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朝末期的二郎河之战

作者:吴云涛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4848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01

  1856年秋,太平天国,南京城。“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其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入京,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在这场“内讧”后,元气大伤。武汉、九江相继失守,丢失了鄂、赣大部分的根据地,只有安徽战场还控制在手中。

  此时,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优秀的年轻将领,太平天国在衰败中重现生机。

  1858年初,清军围攻天京。为解天京之围,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进行会商,确定了打开外围、救援天京的方略。

  此时,清军兵分两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英王陈玉成率部攻占庐州后,立马南下于李秀成部队会合,攻破清军浦口江北大营。11月初,清军将领李续宾带兵进抵庐州三河镇,陈玉成、李秀成联手展开剿杀,李续宾及其5000余官兵遭全歼。“三河大捷”之后,太平军乘势收复舒城、桐城等地,迫使围攻安庆的清军将领都兴阿领兵仓惶回撤。

  荆州将军都兴阿退至鄂皖边境的宿松县城,其部属鲍超率3000余兵勇退至宿松城北三十余里的二郎河驻营扎寨。

  鲍超扎营于二郎河,都兴阿另一部属多隆阿营扎宿松县城,相隔三十余里,中间以马队往来梭巡联络。清军以此转入防御。

  太平军已成破竹之势,锐不可挡,向鄂皖边际挺进。太平军的目标是歼灭都兴阿全军,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由于二郎河属鄂皖边际的咽喉要道,具有特殊的战略位置,同时清军进可攻,退可守,这里已经成为双方必争之地。

  二郎河古镇的上空,战云密布。一场大战,在此一触即发。

  02

  二郎河是宿松县自北向南最大的河流,为古雷水之源。往西,以大别山余脉为屏障,界岭为通往湖北的咽喉通道。界岭,就是有名的黄梅小戏《过界岭》所演唱的界岭。河东,是千年古镇二郎河集镇,皖鄂赣三省商货集散地。古驿道自宿松枫香驿、凉亭、花凉亭,穿过二郎河集镇,过界岭,通达湖北黄梅县的亭前驿。

  冬天的二郎河,草木凋零,河床裸露,寒风萧飒。

  古镇不见昔日的繁华。杀气弥漫街巷。街的东南有一宅院,李家花园,此时鲍超正在同一众头领分析战情,并把排兵布阵的情况上报驻县城的都兴阿。

  宿松县城也是防御重镇,由都兴阿、多隆阿把守。两地兵马穿梭,互为照应,形成犄角之势。二郎河的防御,如千钧重担,压在清军悍将鲍超的肩上。

  鲍超性格彪悍,作战勇猛,足智多谋。。他中等身材,粗壮敦实,面目黝黑,虽然不显威猛高大,但足见精干强悍。此刻,他却是一名背水一战、“孤独求败”的战将鲍超与陈玉成一年前已经有过交锋。1857年,陈玉成横扫驻守在湖北黄梅县的清军,胡林翼急调兵增援。鲍超率“霆军”与陈玉成激战,成功守住营垒,然后伺机反攻,连破太平军四十八座营垒,陈玉成败退。

  然而今非昔比,鲍超十分清楚,此时战场的天平完全倒向了太平天国。湘军统帅曾国藩正在福建同石达开交战,无暇他顾。江南大营钦差和春也在同太平军左军主將李世贤交战,以解浙江之围。湖广总督官文怠兵懒战,兵马不动,不肯驰援。目前清军在宿松县城和二郎河的处境是后援短缺,首尾难顾。

  太平军风卷残云,排山倒海。鲍超安营扎寨之后,抓紧探查敌方情势。他初步掌握的情况是,陈玉成、李秀成调集过来的部队,虽号称有五十万人,但实际没有这么多,估计不足二十万,是由多路捻军和部分太平军主力组成,战力参差不齐。太平军自“三河大捷”之后,一路征战,人疲马乏,已如强弩。他要求队伍头脑清醒,不畏强手,抓紧休整队伍,随时准备迎敌。

  这是一场虎狼之战。陈玉成如猛虎扑来,鲍超这只狼,血性,狡黠,不惧虎。

  03

  英王陈玉成,此时已是急不可耐。挟胜者之威,兵众之势,勇追穷寇,没有丝毫犹疑。特别是对手是鲍超,不报黄梅败退之仇,实不解气。

  陈玉成是太平军中的美男子,长相中透出几多秀气,不显半分杀气。他熟谈兵书,谈吐儒雅。论战功,他领兵驰骋大江南北,攻城掠地,杀敌无数,一往而前。

  少年英雄,渴望与强手一战。

  都兴阿虽然在安庆逃得快,但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曾随僧格林沁击败过太平天国北伐军,功授江宁将军、荆州将军。都兴阿麾下有多隆阿的八旗马队,和鲍超的霆字营湘军。两员统军猛将,多隆阿和鲍超,合称“多龙鲍虎”,威震四方。都兴阿通盘掌控着迎战之局。

