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从脚说起

作者:刘建军   发表于:
浏览:46次    字数:2384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9篇, 月稿:29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过一段奇葩的历史记录,即“女人缠足”。

  追溯女人缠足的历史源头,应该是始于“毫无政绩,仅仅会作词而已的南唐后主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在位期间(960 - 975),不谋国政,沉湎酒色。有一妃名窈娘,善歌舞,李煜诏令筑金莲台,令窈娘以帛缠足作新月状,舞于莲台。李煜看后甚喜,称有“凌云之态”。此后窈娘甚得李煜宠爱。时人纷纷效仿之,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小脚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从一个女人脚的大小可以区分其出身门第之高低。士绅富裕之家的女性有条件讲究仪态,以使之符合男权社会的审美习惯。普通百姓也顺应历史潮流跟着照猫画虎。

  也有人说,妲己本来就是狐狸精所变,足小,商纣王认为甚美,命女人缠足。当然啦,这属于神话传说,不可考证。

  据史料载,因“缠足”而身心遭受严重损害者,当数汉族妇女居多。满族妇女就没有缠足之患。在地上,年轻的满族女子十指抓地,站的稳,走得快,扒坡上岭如山林猛虎;在马上,女人们如飞燕穿云,和男人们一样拉弓射箭捕获猎物。她们对汉族人将亲生幼女的小脚板儿“折其骨,断其筋”的残忍行为不理解。所以,满清入主中原以后,顺治二年就颁旨:“剃发、易服、禁缠足。”后来,康熙皇帝又颁旨: “禁缠足,违者罪其父母。” 曾经还有“禁止小脚女人入宫,违者斩其足”的禁令。

  晚清时期,太平天国在广西发起“天足运动”,提倡恢复自然生长发育,禁止缠足。这一倡议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一度波及到两广江浙一带。但是,没有多长时间,太平天国被平定灭亡,“天足运动”也就随之偃旗息鼓了。

  尽管朝廷屡颁旨意禁止缠足,但是,到下面即受到陈腐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的抵制,所以收效甚微。

  真正实现“禁止缠足”,妇女们得到彻底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政府派出大批妇女干部,挨门逐户一家不漏地进行解放妇女禁止缠足(俗称放脚)的宣传教育。发现正在被缠着脚板儿的女孩子,妇女干部立即把裹脚布剪开扔掉!并且严肃地警告孩子的父母: “你们如果再敢悄悄地把孩子的脚缠上,就送你去坐班房(拘留)!”

  在这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主动剪断裹脚布。由于孩子们正值发育阶段,脚不再受束缚啦,裹的时间短的人恢复的不错,裹的时间较长的,虽然已经不能恢复如初了,但是比所谓的三寸金莲还是大了许多,无论走路干活都比小脚儿妇女稳当有力,人们俗称这种脚叫“萝卜脚”。

  至此,这一惨无人道的缠足悲剧彻底结束了!

  那么,历史上汉族有没有不缠足的妇女呢?有!并且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大脚女人。

  据史料载,元末,郭子兴起事,朱元璋前来投奔,并且在军中表现不俗。其夫人张氏见这个年轻人身强力壮并且谈吐不凡,便让郭子兴将从淮西农村收养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因为目前正是用人之际,这样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只是养女小时候没有缠足,不知道朱元璋同意不同意。朱元璋当时穷困潦倒、孤立无依,时年二十四岁仍无妻室,能和芳龄二十的姑娘结为连理,可谓喜从天降,哪里还会嫌弃一双大脚呢,欣然同意。

  正是这位大脚马氏,在朱元璋日后的群雄角逐、推翻元朝成就大明二百七十余年帝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她的历史功绩和贤德品质被后人世代称颂。

  有一天,朱元璋“被困,无食”。马氏得知消息后,赶紧烙了几张煎饼给丈夫送去,由于怕被发现,将煎饼揣在胸前,没想到煎饼太烫,将胸脯烫伤,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疤痕。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朱元璋遭遇不利,被敌军追赶,和他并肩作战的马氏见他精疲力尽危在旦夕,便“负之而逃”,就是背着朱元璋逃跑了。后来,太子朱标把这段故事绘成图画收藏起来,作为她们同生死共患难的见证。

  在征服群雄的战斗中,马氏建议丈夫“及城下之日,勿枉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朱元璋言听计从。由于这一军令赢得了民心,守城军士纷纷倒戈,城内百姓蜂拥而出迎接。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身经百战的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马氏理所当然的被册立为皇后。

  从平民百姓到一国之君,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可能与当初艰苦奋斗的时候相比了,但是,她们并没有就此沉浸在荒淫骄奢之中,而是共同约定“不忘本、不骄奢”!马后还把艰难困苦时期所吃的粗糙饭食赋予美称:“芜萎豆粥、滹沱麦饭”。

  马氏做了皇后以后,“端肃六宫,母仪天下”。就像朱元璋没有做皇帝时一样,保持“勤谨”的优良传统不变。凡朱元璋的膳食,马后仍然要亲自动手。她穿的粗布衣裳洗了又洗,虽很破旧,仍然舍不得扔掉。遇到天旱,就带领宫人吃素。遇到灾年,就带领宫人吃麦饭,喝野菜汤。以此祈祷天降甘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朱元璋回宫看到这些情景痛心不已,告诉马后:“朕已赈恤灾民了”。马后说:“赈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马后一再提醒夫君“农夫寒耕暑耘,早做夜息,农妇縲丝绩麻、缕积寸成。食惟粗砺,衣惟垢弊。及登场下机,公赋私债索取交至,竟不能为己有。妾闻古人云,一民饥,日我饥之,一民寒,日我寒之。加惠于穷民,天下受其福,妾亦与有荣焉。”

  马后作为朱元璋的贤内助,经过长期的磨炼,也参悟到一些治国要义,她对夫君说:“法屡更必弊,法弊则奸生。民数扰必困,民困则乱生。”听了这些话,朱元璋不得不叹服,称赞为“至言”!并命女史官将其记录在册。

  由于马皇后在朱元璋艰苦创业和治国理政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想寻找马后的家人授予官爵以为回报,不料马后却说:“爵禄属于天下之公器,岂能私自给予外戚?”这一质问,让朱元璋深受感动,之后他经常在满朝文武大臣面前称颂马皇后为:“家之良母!国之良相!”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愚以为,就咱们庶民百姓而言,家里如果有一位温柔、贤淑、善良、宽厚的大脚女人相夫教子,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呢。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