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九龙岗,这里有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在我呀呀学语,有记忆的时候,记忆里只有九龙岗这些已经破败的老房子。
九龙岗走一走,带不走的是记忆,在我童年的心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家在九龙岗的舜耕村住,那时住着一个小院子,院子内一共住了两户人家,院内有一棵榕树,每年都能开出红色的毛茸茸的花朵,小时候调皮时还会爬到树上。在我小时候那个年代有这样一处院子,院子内还有厨房和卫生间,的确很少见。据说这个房子建造于上世纪40年代,是给侵略占领中国的日本鬼子住的,窗户很大,而且有落地窗,窗下边有一宽宽的木板,人可以在木板上座,地也全是木板的,而且门窗都安有纱门纱窗。
九龙岗铁路俱乐部建筑群包括:九龙岗铁路地区九龙岗车务段、车辆段、机务折返段、乘务驻在所、铁路卫生所、九龙岗火车站、电务、工务、水电、建筑、招待所、地区食堂、铁路职工子弟小学等等。
淮南九龙岗南门口,这里承载着我六十年的记忆。九龙岗的南门口,在60年代是最繁华的商贸中心,是他替代了九龙岗东小街的石板路的位置。
70年代的南门口,有一个电影院,还有一个有假山金鱼池的公园,二路车的终点站就在这里。这里有银行,商场,副食品店,饭店,新华书店,钟表店,五金店,邮局,中小学校疗养院,废品收购站,集贸市场等。
在我的记忆里,当年每个月39元的工资,我竟然提前在新华书店预定了一本29元的辞海。在这里有最好的国营饭店,81年是我结婚宴请宾客的地方,当时每桌的价格45元。上小学时,也和邻居们一起到了晚上拿着气枪在疗养院里打麻雀。我的女儿也是在这里上的幼儿园。
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挖煤塌陷,我居住的地方拆迁后变成了一条公路。在他的旁边就是九龙岗铁路小学。后来我们就搬到了九龙岗东边的新煤球村,那时村子旁边有一个高高的煤矸石山,上边有一个大院子,是淮南市供销社的仓库。
现在回忆住在那里的时候,旁边的煤矸石山带给我们的童年快乐。那时候家家生活都比较困难,供销社的仓库只要是有烂的水果,他们就连筐一起倒在煤矸石山坡子下,我们就可以去捡拾没有烂掉的水果吃。冬天的时候下了雪,我们自己制作的竹子的雪橇滑板,可以爬到煤矸石山上滑雪玩。
那时候九龙岗的人们很羡慕我们住在那里,因为粮站就在我们住的村子旁边,紧挨着小街买菜方便,没有多远就到了东小街。那时候的九龙岗东小街特别的繁华,人们往往把他称为是淮南的南京路,只要到了街里,衣食住行样样都有。这条街有一个十字路口,全部铺的是大青石,上面不知车水马龙碾踏了多久,已经被磨得光滑光滑的没有了棱角。现在再也看不到大青石了,不知飞到哪里去安家了。就连我家附近的煤矸石山不仅被夷为平地,而且挖下去很深的坑,已经积满了水,据说是煤炭紧俏时被人们碾成煤矸石粉加到煤炭里给再利用了。
在我们的童年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更没有手机,那时候的业余时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玩。在煤矸石堆旁边挖一个坑,然后放上水搅一搅,煤炭比重比煤矸石要轻,飘上来的就是可以燃烧的煤炭。利用旁边的荒地种上洋生姜,成熟以后腌成咸菜吃。麦收或者是秋收的时间到农村去捡拾庄稼。自己用竹竿的粗细,互相连接起来,安上线和钩子,可以去钓鱼,再用纱布做上一个网兜中间放一个铁螺丝,然后放上鸡肠子或者是癞蛤蟆烧熟以后就可以钓虾了,用自行车条握成钩子,放上蚯蚓,可以到稻田里面去钓黄鳝,夏天到池塘里洗澡就学会了游泳。我说的这些,我们那时候还是个孩子,顶多算是一个中学生。
九龙岗南门口旧址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们小的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游戏,你们放了学在玩什么?我的记忆里男孩子就是到处走村串巷捡拾烟纸,那时候的香烟都没有硬纸壳子包装,都是用纸把香烟包好,也没有长长的过滤嘴,空的烟盒打开以后就是一张纸。我们把烟纸捡回来以后折叠成三角形,然后和下伙伴们在一块,放到地下摔香烟纸,借助风力,把香烟纸片翻动以后就可以赢了变成自己的。也有的用玻璃球弹流子进洞,那时候的输赢就是赢玻璃球。也有用弹弓打鸟,推铁环,用木头做的打不改,或者是到稻田里钓黄鳝,抓泥鳅,捕鱼钓鱼,农忙时去拾庄稼,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比如早晨起来练短跑长跑,到有体育器材的地方,双杠单杠,吊环十所以及哑铃,杠铃都是自己的爱好等等。
