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老屋的记忆

作者:李兵   发表于:
浏览:3次    字数:1661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1篇, 月稿:31

  正红庞庄,那里有我家的三间老屋,承载着我特别的牵挂。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提及老家,那三间草房的模样便会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它从遥远的记忆深处缓缓走来,愈发清晰——漏雨的茅草屋顶、斑驳陆离的泥垒土墙、家里破旧的桌凳,还有门前那条南北通行的小路……这一幕幕早已定格成一幅剪影,深深镶嵌在我的记忆里。

  去年春节,我从杭州回到滨海。期间,我特意回了一趟老家。我发现,一切都在悄然变化。路面变得又宽又平,曾经蜿蜒曲折、满是沧桑的小道已消失不见;阡陌纵横的田野告别了往日的零散杂乱,如今条块规整,展现出一派大气磅礴的景象。唯有房屋住户还坚守在原址,宛如世纪老人,在岁月的风雨中淡定从容,坚守着初心。

  我家老屋的原址虽在,但那里已矗立起高压输电塔架,替代了曾经的房屋。这塔架是连云港核电配套系统的一部分,是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的使者。站在塔架不远处,静静地凝视着,我忽然意识到,老屋已远离尘世的喧嚣。它以自己的消失为代价,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的光明事业。那一刻,一股敬意在我心底油然而生。老屋不仅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温暖的港湾,在40年的岁月里默默守护着我们,更在生命的最后,以自我牺牲的精神,书写了一段厚重而传奇的篇章,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风采。

  在思绪的迷蒙中,塔架下仿佛出现了老屋的叠影,我不由自主地朝着那模糊的影像走去……

  老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我年龄尚小,对它最初的模样没什么深刻记忆。等有了记忆时,便总是与漏雨、修缮相关,那已是60年代的事了。

  记得夏日的一场暴雨,雨水滴答滴答地从屋顶漏进屋内。妈妈便和爸爸商量着修房。可一看门前堆放的麦秸草,根本不够插补修缮屋顶,只好决定向邻居借用应急。父亲安排好相关事宜后,便去了20多里地外的供销社上班,并没有选择请假。在那个年代,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一切都要服从单位工作,这早已成为人们骨子里的理念,也是那一代人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源泉。

  修房定在了一个周日,母亲请来了一位姨舅帮忙。姨舅是位腿部受伤的残废军人。看着他颤颤巍巍地爬上木梯,我满心担忧:这么高的屋檐,他行动又不利索,真的能行吗?我不禁疑惑地摇了摇头。姨舅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笑着说:“姨舅是个老把式了,没事的。”

  当一个个草捆和一桶桶泥巴被传递到屋顶后,只见姨舅熟练地找到一个个漏雨的地方,迅速将麦秸草插入,补好漏洞。那一刻,我仿佛看到革命军人的精神在熠熠闪光。即便身体有残疾,可一旦投入工作,便全力以赴。军人的伟大,正是用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诠释的。新插入的麦秸草在屋面格外显眼,与原有的草面形成鲜明对比,就像荷塘中盛开的荷花,让老屋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母亲仔细端详着修好的屋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笑容里,既有对屋内不再漏雨的安心,更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屋顶修好了,泥巴墙却又出了问题。一天,东北风裹挟着乌云呼啸而来,一场倾盆大雨随之而下。雨水不断冲刷着墙体,墙皮一层层剥落,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等雨过天晴,她便立刻着手和泥巴糊墙。

  我们在门前挖出一堆烂泥,又加上碎草屑一起搅拌,就像水泥浇筑时加入钢筋增强强度一样,这样能增大泥巴的拉力。我的任务是赤脚踩泥,让泥土变得更加黏稠、均匀。我满心兴奋地卷起裤腿,那一刻,仿佛奔赴战场一般,觉得自己已经十一二岁了,也该为家庭分担些责任了。可真踩进泥里才发现,这根本不是轻松的活儿。泥很深,没过了腿肚。刚开始还觉得新鲜好玩,沉浸在玩耍的兴奋中,可十几分钟后,便腰酸背痛,拔腿都变得十分吃力。再加上草屑裹在腿上,又痒又痛,腿上满是红点点。这些特别的印记,和老屋一起,永远珍藏在了我的记忆里。

  妈妈运来搅拌好的淤泥开始泥墙,可一开始总是效果不佳。后来在邻居的热心帮助下,终于完成了糊墙的工程,老屋也得以延长了“寿命”。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都已离开故土,在大城市安了家。但故乡的情结却从未消散,那些维修老屋的点点滴滴,就像历史的褶皱,深深折叠在我的脑海深处,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