园风物、往事悠悠、人生百味、心灵之旅、四季之美。孙克艳老师以25万字的篇幅,带我们走近淳朴的乡土生活,感受市井风物人情,及季节更迭之美,把庞杂、琐碎的生活注入笔端,朴实而温情,隽丽而睿智,方寸之间充满哲思与阳光。在书中,作者的生命底色和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我是怀有一份敬畏之心,走进作者的精神家园。
莫言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
就此而言,故乡是作家的根系,孙克艳老师从小生长在豫西南这片热土上,书中大多情节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看到血浓于水的亲情。譬如:《天窗》《童年夏趣》《捉豆虫》《牛屋印记》《掐辫子》《割草少年》《乡野秋趣》……
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座老屋。书中《天窗》是指老屋的记忆。老屋有:“三间正屋,方方正正,坐北朝南。除了居住的房屋和厨房外,还有一排牛屋、杂物间,以及另一排鸡窝、羊圈、猪圈,把整个院落连接,形成一个‘口’字。”若干年,老屋轰然倒塌,取而代之是新房重建。忆梦里,多半是老屋的人,老屋的情,老屋的景。那天晚上,玩累了,她与外婆一起躺在东房,“透过天窗银辉倾泻,像乳白色的天柱,又像潺潺的溪流……”童年的天堂色彩,为童话世界赋予一种梦幻与魔力。
乡村的夏天,远远比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市清凉。尽管孩子们晒得黑黝黝的,依然喜欢夏日的凉爽。夏天的小院,爬满了青藤,到处花木葱茏。有一段描述:母亲用冰凉的井水沁透出锅的面条,她端着凉面坐在庭院树木成荫的微风中,听收音机里评书。月光下,孩子们呼朋唤友,在屋前院后,一起玩游戏捉迷藏、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玩得不亦乐乎。白天,那条清澈的溪流,有活色生香的小鱼、小虾,还有贝壳……《童年夏趣》,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相映成趣流动的画卷。文中,看似一带而过的凉面,一粥一饭、一菜一汤,皆饱含《平凡母亲》日日为全家的操劳。
豆角蒸肉是母亲的一道拿手菜,也是《一碗蒸肉里的思乡情》。作者细致描述了父母做蒸肉的前后,不仅配料适中,还要掌握火候,字里行间充满人间烟火温情——“掀开锅,白色的蒸汽顿时弥漫开来,浓烈的香肉撩拨着人的五官,鼻孔也不由放大……”读到此,似乎翻动的书页都溢出了香味。那么味蕾的记忆,又是如何保存的,却少有人鲜知。《乡愁是一种味道》,香椿、鱼腥草的怪味,似乎牵动着游子的神经和记忆。正是它,“连着天边的故乡,系着过往的岁月。”
对于《割草少年》,我情有独钟。蓦然唤起久远的记忆,我掩卷良久,凝目沉思。20世纪60年代末,外婆家喂过一只奶山羊,那是外公从大老远搭敞篷车牵来的,为了给寄养在乡下嗷嗷待哺的妹妹增加“口粮”,全家百般呵护那只温顺的大白羊。姥爷经常挑着一担大箩筐去割草。我像一条小尾巴紧紧跟随,一路上,姥爷割草,我剜花,脚步遍及山坡、田野、沟沟坎坎……
扯回游走的思绪,继续穿行文字中,一个少年瘦弱的身形,在茫茫的原野上,一只大竹筐,手持一把闪亮的镰刀,一边割草,一边拖着草筐前行,稍有不慎就会触到刺角芽,拉拉秧,擦伤手脚也无暇顾及——镰刀背后是一只只急需喂养的猪、牛、羊。割草少年,坚强又有担当。
每次回到奶奶家,她和奶奶静坐半晌。《来春共谁花下坐》是和奶奶的故事。奶奶的庭院,花香四溢,一年四季都有时令的花儿绽放。在人与花相视的刹那间,一切烦恼皆抛之脑后,她手执一卷书,静坐光阴里,“风儿轻轻翻动书页,花香随着空气浸润书中,连文字也被氤氲了一层花香……”这时候,奶奶总喜欢坐在她身边,温柔的目光也像花儿一样恬静。在她慈祥的眼中,乖巧、懂事的孙女,堪比院中任何一朵花都嫣然而娇美。
在这个世界上,能把花儿展现得如此绚丽,少不了摄影师的镜头。然而,在我眼里《蔷薇花下行》将花儿呈现得如此美妙。越过庭院的栅栏,将延伸的枝条化成一道靓丽的花墙,在微风中摇曳生辉。这些艳丽柔美的花朵貌似温顺,其实,颇具个性。“既不在意他人审视的目光,也不在意其它花朵的绚丽。每一朵不同色彩的蔷薇,每一朵不同仪态的蔷薇,皆是不同的美感,不同的风骨。”令我心生欢喜。她审视着每一朵花的姿容,顾盼生辉,笔墨到处,舒展自如。花开花落自有时,作者用行云流水的文字,诠释了她丰盈的内心世界。
“文字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即使它落满尘埃,却仍能陪伴你挨过寂寞冷清的深夜或一段困顿的日子。”这句话,深得我心。《文字的魅力》一文,在无数个长夜,无非是,她把别人刷屏、看电视、玩抖音……碎片化的时间用来写作,足见她对时间的缰绳抓得那么紧,写出一篇又一篇携情带韵,意味深长的文字。
在散文的视野里,孙克艳老师执着地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把流淌在时光里的记忆倾注笔端,而时间总是将惊喜馈赠于有心人。
读孙克艳老师的散文集《一朵花的归宿》,犹如手挽花枝,那种愉悦之情,唯有掀动书页的指尖,方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