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熙的春风吹拂大地,经过秋的沉淀和漫长冬天的蓄积,沉寂的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这万物中谁是感受春天气息最先者都饶有兴趣。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在《春雨后》中就有“何物最先知”的发问,描写了“虚庭草争出”的景象;宋代诗人张栻在《立春偶成》中写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不仅生动描绘了春天美丽的三维图景,更是引发诸多有关春归大地谁先知的探讨和争论。
在众多的草木当中,按“官宣”的说法,“最先知”的桂冠当仁不让应该是迎春。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二十四番花信中,立春对应的花木就是名字带着喜气的迎春,但迎春花在隆冬时就开始绽放,与梅花、水仙、山茶并称为“寒中四友”,一直开到来年四月,从实际花开时间来看,迎春花在立春之前即已开放,它更多的意义是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
究竟春归大地“何物最先知”?在我看来,清代诗人袁枚“苔花(这里的苔花不是真正的花,应是孢子囊)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的苔,它感知春天气息的敏锐力,远远超越大地上的其他草木。
甫一立春,万物尚在“睡眼惺忪”之时,如果您留意的话,会发现那些生长在岩石上、丛林下、道牙边和砖缝处的苔,就已经“闻风而动”,变色泛青,开始只是星星点点的绿,慢慢的长成一丛丛、一簇簇,色泽更加翠绿、更为亮眼,它的外衣色泽明显鲜亮于它周遭的草木。可以看的出来,苔对春天的感知力明显领先于那些比它高大、比它有名的植物,只是它太普通、个头实在太微小而不为人们注意而已。
这些平常不被我们注意的苔,是一个大家族,属于苔藓植物门,我国有3000多种。它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根,无花无果,身体微小,貌不惊人,生活在我们不太起眼的地方,似乎有点“卑微到尘埃里”了。
但它们并非“碌碌无为”,有着许多我们不太知晓的“丰功伟绩”呢。苔是植物界开路先锋。在那些岩石等恶劣环境中,其他植物无处扎根生长,但苔藓却“知难而进”,将弱小的身体紧紧附着在石头上,顽强生长,不时产生酸性物质,慢慢“化石成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是植物界真正的“拓荒者”。它是环境质量监测的“生物哨兵”。对空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异常敏感,出现污染就失去翠绿、变黄变褐,甚至干枯死亡,一目了然,简单有效。它还是水土保持的功臣,吸水量是它自身重量的15—20倍,涵养水源能力超强。它还是我们美化生活的“新宠”,不少苔藓植物独特的形态,鲜亮翠绿的颜色,美好的寓意(花语是母爱和新生),在园艺盆景、微缩景观等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受人喜爱。此外,还有止血、清热解毒和治疗烫伤等药效。
我们在探寻春归大地“何物最先知”、惊叹生命世界神奇的时候,在小小的苔身上,也有着许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的“精神”和智慧。它虽然位列“高等”(属于高等植物),却对自身生活条件很不讲究,常长在“白日不到处”,不与他人争地盘、抢阳光。它虽看上去弱小,但意志顽强,敢为“人”先,在寸草不生的地方能安身立命,为其他“同胞”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它始终低调谦逊,甘于寂寞,默默无闻的生长着、创造着,奉献着。
在这里,我也在想,这苔和苔藓植物的大家庭,对“何物最先知”的问题是不在意的,它们仍然如同千百万年以来的那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依然那样生活着,做着它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