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而我认为:子不教,母之责也。所以,是为人母者,都有自己的“教子经”。而我的“教子经”,实质就是祖传“家风”的传承与衍生。虽十六字却涵盖八大方面:立德、感恩、学习、养心、为人、处世、品味、快乐。而这八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赘述。
一、 “三岁看老”,成才必先成人
常言道:“从小看大,三岁知老”。此话一点不假。一个人的一生,在他小时候就能大致看出来,因从生理角度来看,6个月婴儿的视觉灵敏度就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一岁幼儿80%的脑部细胞已发育完成,到3岁时孩子的视觉灵敏度会达到成人标准,而大脑容量能达到成人重量的90%!可见,0-3岁这一阶段婴幼儿的智力、视力发展已几乎接近成年人,这些生理状况的发育情况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这就是人们常说“三岁看老”的根本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多人(特别是老人)常犯的教育错误就是,在孩子幼时,一味地娇惯,甚至包庇纵容其犯错,认为孩子还小,犯点错误没事。可到了孩子十多岁时毛病多了,想改难度大了,只得把“罪过”推给学校教育,其实,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一位教育家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我认为:母亲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学龄前的教育是母亲的天责!我的孩子出生于90年代初,那时我们的经济条件很差,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含糊。在他蹒跚走路时,就开始启蒙教育。让他逐步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判别是非。记得儿子虚3岁那年,小摊徐奶奶常给他糖吃。一次,他与几个小孩直接偷吃了徐奶奶的带柄圆糖。气急之下,我一巴掌把他打倒在地,糖柄划破了嘴……让他拿着钱去向摊主道歉、还钱。后来,我在盐城晚报发表一文《打孩子后,我暗自流泪》。儿子说,自那起,他就深深懂得:东西一定要用钱买!说那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他的人生。那时,邻居小孩常欺负人,每次都是我家让步。回家后,我就用祖传家训:吃亏是福,忍让为贵!
《礼记·大学》中有这样的名言:“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想在天下弘扬美好品德的人,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和行为。”可见,一个人的修养是关系到家庭兴衰、国家兴亡的大事。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树立这样的信念:成才必先成人,爱国必先修身。做人要做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之人。
二、注重沟通,培养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爱,孩子更不例外。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可在几千年文化的教育传统中“我们说,孩子听”,似乎成了特定模式。我的先生就是这个“模式”,平时生活中,碰到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常常是“武断+暴力”,从不听取孩子的委屈与事情的真相。我采取的方法是“孩子说,我要听”,实事求是。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诉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每天利用上学,放学路上,儿子都与我分享许多他在学校的乐趣或不悦,我都要认真细致地听,必要时做简单准确的语言应答。每天无论多忙,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足够的精神关怀。比如问问他在学校的情况,亲昵地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关爱,有时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产生共鸣,才能真实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才能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效果,并且能快速地接近我们与孩子的心灵距离。
正因悉心与孩子沟通,儿子有啥事都肯告诉我。在初一时,与我们同小区与我儿子同学的一家夫妻成天打麻将,后来他们的儿子“失踪”了,来问我儿子。儿子悄悄告诉我:他同学在一家网吧呢。可后来,他们家儿子变本加厉,“控制”我儿子,每天放学后强行我儿子在网吧门口等他上完网,然后一起“放学”回来,一同慌说学校留校补课什么的。再后来,我就直接将我儿子转到了市二中。在那个“网吧”风靡的年代,我儿子硬是没进过一次“网吧”。因平时对这方面管教很严,并利用暑假期间,带他到句容少教所看望我朋友的一个孩子,而这孩子就是因上“网吧”而走上不归之路的。记得那次我儿子还给这位“光头小哥”送了一本书,书中夹着一把梳子与一张字条……后来,“光头小哥”果然提前一年释放了。