女孩子主要是跳橡皮筋踢毽子,用手捡石子,画大大一片方格,跳来跳去,简称跳房子。
夏天到了那时没有游泳馆,就到九龙岗北侧的一个灌溉渠里去洗澡,我们称他为二道坝,游泳。那时候的水很干净,都是从淮河里抽上来的水。农民把水放到稻田里,当稻田的水没有以后,在每个稻田的角落有一片水坑,水坑里边都会有好多的小鲫鱼,我知道那时候的产量并不高,因为没有化肥和农药,所以鱼只要有水也会活着。
那时候的年轻人特别爱健身,我们可以用石头做成各种不同的健身器材,像石锁,杠铃,哑铃,自己用木棍制作简单的单杠,双杠,而且还可以制作吊环。虽然那时条件不好,每天早晨都自己起来跑步。有时在大人的带领下,半夜两三点钟就从家里出去走上十几里地甚至更远去钓鱼。这些积累对于我高中毕业以后去插队当知青,后来参加工作,建立家庭,养教育孩子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龙岗铁路地区俱乐部旧址
今天所拍到的老房子,虽然破破烂烂了,面积也很小,可是在那个年代,有的一家七八口人就挤在20多平米一间半的房子里生活。逼迫着大家利用空间加盖小厨房,搭建小棚子。那时候的夏天没有电风扇,只有自己拿着席子,在空地上铺上以后就睡觉了,条件好的还有一把蒲扇能扇一扇,最好的办法就是靠天上吹来的凉风睡觉。那时没有高楼大厦,只要有风就能吹到你的睡觉的地方。地上也没有这么多水泥路柏油路,蒸发出的热量就很少,更别说现在的空调吹出来的热风,让你走在大街上都感觉到热气腾腾。
淮南市九龙岗铁路火车站内,东边的铁路平交道口,终于要完成了它有了淮南铁路线几十年来一直有人看守的历史使命。今天我看到铁路道口已经被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淮南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项目部,施工前用围栏围了起来,铁路平交道口也停止了使用。漂亮的铁路下穿立交桥效果图不久将会变成现实。
淮南九龙岗火车站东道口处看到正在进行平改立工程,主要新建长45.2m,净宽8m,净高5m下穿立交桥。这项工程完成以后彻底改变九龙岗火车站只有西边有一处不太宽的,用了几十年的下穿立交桥,和跨越线铁路有一座206国道高架桥的现在壮。
工程2023年12月1日开工,计划竣工日期:2024年9月30日,工程总工期305天。
每一次去九龙岗,总有一些失落感,看到那些老房子,慢慢的就会从我的眼前消失。随着我也慢慢老去,记忆里的东西会越来越淡漠,看一眼就少一眼了。唯一可以留下给后人的的就是一些老照片,视频和我留下的文字回忆。
民国小镇九龙岗,参观了淮南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点九龙岗铁路俱乐部建筑群。淮南市境内铁路发展早、线路长,火车站点多,见证了淮南铁路百年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九龙岗铁路俱乐部建筑群位于九龙岗火车站南侧200米处,由礼堂、单身宿舍、蚌埠铁路分局九龙岗车务段办公楼等建筑构成,东西长约56米,南北长约86米。礼堂坐东朝西,正面略成"凸"字形,中间有一拱形门,精巧的建筑造型,独具匠心的构造工艺体现了其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该俱乐部曾是九龙岗地区一座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见证了淮南铁路改革发展的印记,是淮南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龙岗铁路地区和九龙岗车务段搬迁至淮南洞山。
2019年3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岗南门口旧址
淮南九龙岗民国小镇,到了自己在40年前曾经生活居住过的老屋前,看到的景象是物去人非。
我记得在新煤球村有三排瓦房每排有六户,一共有18户,我们家住的是9号,现在24号,一间半应该有20多个平方,还有住一间房子的户型。都是1964年从九龙岗舜耕村煤炭塌陷区的铁路小学东边搬过来到,那里现在包括小学的操场都已经泡在水里了。
看到以前的房子质量还是不错的,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很旧,但是依然可以住人,没有坍塌,包括我自己建的小房子。房子不大,有的住了8口人,我家也是三代五口人,父母姐姐我,还有外婆。
现在自己住的是带电梯的商品房,有卫生间,燃气,自来水和电。回忆以前居住的环境,只是可以避风挡雨的屋子,电费平均摊,每家只有几个灯泡,自来水去到一个供水房购买,无烟煤也是三个月一次,到处借架子车,自己去买拉回家,做成煤炭块烧。冬天不住意容易发生煤气中毒,我们一家三口就中招过,好在有惊无险。
