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散文||我的太公肖辉先生

作者:欧阳烈明   发表于:
浏览:54次    字数:2183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我的太公肖辉先生,生于光绪已亥年(1892年),殁于1979年,享年87岁,这老头在当年算长寿之人,祖谱上的辈号名叫蕭锡雄,字蕭辉、超群、号镜。学历:邑公立单级师范毕业嗣高等小学毕业,后中学肆业。在那个年代应该妥妥的算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比伟人毛主席年长一岁,也是个教书匠,乡亲们都尊称喊其:肖(简化)辉先生。

  肖辉先生是我太公(曾祖父),九兄妹排行老二(六男三女),天资聪颖,是几个兄妹之间唯一有学历之人。性质温厚,品行端正,年轻时曾拜师学医习武,听老辈讲太公武功了得,凭一己之力可敌十几个人而近不了身。太公一辈子都着青衣长袍马褂,没有跟着时代着装而改变。

  从小到今,在乡里常有父辈爷辈级的人问我奈只(哪个)屋场人,我说:“肖屋坪”,会问肖屋坪谁家孩子?报我父亲名号不认识,报我爷爷名号也摇头,报我太公肖辉名号个个都:“噢噢,肖辉先生认识,认识。”便给我了讲起了他们知道的、有关太公生前一些零零碎碎的往事。

  百年前太公所处的时代,晚清摇摇欲坠,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朝。民国初建,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国土难安,地主劣绅当道,土匪横行欺市。老百姓仍旧看不到生的希望,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太公因懂医技身怀武艺,又有文化,迫于生计入门罗家渡大地主陈耀堂手下当差。为人处事了得,方方面面打理有条不紊,深受陈财主赏识而升至大总管,掌管他庞大的生意往来帐务,管理其私人武装靖卫团之事。

  1929年36岁的毛委员正领导着红军在井冈山突围,因井冈山地域范围小,战略回旋余地小,必须扩大根据地,寻找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加上井冈山地区人烟稀少,红军存在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又多次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以突击赣南,打破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文明之师红军进驻了瑞金,也来到了于都。

  身为罗家渡乡绅陈大财主总管的太公,亲身见识了红军纪律严明,不抢不拿不欺穷苦百姓,是为解救劳苦人民翻身、让农奴把歌唱的一支革命队伍。我太公也是最早被党的宣传政策赤化的一批人,曾受于都赤卫师师长陈洪辉、县苏维埃主席赖森和委托,争取陈耀堂的支持,劝其和平解散靖卫团,有志者归顺红军壮大革命队伍。

  怎奈陈财主油盐不进,舍弃不下乡绅土豪的富足生活、万贯家业与良田千亩,负隅顽抗最终被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给灭掉了。其靖卫团成员也在赤化后加入了红三十五军团,大多数加入红军的先辈在北上长征中壮烈牺牲。但也走出了1930年加入红军的开国少将、给财主放牛出身号称丁大胆的丁盛将军。

  太公文化高,见多识广,爱国爱乡,品行端正,广交善友,在罗家渡富有名气。见证了红军不同于以往的旧军阀,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有了新生的盼头。太公一直在后方从事着拥军支前的工作,鼓励乡有志青年踊跃参加红军革命队伍,翻开族谱就能看到好多本族先辈加入了红军,也可看到北上牺牲的记录。

  1934年10月,因"三人团”(王明、博古,李德)决策错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了中央根据地,开始了后来震惊世界的长征。太公奉命秘密组织人力、财物,助力红军顺利北上渡过于都河。得民心者得天下,太公坚定相信这股革命火钟如同星星之火,会燎燃华夏大地。

  长征前夕,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的毛委员,转到地方工作,任苏维埃主席组织查田土改革和发展经济,曾来罗家渡调研。我太公荣幸与后来成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主席有一面之谈,向他汇报了当地概况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现状。

  红色政权后的罗家渡,解放后更名为罗江,我太公弃医执起教鞭开办村学堂,教书育人扫除文盲,写标语出墙报,宣传党的政策。

  邻里之间,屋场与屋场之间、村与村之间有纠纷,有矛盾,都会请我太公主持公道,做调解人。他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公道让人信服,遇上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慷慨解囊助其度过难关。有一族人因孩子6个,实在养不起想送养一个小的,我太公知晓劝其别送,叫小的吃饭来他家吃,听上了年纪的堂叔们讲,那小孩在我太公餐桌上吃了好几年饭。

  对不务正业、吊儿郎当、惹事生非的本族后生仔,我太公会在萧氏宗祠祠堂里开堂,族规侍候吊起来鞭仗。有几个我爷辈级的曾领教过,他们也多次放言:“在罗江,我只服肖辉先生!也只怕他!”因为太公目的是治“病”救人,促其上道。

  建国后,五十多岁的太公安分教书,没再参与政事,成分是中农。在五六十年代历次运动中,太公没有因早年在地主家当过差而受牵连或批斗。

  太婆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姓华,是个裹三寸金莲脚的妇人家,小太公七岁,夫妻恩爱共育六子五女,夫妻俩持家有道,家境也宽裕。太婆六九年病逝享年70岁,十年后我们家族的偶像、我的太公也溘然而逝。

  太公的墓地是自己生前选址的,坐东朝西也是自己定的,在一片大树林立的小坡上,葱郁的枝叶为其一年四季遮阳避雨,是块风水宝地。

  我父母本给我起的名叫肖荣辉,太公说跟他同了字,便给我改辉成和。两三岁的我常围着太公一起晒太阳,老人享受着含饴弄孙的安逸。他拐杖忘了放哪了,每次都是我给找出来递给他,他经常很慈爱地夸我:“蛮外里哦(蛮有用)。”十几岁时,奶奶跟我讲的,但太公已离开很多年了。

  他的葬礼上,有县乡政府送的花圈,他教过的学生、点拨过的回头浪子、曾被资助过的人都有来为老人送殡的,队伍超长,我是最小的那个穿麻戴孝的三岁男孩。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