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梦想追逐,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希望寄托,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美好憧憬,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风雨困扰,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苦涩回味,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辛酸度过,一个年代总有一个年代的特殊铭记,而换棒冰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个一贫如洗的年代所特有的,最难以释怀的铭记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每年的炎炎夏日,当炽热的阳光如同燃烧的烈火炙烤着百废待兴、荒凉贫瘠的大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艰难困苦的焦躁不安时,总有一个衣着朴素却又难掩其青春活力的年轻人,骑着一辆不时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感的“咯吱咯吱”响声的飞鸽牌自行车,形色匆忙地行走在乡间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小径上。那沉闷的响声,伴随着年轻人一路前行,一路辗转,一路坎坷,如同一首无言纯粹的轻音,为这炎热的夏日增添了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仔细打量这辆自行车,显然早已度过了它光鲜亮丽的日子,车身布满了岁月的印迹,显得锈迹斑斑、伤痕累累,但在年轻人的精心呵护保管下,依然被擦拭得油光铮亮,足可鉴人。
年轻人一只手稳稳当当地握着车把,控制着行进的方向,另一只手则毫无规律地摇着一块能够发出清脆却带着沙哑声音的木板,那声音在幽静闲适的乡村中回荡,不紧不慢地引领着他驶入一个绿树环抱、农田依傍、鸡犬走壁、蝉鸣聒噪的小村子。
在这辆自行车的后座上,有一个以粗长结实的麻绳紧紧捆绑着一个大大的、沉沉的木箱。木箱的表面看上去虽然显得有些粗糙,但每一块装钉的木板都流露出结实和牢固。可是,真正引人注意的并不是木箱本身,而是木箱里那用一层厚厚的棉被紧紧包裹着的棒冰。这些棒冰,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特殊年代里,无疑成了孩子们最奢侈也是最甜蜜的渴盼。
再把打量的目光聚焦到年轻人衣履不堪的身上,他的皮肤被夏日的阳光照晒得黝黑发亮,似乎每一寸肌肤都记录着与荏苒岁月曾经有过,或是正在进行着亲密地接触。尽管岁月的刻刀在他身上留下了无数的痕迹,但他的肌肤却仍旧保持着那份健康而自然的色泽,没有被冷酷的时间伤害。他身材匀称,不胖不瘦、不高不矮;皮肤既不是很黑,也不是很白,恰合时宜地展现出了他的阳刚之气。站在那里,活脱脱就像一棵苍翠挺拔的松树,给人一种高大帅气的感觉。
每当他骑着陈旧落破的自行车,伴随着清脆的木板声由远及近时,村里的孩子们,尤其是那些五六岁、七八岁的孩子们,便会兴奋得一摇三晃起来,顺着自行车的方向蜂拥而至。他们的脸上呈现着欣喜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奇妙的光芒,好像夏日里最美好的时刻即将在他们的眼前徐徐拉开帷幕似的。
馋嘴的孩子们,犹如看到了什么稀世可口的美食,口水在口腔里不由自主地泛滥起来,像是小溪般潺潺地流动。还有部分孩子,由于年纪小,对棒冰的诱惑完全失去了控制,那晶莹的口水竟然从嘴角边不断地往下流,滴落在尘土之上,留下了一串串小小的水印。那水印千姿百态的!
有了贪婪念想的孩子们,有的瞪大了眼巴巴的眼睛,紧紧跟随着年轻人的自行车,跑前跑后,希望能得到年轻人大发善心,赐予一星半点的棒冰解馋;有的则心急如焚,撒腿往家的方向跑去,一路上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却也顾不上疼痛。回到家后,他们迫不及待地伸出爬满污垢的小手,拽着父母的衣角、或是抱住父母的双腿,嘴里不停地央求着,那娃里娃气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清凉解暑棒冰的急不可忍,希望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几枚珍贵的硬币,去实现他们小小的心愿。
说实话,在那个穷困潦倒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朴素而艰辛,一根棒冰虽然仅需几分钱,但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依旧是一笔需要精打细算的小开销。
