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司徒华森:从家乡的劳动号子到音乐殿堂的大合唱——冼星海音乐代表作欣赏感怀

作者:一只巫星   发表于:
浏览:59次    字数:3807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69篇, 月稿:0

  应南沙区作协的邀请,我再次来到了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故乡——榄核镇湴湄村,再次走进了星海纪念馆,看着那一幅幅图片,品着那一段段文字,仿佛看到了他当年经历的峥嵘岁月,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回家后翻出了那些书籍,那些CD,看着,听着,写着……

  ——“顶硬上啦!鬼叫你穷啊!……”这劳动号子《顶硬上》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劳作的艰辛,体现了劳动者劳动过程的感情渲泄,道出了劳动者集体劳作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作业的歌谣,是一曲原生态的南粤民俗谣号。她——道出了艰辛,唱出了苦难,哼出了命运的悲惨!她——铿锵有力,催人泪下!她——宏扬了广大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唱出了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的气概!……这号子是他音乐创作兴趣来源,也是他创作的感情动力,又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他走上音乐创作道路的引子和基础,还是他日后音乐创作的源泉!

  ——《风》——一首集女高音、单簧管,大提琴合奏曲;一首体现出一个经受了五年饥寒交迫,屈辱痛苦,受尽折磨,而又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努力拼搏海外广东游子不朽的力作!这是经历了赴法轮船上杂役苦差换船费,巴黎餐馆每天十几个小时端盘子……屡被羞辱甚至打骂,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等几近流浪的生活,实为有苦无处诉……蜗居在那个只有一个人高、黑暗闷热的小阁楼,睏倦的身躯也难眠,只好点亮煤油灯搞自己的音乐创作……谁知道突然一阵冷风猛烈吹开了天窗,吹灭了煤油灯,吹散了创作的稿纸……顿时,五年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奴役屈辱不断涌上心头,浮现眼前……这“风”吹出了他的灵感,吹出了他的冲动,吹出了他的勇气,吹出了他的力量!一夜之间,一气呵成、水银泄地、饱含泪水般的写就出这部“风”满巴黎的成名之作!这《风》不仅成为他音乐人生的转折点,而且吹遍了巴黎,吹遍了欧洲!成为了榄核的骄傲,番禺的骄傲,广东的骄傲,乃至中华民族的骄傲!

  ——《生产大合唱》是他到达延安后创作的第一首歌曲,那是饱蘸着延河水,和着陕北高原的黄土碾成的浓墨写就的佳作。不仅应景了当时如火如荼、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而且创出了抗战军民不畏艰难,不怕困苦,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当中的《二月里来》一歌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经久传唱而不衰,既融入了岭南水乡涓流不息的欢快,也参进了陕北黄河的激昂澎湃!既有南方音乐的特质,又有北方民歌的影子。不仅勾勒出边区军民拉犁挥锄的场景,而且描绘出手握镰刀收割、肩扛扁担挑粮的喜悦……难怪现代歌唱家李光羲、雷佳、张也、谭晶、王莉等演绎出了不同风格却又争相传颂的多种版本!

  ——《到敌人后方去》是抗战救亡中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其创作理念是贯彻和体现《论持久战》的思想,号召广大军民“到敌人后方去开辟工作,扩大实力,抗战到底”以合唱的形式演绎出在我党领导下,军民合作,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与敌人周旋,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决心和获胜后的喜悦。塑造了游击健儿机智勇敢的战斗形象。以挺拔矫健的旋律,活跃而富于弹性的节奏,成功地表达了抗战的主题思想和特定意境。激越的歌声似滚滚波涛,奔腾向前,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阵势。在艰难岁月里,曾激励无数游击战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引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以整齐雄壮有力,振奋人心的曲调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抗战志士的信心,渲染出一种人民战争、全民参战的热烈氛围,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抗战主题歌之一。1964年,入选为庆祝建国15周年创作编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中。

  ——《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是为在山西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让人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烽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年代中,眼前时而闪现出中国人民与日寇斗智斗勇和八路军官兵为了新中国,痛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显示出我军民“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豪迈气概!在这首歌曲中,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壮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黄河为岸边发生的事情为场景对象,以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家乡,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它以丰满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成为抗日战歌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这作品的创作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其文字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旋律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作品充分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作者出身贫寒,是仅靠着母亲帮佣养大的男孩,从小对音乐有着异禀天赋,一步步实现了音乐的梦想,经过了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浸润,回到了上海,看到了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景,想起自己过往的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挣扎在饥饿与颠沛流亡中,他敏感地体察着劳苦大众的呻吟,从而选择了他的艺术创作之路——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大众化音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文化事业中去。

  《黄河大合唱》那是他看了诗人所写的动人诗篇后,仅用了六天,就谱出了这一雄伟壮丽、传颂至今的音乐史诗。

  这部巨作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艺术性与独创性。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和高度的思想性。其中:

  《黄河船夫曲》以船工号子的形式,通过描绘船夫们和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定、顽强、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精神。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呼应了当年“顶硬上”这一南粤大地上的劳动号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原生态的现场感。

  《黄河颂》唱出了黄河博大的雄姿,让人联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唱出了华夏大地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唱出了中华民族善良,勤劳,勇敢,包容的精神特质,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吸取了古代诗词的精华元素,痛诉了民族的悲惨灾难,歌颂了时代英雄,道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勇气和气势磅礴的力量,道出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心……

  《黄水谣》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被侵略者搅乱而破碎了。通过悲痛、凄惨的呻吟和凄凉、痛苦的诉说,揭露了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妻离子散,痛失家园悲惨情景,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豺狼本性,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愤怒和顽强的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河边对口曲》以问答的对唱方式,叙事一样的诉说,描画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唱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起反抗的心声和呐喊。

  《黄河怨》通过悲惨缠绵的歌声,唱出了被压迫,被凌辱的沦陷区人民的锥心之痛和几近绝望的哀怨,道出了中国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不堪折磨的无奈和抗争。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使人泪湿衣襟,萦绕耳边。

  《保卫黄河》通过风吼马鸣,表现了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英勇斗争,保卫家园,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形象。

  《怒吼吧,黄河》以号角性、战斗性的曲调,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为战胜强敌而发出的雷霆般的怒吼,象征着东方巨人为夺取最后胜利而发出的呐喊和呼唤,使人感觉到了气势磅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奔腾向前的无穷力量!

  《黄河大合唱》——一部集齐唱,合唱,独唱,对唱,独白,朗诵等表现形式,有民乐,西乐,原生态等古今中外音乐元素,成为以民族为主,表现人民,歌颂英雄,赞美祖国,宏扬正义,鞭挞丑恶的史诗般的音乐巨著,既是他艺术人生的巅峰之作,也是他音乐创作道路上不朽的力作,又是中国音乐界不可多得的经典,更是中华文化一颗永放光芒的音乐艺术明珠。

  《黄河大合唱》在她一经问世,就风靡大江南北,传遍神州大地,成为激励人心,鼓励人民,催动抗争的颂歌!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动员力,号召力,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依然是民族振兴,祖国统一的进行曲!这歌,永远闪耀着那位人民音乐家的伟大名字的光辉!

  他的作品,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来自于海里水上,前进道路上也经历着水上的颠波和洗礼,创作的灵感大多来自于水,发自于水,而他那些作品也大多都歌颂水,赞美祖国的山和水,也就是,他来自于水,他的人生离不开水,他的艺术创作离不开水,他的音乐道路同样离不开水,这水就是人民,而他就是——人民音乐家!

  (此文获“《南沙方案》一周年·榄核行”全国征文优秀奖)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4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