在那个年代,单位能分到一户不大面积,甚至是一户分给成两户就已经很幸运了,我就是其中之一,在九龙岗老光荣村分了一套房子有太阳的南面一间38号,在外边自己利用围墙盖了一间小厨房,家家门口都有水井很方便。住在北面的是见不到太阳的。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工资不高,每个月从工资里只扣1.5元的房租,没有压力。今天站在老屋前,数了一下曾经有说有笑住的八户在一个大院的老邻居(东边数第一户姓夏师傅工作单位车辆段,王师傅也是车辆段,王师傅电务段,丁师傅学校,崔师傅机务段,付师傅列车段,朱师傅车辆段40年后大部分(男户主)都不在了)和他们比我年轻今年也快70了。
淮南九龙岗大市场,给我的记忆中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忆。
这个大市场之前是淮南九龙岗最繁华的中心,这里有公园,有电影院,大家统称他为南门口,而且一条东西大道有商场,有银行,有新华书店,有疗养院,有废品收购站,有国营饭店,有钟表店,有药店,有卤菜店,还有幼儿园,有中小学校,有邮电局,有供销社,有五金店。
七八十年代的南门口,是唯一的二路公交车(九龙岗到田家庵)始发站,也是终点站。原来的公路两边都是梧桐树,后来由于塌陷区塌陷,水已经漫过了公路,因此就改到了北边,现在的公交站。
现在南门口这个大市场外专门建了一个雕塑,上边盘了九条龙。街上有在店内卖吃的牛肉汤,也有在店外卖烧饼的。
我看到大市场旁边国营饭店就想起来,我上个世纪80年代结婚的时候就是在这家饭店请的客,每桌菜45元(不包括烟酒饮料)也算是最高标准了,那是我的工资每月只有39元。
今天中午就在大市场边小王牛肉汤店吃了一碗牛肉汤和一个烧饼,这里的价格比较实惠,牛肉汤8元一碗,烧饼一元一个,吃的饱饱的。
我说民国小镇九龙岗慢慢老去,并非危言耸听。这座小镇是1930年以后的民国建筑,现在倒的倒,塌的塌,烂的烂,已经岌岌可危。
这里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因为淮南这座城市就是从九龙岗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的。
我们的父辈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从山东来到了淮南九龙岗。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年,都曾在九龙岗留下酸甜苦辣的记忆。
每当我来到自己曾经住过的老屋时,脑海里总会回忆起那时候的快乐时光。
那是我们的童年时代,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经常是吃不饱穿不暖,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父母才能买卡机布,给我们做一身新衣服。就这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的。那时经济条件差,买布需要布票,买粮需要粮票,家里孩子多的只能是弟弟穿哥哥的,妹妹穿姐姐的旧衣服。
我们那时候上学只是背着书包就走了,也可能是饿着肚子,从来没有让父母亲送我们去上学。那时候的公路上基本上很少能见到机动车辆。而且我们上学都是走小路,所以说安全性比较高。
我记得有一天我去找我的同学一起上学,来到他家以后我发现他从锅里拿了一个馒头,然后到咸菜缸里把盖子打开,拽了两根咸辣菜,就这样背上书包吃着咸菜啃着馒头就上学去了。就是这位同学,退休以后天天晚上去喝牛肉汤,有一天突发疾病心肌梗塞,还是早早的离世了。
说起过年的时候,我们拿着父母亲给的几角钱的压岁钱,约起一个村的小伙伴,推着铁环,一直从九龙岗走到田家庵。饿了就吃自己装在兜里的花生瓜子和小糖,这就是最快乐的大年初一。
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里冬天是有炉子的,而且我们值日的时候要负责把炉子引燃,让学们取暖,不至于冻伤。
下课以后的自由活动,女同学踢毽子,男同学单腿独立,另一只腿弯到膝盖以上互相斗鸡。最有意思的是,那时候体育老师拿着气枪装上子弹让我们打靶。那时一个小小的九龙岗有铁路小学和一小、二小、三小,现在的淮南十四中学那时也是很红火的。
上学时候的寒暑假,我们都是自己安排活动。当时我们家住的旁边有一个煤干石堆,每年到冬天的时候坡上下满了雪,我们自己就用毛竹坐滑雪车,从高处滑雪下来很有意思。夏天三五成群,来到周边的农村池塘里去游泳,或者是到稻田里抓黄鳝,逮小鱼小虾。赶到麦收和秋收的时候,和大人一块儿到田里去拾麦穗和黄豆,以及挖地里农民没有挖干净的的红薯回来填补口粮。
我是1973年在九龙岗铁中高中毕业,然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在农村度过6年的时光,招工回城后,又在九龙岗火车站工作了几年时间。
