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忽然梦见了妈妈,她是那样的年轻,我是那样的幼小,真的好像一场时空穿越,回到了从前那些简单快乐偶尔忧伤的日子。夜晚没有什么娱乐,两地分居的父母,一起寂寞在夜里。母亲在一个县城的镇上教书,父亲在省城工作,没有千里迢迢,也有几百公里。那个年代没有高速路,长途车翻山越岭,每次探亲,黎明出发,月亮升起,才能见到爸爸。更多的时候,妈妈是孤独的,当然,还有我陪伴。
从我记事开始,她就热衷于教我唱歌。第一首应该是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要问燕子为啥来,这里的春天最美丽…”然后是丢手绢:“丢手绢儿,丢手绢儿,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身边,大家不要打电话,快点快点抓住她,快点快点抓住她…”教我之余,她也自己唱一些我不太懂的歌曲:“九九那个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风车那个咯吱吱地转来哟…”大一点我才知道这个是电影《柳堡的故事》里的插曲。还有我根本听不懂的,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外国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老朋友怎能忘记那旧日好时光…
虽然我不懂这些大人唱的歌曲,但是我也知道很好听,我会静静看着妈妈,安静听她唱歌,从来不打断她,让她沉静在她的歌声里,因为她唱歌的神情,让我觉得她特别美,我的心也特别安宁。有时候我也能听出她淡淡的忧伤:“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的哟红军来,漫山开遍哟映山红…”她抱着我,轻轻摇着,缓慢低低地唱着,一遍又一遍,我听着听着就安稳睡着了。那是我们母女静谧的好时光,她只有我,我也只有她,我们相依为命,过着不算很清苦但是也很清贫的生活。晚上妈妈总是给我做一碗面片汤,放点葱花油,香喷喷的,我呼噜呼噜喝的满头大汗,突然发现她在吃窝窝头,玉米糊糊,于是我就递到她嘴边一勺子面片,非让她吃,她会认真说:小孩子吃面片才能快快长大,大人不长个子了,吃点粗粮健康。我不信,窝窝头不太好吃,吃进肚子里去也不舒服,不如面片汤好吃。其实,那个时候还是供应粮年代,没有足够的白面全家吃,妈妈把配额的白面都紧着给我吃了,她就不够吃了,只能吃杂和面高粱米玉米面。当然,爸爸回来也是吃白面多,妈妈说爸爸有胃病不能多吃粗粮。我渐渐长大才感觉到,妈妈是家里面最吃苦耐劳的那个人。
在妈妈的熏陶下,我也喜欢唱歌了。我郑重其事跟妈妈要求,让她教我一支大人唱的歌,因为小孩子那些儿歌,让我感觉自己太幼稚了。妈妈想了想,就正式教了我一支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妈妈用手打着节拍,一字一句教着我,我全神贯注跟唱着,努力记着歌词:“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妈妈不仅嘴上教唱歌,手上还有动作,手臂左右摇摆,真的像浪花一样,她的目光望向远方,好像真沉浸在了稻花香里,而唱到刚劲处,她好像真握着一杆枪,随时可以打豺狼。当唱到和声部:“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妈妈会站在我身后,圈抱着我,握着我的两个臂膀,跟我一起挥动着,我感觉我的臂膀像翅膀一样飞舞着,像老鹰带着小鹰翱翔在蓝天白云下,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一起飞向了远方。
这首歌曲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首歌,尽管我长大后换嗓子了,不再像童年那样拥有清脆嘹亮的歌喉,但是仍然喜欢这首歌,低吟浅唱也常常唱起这首歌。唱起这首歌,就想起了妈妈,想起了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妈妈是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她教给我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热爱大自然,爱祖国爱山川,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
梦里,我跟妈妈再次同唱《我的祖国》:“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财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