  陈玉成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不是二郎河,而是宿松县城。他率主力由怀宁县石牌镇出发,从正面发起了对宿松县城的攻击。这次进攻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特别是接应队伍没有按照计划跟进。而多隆阿掌握情势,早有布局,趁机主动发起了迂回反击。陈玉成变成了仓惶应战,没有抵抗住多隆阿骑兵的强势反击,迅速鸣金收兵。陈玉成初战失利。李秀成的部队在太湖,没有参战。

  04

  初战失利后,陈玉成赶赴太湖县,同李秀成见面,商量战策,寻求联手。

  三河会战,李秀成放弃扬州,关键时候率军驰援,为陈玉成大胜清军助了一臂之力。三河大捷后,陈玉成和李秀成两军继续并肩追击,直逼鲍超和多隆阿。一路追击,基本没遇到什么阻击。此时的陈玉成,挟胜者之威,并没觉得湘军有什么了不起。李续宾的王牌军都能全歼,还有什么对手?他这时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扩大战果。

  李秀成的想法却不一样。他认为太平军已经征战数月,人困马乏,不能急于征战,应该养兵蓄锐。李秀成的主张是,固守营垒,休整布防,稳住皖北局势,再图进取,暂时不要出战。

  陈玉成进攻宿松县城,被多隆阿打退,李秀成已经不满陈玉成骄傲轻敌。特别是三河打胜仗之后,在押解李续宾的残兵降将时,陈玉成将他们整体编入队伍中同行,使得湘军将士乘隙暴动,杀死了不少太平军将士。虽然得以镇压,但也耗费了大量战力。李秀成更是觉得陈玉成飘飘然,担心骄兵会吃败仗。

  然而此时是休兵还是出战,主导权在陈玉成手上。太平天国洪秀全有一个奇葩的分地制,将领各有各的地盘。陈玉成有以安庆、庐州为核心的皖北地盘,人马众多。李秀成出兵攻下的潜山、太湖,地盘也被陈玉成接收。李秀成此时的地盘只有三个县。尤其是兵力上,陈玉成一路收编捻军,彼时孙魁新、张罗刑(张洛行)、龚瞎子(龚得树)、苗沛霖、三老万、二老万、黄麾、黑麾、牛老洪等一批捻军首领,都投靠了陈玉成。陈玉成奏明天王洪秀全为捻军首领刻印封王,这样兵力上也相差悬殊。这种情势,加上陈玉成的一再要求,李秀成只得勉强同意协同出战。

  05

  战幕已经拉开。敌我双方,两个年轻的战将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扑入战场。

  陈玉成似乎对胜局更有把握。他是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出身贫苦农家,幼时父母双亡,由叔叔陈承熔抚养长大。1851年,陈玉成15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成为童子军的领袖。1853年升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掌管军粮。1854年6月,奇袭武昌时英勇无畏,建立首功,升任殿后三十检点,带领方第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他讲究战法,枪法高超,“三十检点回马枪”的威名远播。西征战场上,所向披靡,很快升任冬宫下丞相。1858年,陈玉成与李世贤、李秀成等人携手,四个月内转战数省,相继击败清军三大主力,取得了歼灭两军、重创一军的战绩。

  陈玉成虽然初战宿松县城失利,但实力上没有多大影响。他筹划第二次进攻,也考虑调整作战计划,主攻二郎河,先歼灭鲍超的队伍,再取宿松城。

  陈玉成、李秀成想法不一样,步调也难一致,相比较,清军守将协同作战的能力占了优势。鲍超率霆字五营屯驻二郎河,多隆阿驻扎在宿松城,都兴阿安排战马不停穿梭,传递信息,保证联络畅通。他们经过侦察,对太平军卷土重来,筑垒会战的意图有着清晰的判断,那就是军马北调,主攻的方向必定是二郎河。都兴阿当机立断,拿出迎战之策:太平军势如破竹,阵势逼人,“不战必致坐困”,要战,以弱对强,唯有乘敌不备,抢先进攻,先发制人。

  德兴阿密集调兵,多隆阿率兵“含枚疾进”增援鲍超,同时调集车谷岭石清吉的飞虎三营也赶赴二郎河。连夜,鲍超率队直击花凉亭,多隆阿马队从北侧包抄接应。都兴阿,亲率骑兵,绕到南侧埋伏下来,随时接应鲍超。

