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松涛里的时光密语

作者:侯广安   发表于:
浏览:4次    字数:2982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2篇, 月稿:32

  在祖国的北疆,有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林海,那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七十多年来林业工人开发建设的艰辛与荣耀,每一棵树木,都诉说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奉献故事。

  初入临海:开拓的号角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的木材资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片沉睡千年的原始森林,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开拓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对祖国建设的满腔热血,告别了家乡的亲人和熟悉的土地,奔赴这片陌生而又充满希望的林海。

  李大山,一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年轻小伙,就是这众多开拓者中的一员。1958 年,年仅 18 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背上行囊,踏上了前往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征程。一路上,火车在蜿蜒的铁轨上疾驰,窗外的景色从广袤的平原逐渐变成连绵的山脉和茂密的森林。当火车缓缓驶入林区的小站时,李大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林海,高大的松树、白桦树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然而,兴奋之余,他也很快意识到,这里的生活条件远比他想象的要艰苦得多。

  他们的住所是用原木搭建的简易窝棚,四面漏风,冬天寒冷刺骨,夏天闷热潮湿。吃的是粗粮和咸菜,饮用水要到几里外的河里去挑。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吓倒李大山和他的伙伴们,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每天天还没亮,工人们就扛着工具,徒步走进深山老林。采伐场里,树木密集,脚下是厚厚的腐叶,踩上去松软又带着些湿滑。李大山和工友们站在一棵粗壮的落叶松前,这棵树足有两人合抱那么粗。他双手紧紧握住锯子,另一位工友则在对面稳稳地配合着。锯齿嵌入粗糙的树皮,发出“嘎吱嘎吱” 的声响,每拉动一下,木屑便簌簌地掉落。冬日的寒风灌进他们破旧的棉袄,手脚冻得生疼,可他们的眼神始终坚定,紧紧盯着手中的锯子,一下又一下,节奏沉稳。夏天,林子里像个蒸笼,闷热无比,蚊虫更是成群结队。工人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很快就布满了蚊虫叮咬的包,又红又肿,奇痒难耐,但他们只是随手拍几下,便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采伐工作中,一心只想着多伐些木材,支援国家建设。

  在采伐过程中,危险也无处不在。有一次,李大山和工友们正在采伐一棵高大的落叶松,突然,树干倾斜的方向发生了变化,朝着李大山砸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工友王强一把将李大山推开,自己却被倒下的树枝砸伤了腿。看着受伤的王强,李大山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愧疚,而王强却笑着安慰他:“没啥,咱干这活儿,谁还没个磕磕碰碰的,只要人没事就好。” 就这样,在艰苦的环境和危险的作业中,林业工人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大量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扎根林区:奉献的岁月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林业工人在林区安了家,他们的子女也在这片林海中出生、成长。这些林业子弟,从小就听着父母讲述林区开发建设的故事,看着父母为了林业事业辛勤劳作,他们的心中早早地种下了对林区的热爱和对林业事业的责任感。

  张建国就是一位林业子弟,他的父母都是第一代林业工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充满了温暖和欢乐。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听父母讲述他们在采伐作业中的惊险经历和有趣故事。在父母的影响下,张建国从小就对林业工作充满了向往。

  1980 年,张建国高中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留在林区,成为了一名林业工人。此时,林区的采伐作业已经有了一些机械化设备,但工作依然十分辛苦。张建国被分配到了木材运输队,负责将采伐下来的木材从山上运到山下的贮木场。运输的山路崎岖狭窄,一边是陡峭的山体,石头突兀地裸露着;另一边是深不见底的山谷,谷底传来隐隐的水流声。张建国驾驶着那辆破旧的解放牌卡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这条路上,车身随着坑洼的路面剧烈颠簸。每次转弯时,他都要全神贯注,双手紧紧握住方向盘,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

  在运输木材的过程中,张建国还经常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有一年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山路封得严严实实,车辆无法通行。为了不耽误木材运输任务,张建国和工友们拿着铁锹,在齐腰深的雪地里一点一点地铲雪开路。寒风呼啸,如刀子般割着他们的脸,雪花直往脖子里灌。他们的手冻得通红僵硬,每挥一下铁锹都十分吃力,可谁也没有停下。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打通了道路,将木材及时运到了贮木场。

  除了工作上的艰辛,林业工人的家庭生活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工作地点偏远,孩子们上学、就医都十分不便。张建国的妻子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家庭主妇。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张建国的工作。在林区,像张建国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为了林业事业,舍小家为大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转型发展:绿色的希望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长期的过度采伐,导致林区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林区开始实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保护为主。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长期依赖木材采伐为生的林业工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许多工人面临着转岗再就业的问题,他们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但林业工人顾全大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了艰难的转型之路。

  赵刚是一名有着多年采伐经验的老工人,听到停伐的消息后,他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他为国家重视生态保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自己和工友们的未来。然而,赵刚并没有消沉,他积极参加林区组织的各种转岗培训,努力学习新的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考取了森林管护员资格证,成为了一名守护森林的卫士。

  如今,赵刚每天都会背着行囊,穿梭在山林之间。清晨的山林,雾气弥漫,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他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棵树木,查看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在一处山坡上,他发现了几棵松树的树叶有些发黄,凑近一看,原来是松毛虫在作祟。他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工具,开始对病虫害进行处理。他深知,每一棵树木都是林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呵护。除了监测病虫害,他还要时刻警惕是否有人乱砍滥伐。有一次,他在巡查时发现了几个可疑人员,正准备对一棵大树下手。他立刻冲上前去制止,严厉地对他们进行了批评教育,成功保护了树木。

  除了森林管护,林区还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为林业工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林业工人利用自己的手艺和资源,开办了农家乐、民宿,销售林区特色产品,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林业工人再次展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智慧,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林区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林业工人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这片林海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祖国的绿色发展梦想而努力奋斗。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继续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为早日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