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午夜,飞机抵达乌鲁木齐机场。我与同学们五十五年后的再次相聚,就此拉开序幕。
等待接站的,是和我在一个院儿里玩大的同班同学魏洁。两年前,就是他费了很多周折,在茫茫人海中,利用手机跟踪查寻到我的信息,帮助早已调回湖北、失联多年的我与同学们网络相会。那以后,同学们在微信群里亲切问候,惬意交流,更期待能够早日见面。2024年春夏之交,就有同学开始筹划,利用暑期,在母校所在地石河子,举办一次同学聚会。对于我,这个想法犹如瞌睡遇到枕头——正合心意。于是,小外孙一放假,我们就安排好家中事务即刻成行。已在乌鲁木齐定居的魏洁,知道去石河子须经乌市转车,便主动提出前往接站。
灯火通明的机场出口,从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我一眼便认出了魏洁。70多岁常年坚持健身的他,妥妥一个膀大腰圆的形象,装束还是在视频中见惯了的背心短裤。他老远就打着招呼,来到近前,顺手接过我和妻子手中的行囊,快步走到路边去打的。“真没想到你不会开汽车,半夜打的过来太麻烦了。”我向他表示歉意。话音刚落,他打着哈哈说:“几十年不见了,有机会给你帮点忙,我求之不得。”
车行半个多小时,到达魏洁居住的小区,他把我们直接带进了预订的宾馆。一番推让后,200多元的住宿费还是他刷了微信。第二天用过早餐,他又张罗着要送去火车站。我们实在过意不去,连阻带劝,约定同学聚会时再见面,他才没再坚持。的士司机看在眼里,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有感而发:“我还以为你们是亲戚呢,这么大年岁了,你们的同学关系真的让人羡慕。”
两个多小时后,思绪还没有从魏洁的盛情中完全走出来,我们已经回到美丽的绿洲新城石河子。刚刚安顿好,来不及浏览第二故乡的巨大变化,手机就开始热闹起来。同学们有打来电话的,有微信私聊的,又是问候,又是聊天,一时应接不暇。同时,一场盼望已久的同学聚会,也紧锣密鼓地进入了倒计时。
虽然,在学校一起度过的时光实际仅有一年,十六七岁的1969年,我们便带着知青的符号下了乡,尔后逐渐散落各地。虽然离别长达半个多世纪,各自都有了不同的归宿,但是,同学们没有忘记原石河子中学初六八(2)这个班级,没有忘记同窗学习生活中那些青春记忆。
来了,8月5日,10多名同学如约而至,有居住本地的同学,也有从上海、西安、乌鲁木齐赶来的游子。看,那个忙前忙后操办聚会的女同学,看上去仍然时尚苗条,她不就是昔日里活泼开朗的董翠英吗?瞧,当年放学路上的同伴陈勇敢,他常挂在嘴边诙谐逗乐的段子,现在还能再演绎一番吗?来自上海的孟爱敏,小时候我们两家是前后邻居,在学校我们还上演过男女生赛歌的闹剧,当然是一见如故啰。50多年不见,扯不断的同窗缘,使大家的心情格外激动。见面的那一刻,我们似乎一下穿越到少年时代,彼此紧握着对方的双手,相互辨识着,然后大声喊出久违的名字,调侃、逗趣……每张写满沧桑的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靥。
围定圆桌,一群七十多岁老人们,纷纷畅叙人生历程,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大家都已退休多年,经历过人生起落,远离了世俗的纷争,没有人再去关心谁的职位高低,收入多少,也不像年轻人那样攀比自己的成就,而是随心所欲,饶有兴致地谈及校园里读书时光的窘事,下乡时蹉跎岁月的坎坷,职场上奋力打拼的艰辛,退休后日渐孤寂的失落,不时引来阵阵共鸣。
说到人生的无奈,大家不禁唏嘘感慨:当年稚气未脱、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弹指一挥间,如今均已两鬓斑白,进入到“见一面少一面”的年轮。退休后的同班同学,现在像繁星点点撒遍天南海北,行走在不同的人生路上,或休闲找乐,或发挥余热,或离家带孙。这次同学会,相约近40人,却因各种原由,只有1/3到场。更令人不堪回首的是,同学中已有10多人未及享受退休生活,便猝然离世。曾经想像有朝一日能和他们共叙前缘,而今只能变为深情地追思和怀念。人的生命,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面前,显得何其脆弱!
无拘无束的交谈、接触,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同窗之间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给你看样东西,你一定喜欢。”满头银发的孟广陵,把一本装帧精美的书递到我面前。嚯,还是个大部头,足有400多页。瞅瞅书名;《兵团石河子中学•知青岁月》,我的眼前一亮。两年前就听说,在2019年,母校同学编辑出版了下乡50年专集,图文并茂,颇具纪念意义。可惜当时我与学校仍处于失联状态,和专集失之交臂。今天得见,甚觉欣慰。随手就要翻看,孟广陵说:“不着急,你是写文章的人,这本书放你那儿比我有用,你拿回去好好研究吧。”接着他问起我这次回来想办些什么事,希望到什么地方走走,说出来他可以帮我去实现。话里话外感受到的,都是亲人般的关心。
不善言辞的顾国昌,是同学中公认的热心肠。大家聊天时,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侃侃而谈。但是一听说我想去看望班主任高老师,他马上表示愿一同前往。那天聚会一结束,他带我转了2趟公交车,在家里见到84岁高龄的高帮训老师,了却了我多年心心念念的愿望。返回途中,我问起学校当下的情况,顾国昌看出我的心思,说正好距学校不太远,应该去看看。又顶着烈日,把我领到阔别已久,已更名为“石河子第十中学”的母校。站在栅栏门前向内观望,熟悉的教学楼还是那么美观亮眼,宽阔的校园仍然绿树成荫,花草竞艳。几十年前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欢悦场景,瞬间又清晰地浮现眼前。我庆幸有缘与母校再次相会,也感谢帮我圆梦的顾国昌,他抹了把脸上的汗,不以为然地说:“不就是多走了几步路,应该的。”
在欢聚一堂的时刻,热衷于侍弄文墨的我,也带去了些许欣喜。我向每个同学赠送了自己的散文集《风雨来时路》,大家将我的成绩看做是集体的荣誉,相继予以肯定和好评。有的同学还颇有兴致地摆出看书的动作,作为拍照时的陪衬。同学们由衷地鼓励和支持,为我的文学旅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几个小时过去了,又是一次难舍难分的别离。在热烈的气氛中,同学们的双手再次握在了一起,彼此带着“保重身体”“平安健康”的祝福,走向各自的远方。然而,这次五十五年后的同窗聚会并未结束。由身居西安的张全仁同学精心制作的美篇,很快在微信群中受到关注热评。同学们喜笑颜开的合影、每个人举杯祝酒的神态、同学之间开心畅谈的场景,无不生动逼真地得以再现,一段白发聚会的美好时光,从此在我们心里留下鲜活的印记。
有位同学说得好,半个多世纪前,我们在学校相遇是缘分;2024年,我们第二次相聚是情分。我在想,由这个缘分和情分生发、延续的真挚情谊,纵然远隔千里万里,今生今世都会把同学们的心紧紧连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