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吴航帆 : 又闻麻城肉糕香

作者:蔡泗明   发表于:
浏览:271次    字数:282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小孩盼过年,大人望插田。意思是说,小孩子对过年充满期待,希望春节快点到来,这样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很多好吃的食物,好玩的东西。而大人们则希望早点种田插秧,有个好收成,过上好日子。如今,随着时光飞逝,一转眼,我们也成了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了。作为在外打拼多年的游子,说心里话,每年进入腊月,我们都盼望着早点过年,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和家人团聚,一起吃肉糕,饮美酒,过新年,望未来。

  一段古老的传说,为老区人民留下美味佳肴

  肉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年糕,在湖北东部,特别是革命老区、麻城老家,那可以是一道美食,也是家家户户过春节、办酒席必不可缺的招牌菜。在麻城当地,“无糕不成席”的酒席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吃肉糕席”也是我们这些从小到大、土生土长的麻城人一直盼望的事情。其实,作为一种“吉祥菜”“正经货”,麻城肉糕的来历,还有着一段古老的传说呢。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王特别喜欢吃鱼,宫廷厨师经常烹制各种美味可口的鱼供国君享用。但是,楚王吃鱼的水平很一般,经常被鱼刺卡着喉咙很难受。君王发怒,杀人见血。为此,许多厨师枉死于屠刀之下。

  在楚王的喜好和无情的杀戮面前,厨师们为保全性命,不得不绞尽脑汁找到解救之法。有一次,一位厨师在解剖鱼体时意外发现,从鱼的背部下刀,很容易就能把鱼肉和鱼刺分割开来。然后把分离出来的鱼肉和事先准备好的猪肉进行混合,再加上佐料并剁碎,最后用大火蒸烤成块状,鲜美可口。果然,楚王享用后大喜,重赏了这名厨师。从此,肉糕问世,扬名天下。

  后来,该厨师告老还乡,又将肉糕的制作工艺传给后人及家乡百姓,民间就开始流行做肉糕过新年,办酒席时用肉糕来招待宾客。而且,这种做法一直流传到现在,肉糕作为“天子宴席”的头等大菜,备受宠爱。

  一膛炙热的灶火,助家乡父老喜迎新春佳节

  无肉糕,不年味。在麻城老家,特别是我们农村地区,进入腊月后,整个村庄就逐渐被浓浓的年味儿所笼罩。如果说打糍粑、做豆丝、磨豆腐等是准备年货的“规定动作”,那么剁肉糕(家乡话,意即做肉糕)则是打年货中首屈一指的“重头戏”,也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大事”。因为有了上文所述关于肉糕的“历史传统”,所以,剁肉糕不仅是过年的象征,也是年味的体现。

  特别是随着年关将近,亲戚朋友见面或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快过年了,肉糕剁了没?年办得怎么样了?”由此可见,肉糕作为当地的一种年货,是相当有分量的。

  肉糕虽然好吃,但是,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做肉糕需要鱼、肉、苕粉(红薯粉)、食盐、水、米饭等多种原料,工序也十分讲究,不能有丝毫马虎。因为,这是乡亲们在过年的时候慰劳自己、招待客人的一道“大菜”,必须把它做的真实,做的可口。

  做肉糕第一步是做肉糕芡粉,俗称“打芡”。鱼、肉买回来后,有经验、手艺好的长辈就开始操刀干活了。他们从房间取下一扇活动的门板搁在两条长板凳上做成大案板,把鱼、肉等原料摆在上面,去鱼皮,砍鱼尾,剁瘦肉,留肥肉。然后把处理好的鱼肉分别放在两个水桶里,拿到专门加工鱼肉的村民家中进行搅拌,完毕后给点加工费。在我们父辈那一代,农村没有搅拌机,村民们就用传统的石磨进行碾压。自从有了搅拌机等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做肉糕的工作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