孩子们伸出稚嫩的小手向家长讨钱,恨不得立刻就能实现超越身体愉悦的欲望——买一根清凉解暑的棒冰。有时家长们心情大好,或是出于对孩子们宠爱的本能,会爽快地答应他们的请求。可是,有时遇到家长手头拮据,或是性格上本就吝啬,或是那天的心情不甚明媚,又或是口袋里羞涩得连一根棒冰的钱都觉得奢侈,这时,他们便会收起往日的温柔,对孩子们一番疾言厉色,试图用严厉的话语和表情来打消孩子们这不合时宜的念头。
可是,孩子们的心思天真无邪而直截了当,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吃到那清凉甜蜜,能瞬间驱散夏日炎热的棒冰,哪里管得了家长们或是温柔以待、或是疾言厉色的态度变化。因此,家长们终究会被孩子们望眼欲穿的眼神和坚持不懈的纠缠闹得没了办法,只好勉强地作出妥协,想出一个折中的法子,让孩子们拿着家里废弃的空酒瓶去换一根棒冰,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孩子们的愿望,又巧妙地解决了眼前的窘境。
得到家长同意的孩子们,像领了圣旨似的,屁颠屁颠地拿着空酒瓶子,到年轻人的身边换取棒冰。彼时,那只空酒瓶,无疑成了孩子们心中最为物稀的宝贝。为了能早一点换取到棒冰,孩子们都是以一种飞奔跑步的姿态进行的。这中间难免会发生始料未及的意外:孩子们或是绊倒摔跤了,把酒瓶子摔在硬邦邦的黄土地上滚出老远,然后顾不得疼痛爬起来,拾起酒瓶继续跑,来到自行车旁,踮起脚尖,一双小手扒着自行车的后架,那眼神紧巴巴的;有的孩子则因跑得急,不仅把酒瓶子摔碎了,还把自己的嘴巴,或是胳膊、膝盖、腿脚等磕破了,流出鲜红的血。但为了能吃到棒冰,他们也会全然不顾。
每当有孩子如愿以偿换得棒冰,一口一口地舔舐着棒冰水,那眉飞色舞的样子便在脸上迅疾铺展开来,一脸的满足,一脸的快活,一脸的幸福,一脸的甜蜜。而那些没有买到棒冰的孩子则会跟前跟后,还不时地咽着口水。看着真是揪心!大方的孩子会把自己的棒冰进行一次慷慨的分享;小气的孩子则会躲得远远的,宁愿棒冰化成甜津津的水珠滴落地面上,也舍不得与别人分享。更为可笑的是,有时竟然连爸妈也很难分享到那些十分吝啬的孩子手中的棒冰。
说到换棒冰,不得不把一件尘封的,且又倍感心酸的往事重提。当年,村后有一个八九岁大的孩子,名叫王京城。其家中条件艰苦,既少有零花钱,也鲜有空酒瓶可以用来换取那清凉甜蜜的棒冰。每当看到其他孩子手持棒冰,美滋滋地含在口中,王京城的心中便充满了羡慕。他时常抱怨爸爸,为何没有养成爱好喝酒的习惯,留下几个空酒瓶也好让他去换得一丝凉爽。无奈之下,王京城只好利用每天喊同伴上学的机会,然后借着去水缸喝水的借口,溜到村民家的厨房,将那双沾满邪气的小手伸向门后隐蔽的鸡窝。起初,那户人家还纳闷,为何自家的鸡蛋总是莫名其妙地不翼而飞,他们以为是家中喂养的狗馋嘴偷吃了。于是,在一次怒火中烧之下,不问青红皂白地将那只无辜的狗狠狠毒打了一顿。那只狗呜咽着,眼神中充盈着委屈,它怎知这丢失鸡蛋的黑锅竟无端地让它来背,实在是冤枉至极!
每当王京城成功偷到鸡蛋后,他会小心翼翼地隐藏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然后再兴冲冲地取回来换取棒冰。起初,那位卖棒冰的年轻人并不愿意接受鸡蛋作为交换,因为他担心鸡蛋易碎,稍不留神就会损坏,岂不是“赔了棒冰又破鸡蛋”,得不偿失。但在王京城苦苦地哀求下,最终,年轻人心软了,横下心来给他换了棒冰。
王京城有了鸡蛋,他每天都能如愿以偿地换到可口的棒冰,他含着棒冰,有滋有味地吮吸着。村子里其他的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心中不禁生出羡慕嫉妒恨。而每当王京城看到孩子们饥渴难耐的眼神时,更是嘚瑟得很。
但是,纸终究包不住火,雪终究遮不住春,王京城的偷蛋行为最终还是被同伴撞破了。有一天,他故伎重演,却没想到被同伴到厨房盛饭时撞了个正着。原来,之前那户人家丢失的鸡蛋都与他有关。这件事很快在村子里传开,王京城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瞬间崩塌。
从那以后,王京城每天都独来独往地上下学,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而村子里其他的孩子得知他的行为后,也纷纷疏远他,不愿再与他结伴同行。
如今回想起来,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既让人觉得好笑,又觉得无比沉重。这都是那个苦涩的年代造成的可怜与悲哀。不然,怎么会有如此荒诞不经的事情发生呢?
其实,在那个苦涩的年代,像王京城这样为了换取棒冰而想方设法的孩子并不少见。比如住在村子前面的马玉珏,他竟将爸爸刚买的,准备宴请宾朋的用酒给“咕咚咕咚”地倒掉了,然后再拿着空酒瓶去换棒冰,从而招致了一顿打。这种行为同样让人心头酸楚,真是感慨: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为了满足一点小小的心愿,竟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