每当我经过阜淮线上为数不多的九龙岗火车站东边的铁路平交道口时,总是会回忆起曾经在九龙岗火车站工作过的经历。铁路上的工种特别多,火车站的工种就是客运、货运、行车。我那时干的是行车,调车工种里的制动员、连接员,调车员,有时也去替班,板道和看道口。
那时候九龙岗的住房特别特别的紧张,我一个年轻的新职工怎么可能能分到住房呢?因此在我结婚时,和父母外婆挤在一起。全家6口人一间半房子,也就20多平方吧,半间给了我做婚房。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我自己在垃圾堆的空地上,盖起了两间平房住在里边。后来随着孩子的出生,我又向单位申请要了一间十几平方的房子,而且这套房子是分给了两个职工,南面的一间给了我,北边的一间半分给了别人。而且分给我这间房子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把我自己盖的平房让出来给另外一个职工住,不过后来那位职工看我那个平房特别简陋,也就没有去住。
那时候我们的吃水要到一个卖自来水集中的地方去买水,那时候基本上每家都会打一口井来取水用。上厕所是到一个村子的一个公共厕所去,晚上每家都有一个搪瓷的便桶,到第二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把便桶倒掉。
80年代我就离开了九龙岗,到外地去工作了,后来在洞山中路铁路小区分到了新的楼房。那时候的住房也只有不到60平方,唯一的好处是有卫生间有自来水。
今天来到了铁路工人俱乐部,当时被我们是称为大礼堂。因为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里是最热闹的地方,看电影,文艺演出都集中在那里,那时候的学校停课以后,成立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他们排练了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那时候的演出都是发票的。我们没有票,经常就翻墙头进去看,偶尔也会被派出所抓去,训斥一通,然后就给放了。
铁路地区还有一个热闹的地方,就是水泥地的灯光篮球场,星期天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有篮球比赛。
那时除了铁路俱乐部以外,在九龙岗的南门口,有一个电影院和小公园,在西矿,还有一个夏天带空调的电影院,它的冷风是靠从矿井下抽出来的冷风吹到电影院里进行降温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民国小镇多么的繁华和热闹。
今天走在民国小镇的路上,感觉很窄。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只要有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发表,同学们就会排成队,在大街小巷上游行,高呼口号。我记得有一次晚上游行时候,年轻人都很活跃,经常搞恶作剧。由于晚上没有灯光,大家在排队走在黑灯瞎火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前方有一个同学跳了起来,后面的人也都跟着跳了起来,防止脚下有水沟或者石头什么的。可是真正走到了水沟的地方时候,前面的同学却不跳了,而是轻轻的迈过去,这样就苦了后边的同学了,恶作剧由此出现了,许多同学就掉到了水沟里。
那是九龙岗最繁华的就是东边的老街,全是石板路,现在的石板已经一块都见不到了,而是变成了水泥路。当我走在水泥路上,看着路边的岌岌可危的老房子,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那就是回忆和酸楚。
九龙岗虽然不大,那时有两个疗养院,一个是矿工疗养院,一个是干部疗养院,有煤矿技校,矿工医院,九龙岗煤矿,淮南文工团等等。那时候人们进市里出行,都是在南门口乘坐2路公交车,是通往田家庵的,由于车少人多,每当公交车停下以后,人总是挤得满满的。如果去往合肥,蚌埠以远就要到火车站坐铁路客车了。
铁路机构有:淮南铁路地区办事处、机务段、车务段、车辆段,电务段,工务段、水电段、建筑段、列车段、铁路医院、生活管理段、铁路公寓、铁路招待所、俱乐部、铁路派出所、火车站、铁路林场、武装部、铁路中学、铁路小学、铁路幼儿园、铁路食堂、铁路理发店,铁路商店,五七工厂、电池厂、加气块厂、铁路配件厂、铁路预制件厂、铁路轮窑厂、铁路浴池等等单位,可以说就是一个小社会。
我已经60多岁了,民国小镇也慢慢老去,留给我们后代的只能是照片和支离破碎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