  鱼、肉磨好后,长辈们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苕粉倒进一个大木盆里,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再同磨好的鱼肉进行混合,并加入适量的盐、作料、生姜等配料。由于爷爷上了年纪,干不了力气活,只能在旁边指导。父亲则卷起长袖,双手并用,用力搅拌肉糕芡,直到它均匀为止。

  “打芡”完成后,就要蒸肉糕芡了。大人把做好的肉糕芡倒进专门蒸肉糕的竹制蒸笼里,盖上蒸笼盖子,放在锅上蒸煮。蒸笼竖着叠放在一起,一次性可以蒸五笼屉肉糕。

  蒸笼在熊熊的大火上蒸烤,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整个屋子,香味也飞出了厨房,飘向了全村。听大人讲,灶火烧的越旺,做出的肉糕越饱满、越白嫩、越好吃。蒸肉糕的时候,大人们在旁边聊家常,谈农事,我们小孩子则在堂屋、院子、村口等地玩耍,串门,做游戏,好不热闹。

  约摸一小时左右,肉糕就蒸熟了。刚出笼的“热肉糕”(当地叫法)被放进提前洗干净的竹制大晒箕上,热气腾腾,白白嫩嫩,新鲜可口,香气扑鼻,让我们这些小馋猫看得口水直流。但是,大人严令我们不能先动筷子,必须得让祖先们先尝一口家里这一年中最好吃的东西。于是,他们先切几块肉糕供奉祖宗、菩萨,让他们尝鲜。期间,他们口中还轻声地念念有词,祈求先人、神灵保佑全家平安,五谷丰登。

  好不容易供奉完毕,我们这些熊孩子就迫不及待地在大人的允许下,一人一只筷子,戳上一块早已切好的热肉糕,边走边吃,互相嬉戏。父母在吃热肉糕之前,不仅会主动送给爷爷奶奶几块热肉糕以尽孝心,而且还会友好地给让没有“动工”(还未做肉糕)的邻居们尝鲜,体现了老区麻城淳朴的民风。照顾到各方面后,大人们才围坐在灶台边,一边品尝热肉糕、取暖烤火,一边畅聊国家大事、农业生产、家长里短。

  一块可口的肉糕,让在外游子慰藉思乡之情

  作家许忆曾写道:“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小时候家里穷,条件差,人口多,负担重,过年穿新衣、吃肉糕,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穷人孩子早当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不得不外出求学、工作。特别是在外地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后,为了家庭和事业,一年到头在外打拼,回麻城很少。尤其是随着父母的离去,老家的破败,自2010年初开始,我已经有14个年头没在老家过年了,当然也没有机会吃到打年货时刚出笼的热肉糕了。尽管如此,我经常通过正月里回老家看望亲戚、网上购买、托人邮寄等途径,和妻子、孩子一起品尝来自家乡的肉糕,以慰藉思乡之情,砥砺奋斗之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2006年9月进大学那年开始,每到春节前后,我都会想起小时候家里做肉糕、过大年、走亲戚等一系列温暖而又熟悉的场景。梦里思乡情更切,十几年来,我也多次在梦中看见麻城的乡亲、老家的宅院……虽然常年打拼在外,能吃到家乡正宗肉糕的机会很少。但是,我知道,总有一种味道,不管我们走多远,在外地待多久,它都会萦绕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如影随形,挥之不去。这种味道,不仅是我们这些常年在异乡打拼的游子对过年的期待,也是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更是对艰苦奋斗的执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通过长期努力奋斗,我们早已摆脱了少年时代贫困的生活。但是,无论身在何方、能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不会放弃拼搏奋斗的梦想、初心和行动。我也要求自己,必须永远保持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什么”“我该怎么做”等人生命题的清醒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读书学习、文章写作、身体锻炼、公益活动等“有意义的事情”,牢记于心,实践于行,坚持到底!

  ——2024年1月20日(腊月初十,大寒)周六深夜于办公室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