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躁者必无沉疑之识
一
那些乱糟糟的场面我真的不愿提起,但是电话铃响来一看,还就是其中的一尊。
自己向往的生活是宁静清新的,但这个世道是浑浊脏乱的,或者说我们的内心都向往宁静,对外却只好剑拔弩张,阴笑毛耸着,却又不得不那样,所以给看客所见的世道,就是这样一副战场打斗的模样,与所谓的风花雪月,柳眼花痴,毫不相干。
有的艺术爱好者知道这些,就在一部作品中平衡协调他们,一会儿是惊涛骇岸,摄人心魄,一会儿林荫男女,缠绵悱恻,真是服了他们了,阴阳相生相关,昼夜相宜益彰,好像这种民族文化中的符合,无处不在,不是因民族哲学中,太极原理在左右着国人的视角、思维和表达。
一幅国画中明明是佛陀阴世,森严深邃,壁垒恐怖,却有青春女儿在那里天真凝望,是地狱中的一朵向日葵。哦,原来阳光无处不在,就是在地狱里也不能外的,就像太阳中有黑子一样的吧,所以中华文明中的辩证哲学,就是这样存在着,流动着,深不知其源,去不知其远。
而自己的表达则多在于内里,在于内心,而不是两者的结合或绥靖,因为自己不善于表达这个外部的世界,内心深处是恐惧的,不愿苟活于世的。是这样吗?
思萌已在深谷生,身却凡骨风尘梦;
幽兰何时照卿云,素溪高崖下长虹。
二
“多躁者必无沉疑之识。”此言之基为静,无静无反观心眼,不能有客观认识。而心不静者,又因修行不够,心浮情浅,深思不足,率意任性,好像认识不足,却是有认识和修行两个层次的原因吧。
“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应了40岁需要判断,关键在于判断情况的老话。人到中年,上老下幼,虑及生存较多,思前想后,徘徊不决,难免缩手缩脚,当然没有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也不会有个人的作为,混沌下去,这是中年人用忌讳的吧。
“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大概是说思虑设想的要求太碎太杂,烘托着场面混乱,众人皆会因为蝇头小利,蜗角之争,而目光短视,心胸也不见长虹贯气,当然无任气慷慨之节,较之曹公“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气魄,比之天壤。
“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记得欧洲有个哲人说,心有者不言,多言者无质;当你心中有理,不必太多表述,而一旦表述出来,便不再属于自己。当然,我们理解为,往往言多的人,行动会迟一些,甚而丧失行动的时机------只顾摆弄道理了。唯有明白此理的人,会多做少说,以实际行动来阐释自己对人生是非的看法。
“多言者必无文学之雅。”市卒村野,莽撞成性,逞凶斗狠,动辄蛮力相迫,暴力相加,当然无心性修养,不存温和气韵,更无雅致性情矣。
思萌已在深谷生,身却凡骨风尘梦;
幽兰何时照卿云,素溪高崖下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