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宇宙,人类若尘。芸芸众生,行色匆匆,随风而逝。尽管一些人自己很把自己当回事,但无一不是想多了,来无影,去无踪,什么痕迹也没落下。
但是,一个人离开已经百年、千年,人们还思之、念之、传之,此人注定不是平庸之人,包公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人们说不完,道不尽的开封府,历经沧桑,依然气势恢弘,巍峨壮观,一片正气凛然,人们至此,莫不神情严肃,肃然起敬。因为这里是当年包公打坐主持公道之地,随着惊堂木拍下,决定了多少人的生死去留。大堂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门铡刀寒光未尽,令人生畏,驸马爷陈世美万般不甘的跪像把人们一下子拉回当年的审案现场。
看得出来,人们到这里,不仅是游览,更多的是思考。包公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还活在人们心中?甚至有人遇到不平事到这里来哭诉,想借助他神奇的力量?
人们心系包公,并非无缘无故。
人们怀念包公的正义。《铡美案》是一次天花板极审判,皇亲国戚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这般,天底下还有什么案件不能办?除斩杀陈世美外,包公还七劾王逵,王逵任转运使时盘剥百姓,鱼肉乡民,民怨沸腾,包拯连续七次上奏,最终使其罢官,并直言批评宋仁宗“用酷吏”之过。张贵妃伯父张尧佐因裙带关系,被滥授四职,包公与同僚力谏,迫使其辞去部分职务。
人们敬重包公的智慧。包拯任天长知县时,一农夫告发有人割其耕牛舌头,包拯推断为仇家报复,命农夫杀牛卖肉,诱使罪犯举报农夫私宰耕牛,最终露出狐狸尾巴,自投罗网。
人们信服包公的自律。包公执法,一视同仁,六亲不认,在庐州任上,当众责罚违法的舅父,震慑亲旧。任端州知府时,前任借进贡砚台敛财,而包拯两袖清风,仅按贡额制作,离任时未带一方砚台。
包拯形象在南宋后逐渐扩大,成为清官象征,元杂剧,小说《包公案》均以其为原型,其奏议集《包孝肃宗奏议》留存后世。开封府题名碑上其名因百姓抚摸而磨灭,足见其深受百姓爱戴。
包公的成就主要是个人人格和魅力的作用,但从历史上考证,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可忽视。试想,在那个皇权至上年代,如果重大案件一旦涉及皇亲国戚,朝廷便宣诏加以干预,大抵会十事九不成,成为“悬案”,那么包公也就无法执法如山了。应该说,当时的宋仁宗是个“异数”,有他开明的一面,他能意识到“法败则国乱”,天下需要有人以法律之名为大宋江山保驾护航,而才能卓越的包公是不二人选。从某种意义上说,包公是幸运的,当时的上上下下都给包公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执法环境,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包公能享有“司法独立”,确是千载难逢。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考方式更加趋向成熟与深沉,人们期望出现包公这样的匡扶正义的传奇英雄问世,但更渴望有一种健全的法治制度推进人类社会前进。因为包公的执法毕竟具有“人治”色彩。
尽管如此,包公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是高大丰满的,因为人们懂得,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
我深信,一代包公,万世景仰,他永远在书上,在戏里,在画面,在动漫,在AI,在中华大地的风风雨雨中,在夜深人静时的人们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