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我的手机收到一个小视频,呈现的画面是一座农家院,院子中的两棵海棠树挂满欲放的花蕾……它正是我家老宅,看着画面我不由得流下两行热泪,老宅纪录的我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许多珍贵记忆,像放电影那样一幕幕映现在大脑屏幕上。
在外漂泊几十载,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填满了我的日常,却始终无法填满我内心深处对那座老宅的思念。每一次踏上回沧州故乡的路,每一次走进那座院子,见到父母那熟悉而温暖的笑容,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感便如同涟漪一般,在我的面庞上荡漾开来,更深深沁入我的心头。那几间古朴的老宅,静静地伫立在时光里,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故事;那两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都寄托着分散在各地的兄弟姐妹们浓浓的乡愁。那乡愁,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紧紧地将我们与老宅相连。
我家一共有十个兄妹,命运的齿轮将我们带到了不同的地方。有的在繁华的北京、天津扎根,成为了为国家事业奉献的干部;有的在故乡的县城里努力务工,用汗水换取生活的保障;有的则留在农村,与土地为伴,守护着那片生养我们的土地。如今,我们都已各自成家,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
每逢年节,就像是一场盛大的团聚仪式,兄弟姐妹从四面八方齐聚这个小院。谈论着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分享着在城市里的见闻;我们也会一起探讨乡村的发展,为家乡的未来出谋划策;还会交流子女培养的经验,期待着他们能够茁壮成长。亲情的温暖与和谐,如同春天里的微风,溢满了整个小院。就连吸一口这里的空气,都仿佛带着丝丝的甜味,那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
时光匆匆,命运却总是充满了无常。八年半之前,父亲永远地离开了这所小院。但好在母亲还在,每次回到小院,看到母亲那慈祥的面容,心中便觉得这依旧是家,依旧有温暖的港湾可以依靠。
母亲是烈士之女,她的一生,就像一首朴实而动人的赞歌。她勤劳、贤惠,如同土地一般默默奉献。她不怕风吹日晒,在土地里辛勤耕耘,用汗水换来一家人的温饱;她操持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让这个家充满了温馨。遇到生活中的难事,她总是坚强地面对,以战胜困难为乐。母亲虽然没有进过学堂读书,但她却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她依然咬紧牙关,坚持让孩子们上学读书。在她的教导和鼓励下,儿孙们出了不少大学生、研究生,他们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母亲的远见卓识和默默付出。
尤其父亲离世之后,按照当地农村的养老习惯,母亲要去几个儿子家轮班吃住,一般是半月或一个月轮换一次。但母亲在这栋老宅里住了一辈子,屋中的座椅床灶都是用惯的老物件,积习刻骨,如若去几个儿子家轮班吃住,肯定心不遂愿,金窝银窝,到底不如自己的草窝自在啊。
我和在天津工作的二弟想了一个办法,母亲不离开老宅,仍像以往那样自己当家。委托三弟媳专做一日三餐,我和经济相对宽绰一些的二弟负责母亲的生活开支,并给三弟媳一定补贴,在老家的另外两家兄弟依然如过去一样常过来照顾母亲。这样,儿女们都围绕母亲“转”,而不是母亲“转”儿家,生活的“主权”自己把握,吃啥做啥都由自己说了算。这个方案得到了母亲和几家兄弟、妯娌的一致同意。
这种养老方式,跨过八年半的岁月,母亲过得特别开心舒心,一直到她生命的终点。村里不少老人羡慕地称母亲是“全村最享福的老太太”。母亲自己也不止一次地赞许这种方式好,更是夸赞三儿媳孝顺,称她胜似亲闺女。的确,她在那3000多晨昏昼夜里,总是不烦不躁,热心端茶送水,精心做好每顿饭菜,耐心伺候婆婆的生活起居,换洗衣服,铺炕叠被,端水洗脚,无微不至。在婆婆生病的时候,她细心地给婆婆喂饭喂药,擦洗身体,轻柔按摩,甚至在婆婆大便干结时,她也毫不嫌弃,用手给婆婆抠便。就这样,她始终如一,从无怨言,以体贴入微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孝道的赞歌,也为我们兄妹和妯娌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然而,91岁的母亲如今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我再次看到小院,眼前的自然情景依旧未变,海棠树长出了翠绿的叶子,一个个花骨朵儿在枝头待放,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轮回。可是,我的心中却涌起了一阵阵凄凉。那些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种回家的感觉,就像一缕青烟,消散在了岁月的长河中,泪水便忍不住夺眶而出……
老宅依旧,岁月留痕。希望我们兄妹十家都把日子过得好好的,上学的学业有成,上班的绩效有佳,种田的收成有丰,日子红火,幸福美满,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
故园烟火暖余年。希望老家的三兄弟能够继续承担起家的重任,让在外漂泊的我们,无论何时回去,都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可以奔赴。也希望兄弟姐妹、老亲旧友们相互扶持,让这份亲情和乡情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