  陈玉成发现清军调兵的动静,立刻部署出击。他有强大的兵马阵,层层分布,同时广扎营垒,绵延达20余里。陈玉成志在必得,将鲍超二郎河的兵营踏平。

  06

  二郎河之战在清咸丰八年十一月初六日夜(1858年12月10曰)打响。陈玉成、李秀成率兵马在花凉亭、二十五里墩、荆桥一线,拥军号称20万。多隆阿统军和飞虎三营赶到二郎河同鲍超会合后,也有数千精锐兵马。清军马不停蹄,出其不意,似尖刀一样出击。

  这一夜,注定将载入史册。

  陈玉成得知清军已从二郎河出发,奔花凉亭而来,立即出令,派捻军首将孙魁新为先锋迎战。两军相遇于梅墩畈、车马河一带。很快传来孙魁新败下阵来的消息。陈玉成重新发令,派捻军张罗刑之侄,有“小阎王”之称的张宗禹出战,但不久也败下阵来。陈玉成怒发冲冠,立刻身披战袍,手握长枪,亲自出阵,带兵马杀入战场。这场大战,因为陈玉成出阵而更加激烈,双方难解难分,血战三个时辰。乱战中,鲍超发现了登高指挥的陈玉成。黄罗伞盖之下,这中军位置太显眼了。他立刻调集200杆火枪对准陈玉成猛打,虽未有打中陈玉成,但周边死伤官兵不少,几辆指挥的战车也都烧起来了。一时太平军的指挥出现混乱,阵容不整,军心涣散。

  战火照亮了夜空。阵地上擂着战鼓,到处是刀枪碰击之声、喊杀之声。

  进入到生死对决的关键时刻,鲍超除了勇猛顽强,更显出睿智狡黠。他和陈玉成都是年轻将领,又诸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四川奉节人,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成人。小时捡煤渣、做挑水夫,年纪稍长就开始学习武艺。先随向荣在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调任湘军水师哨长,1856年(咸丰六年)募湘勇创立霆字五营,改领陆军。他与清军名将多隆阿被并称为“多龙超虎”。鲍超一生参加过500场以上战役,身体受伤多达108处。这一战虽只带数千兵勇,同陈玉成兵力悬殊,但他毫不畏惧,除了斗勇,还在斗智。

  正面战场正在鏖战,太平军经受反复冲击。多隆阿的八旗马队后围南北穿梭,让陈玉成虚实难辨。此时,都兴阿奇兵突出,埋伏的骑兵从右边山道绕行,迂回太平军后方,纵火焚烧数太平军营盘和太平军占据的村庄。这一招,既断后援,又堵退路,着着实实打了陈玉成一个措手不及。

  兵败如山倒。太平军战线太长,首尾难以呼应。陈玉成孤军深入,陷入了清军包围,被鲍超牢牢箝住。他知道不能恋战,只得命令队伍放弃营垒,拼命突围。关键时刻,他手下的捻军将领孙葵心、张宗禹率兵杀入重围,帮助陈玉成杀出血路,趁机后撤。

  这一战,太平军营垒尽毁,伤亡数千,损失惨重。助战的李秀成虽受到了攻击,但6座营垒未破。他无力营救陈玉成,只能趁夜色冲阵而出退回太湖。都兴阿、鲍超乘胜追击30余里地,担心后方失守,没有再追。鲍超回营二郎河,多隆阿回撤县城。陈玉成退回太湖,令队伍就地屯兵扎营,自己返回安庆。李秀成也东返巢县黄山驻屯,休养生息,准备过年。

  二郎河之战,太平天国20万大军对攻数千湘军,却无功而返。

  为什么二郎河之战陈玉成大败?为什么鲍超能克制住陈玉成?有人分析,陈玉成的用兵特点,就是善于挑选精锐之士,作战时摆成前少后多的锥形阵,精锐之士藏于队中,假作败退之状,诱敌迫近,突然返身回杀,十拿九稳,频频得手,人称“三十检点回马枪”。而鲍超应战,不与陈玉成正面交锋,避开中路,两翼包抄,或左右横冲,找寻战机。这样避其锋芒,克敌制胜。

  这当然只是从战术层面进行分析。真正深究起来,可能会复杂很多!

  07

  二郎河之战对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着重大影响。此一战,鲍超、多隆阿成了陈玉成顶头魔咒,太平军将领和士兵的心中也留下了深重的阴影。六年以后,李秀成已在清军的囚笼之中。他对这场战役写下了清晰的文字回忆,也有欲说还休的反思。

  这一战之后,太湖、潜山之战和安庆解围战,以及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陈玉成只要与鲍超对阵,胜少败多。

  这也是一个战略转折点,结束了太平军三河大捷后的西进攻势,湘军败局得到了控制。太平天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相持,接连遭受重挫的湘军有了喘息之机,开始重建。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