孩子是船,家教是帆,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港湾,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我认为:学无定法,教无定式。一百个家庭会有一百种教育方式与方法。我儿自小活泼、好动、顽皮,一副不爱学习的样子,但我还是不厌其烦向他灌输读书的重要性,培养他学习的兴趣。4岁时他能背诵20首唐诗,一百之内的加减法运算。其实,学习没有最科学、最完美的方案,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就是最好的。现在知识更新的很快,家长有时被孩子问的束手无策,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也要及时充电,与孩子一起解决学习的难题,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孩子懂得:学习的目的。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说来惭愧,我的汉语拼音就是与儿子一起学成的,我的写作也是在辅导孩子学习之余开始的。那时,儿子刚上一年级,连续三天放学“留校”,只因汉语拼音没过关。后来,我买了录音机与磁带与他一起学。结果,我学会了汉语拼音,他的成绩也一跃而起,期末考试得了一百分,还被评为三好生。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智商与情商同等重要
长久以来,父母一般都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商,但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孩子的情商教育也引起了不少父母的重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个人成功因素中,智商因素占20%,而情商因素却占了80%,可见,情商是一个人成长与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几年社会上发生了一系列有关大学生、研究生的恶性事件:马加爵事件、北大清华学生跳楼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为什么这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研究生会有如此残忍的行为呢?这些事件暴露了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重大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关心孩子智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心他的情商教育,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同情心,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个人体会在当今社会及社会后续发展的模式,情商的培养将得到更多教育者及父母们的重视,我们是普通人,谈不上人生的成功,只能说要做好自己本份的工作,就要会做人。当今,颇流行的一句话语:“做事者先做人。”
我儿子从小学到大专,虽学习成绩平平(偶尔也冒尖),却深得老师、同学喜爱。那时,他很瘦小,却勤快大方,善于吃苦,乐于助人,从不计得失。他常被老师指派做各种工作,如各科课代表、刻蜡纸、擦黑板、改考卷,甚至打扫厕所等。他很自豪,不觉吃亏,曾在我面前自夸:我人缘好呢。在上大专第四年,儿忽言要改走读。原来,与他玩得最好的男同学的女朋友竟然说喜欢我儿子,并经常邀他一起吃饭……班主任老师对我说:“你儿子成绩不是太优秀,但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是最学好的男生,老师与学生都很喜欢他。”她悄悄地告诉我:全班男生中只有我儿子能做到“三不”:不上网吧、不谈恋爱、不抽烟喝酒。她还特地将我儿介绍给她苏州开公司的同学,而我儿婉言谢绝,自己找了份端盘子的工作磨砺自己。结果那时他才发觉:书到用时方恨少。来常州工作的第二年,他立马自学了本科。多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虚心求教,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游刃有余,深得同事好评,还常被评为先进个人。现如今,他仍边工作边学习,坚持不懈地向他自己的“小会金字塔”攀登。
四、做人原则和独立能力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孝心,这是做人的根本;其次,教育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孩明白一切都值得感谢;再次,就是教育孩子懂礼貌、诚实守信、正直等优秀品质。或许,一个人的孝顺也是天生的吧。在我们老家当地人都知,我儿子从小就知道孝敬。当年,婆婆逢人就夸,说她这孙子真“绝”呢,生怕人“毒死”他,每次将冲好的奶粉给他喝,他都将奶瓶递到奶奶嘴边,害得婆婆每次都要“假吃”一下……每次吃饭,小不点的他总站起来先夹菜给奶奶碗里,然后自己才吃……这种孝顺的习惯至今没变。公司领导或同事,从外国带回精品小吃什么的,他无论如何要带回来与我们分享,哪怕就是一点点。当然,家里有啥好吃的,他也不会忘记带到公司。他说,同事亦如家人。或许,我儿子永远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但为娘的也很高兴。只要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开开心心一辈子。
我觉得,一个人的独立能力也是自小培养的。平时要多了解自己孩子的各种能力,只有对他的能力水平与能力范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当他去做任何事情时,我们就能有一个信任的依据。儿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平时工作学习之余的时间,都花在他身上,我们家长期是一家三口的生活模式,相对与长辈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无疑就给孩子创造了更多独立生活的能力,平时大人工作忙时或周六,孩子就自己独自在家,先与孩子沟通好,制定好一个人在家的规则:首先完成作业;看电视前必须告知我一声;可以找小朋友玩,离开家前必须与我们沟通一下。还可以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给孩子打理自己生活的机会。比如打扫房间,整理书柜,书桌等,发现做得好及时表扬,做得不好及时纠正,并在精神上,或小物资上给予鼓励,让他动力十足。
当然,爱孩子决不能让他随心所欲,有时也要硬起心肠。我儿子上小学时,放学回家东西乱丢。要上学了,却找不着这找不到那的,这样的情节频频上演。我常打比方说,如果解放军叔叔遇到敌人后却不知枪放哪儿是极其危险的,极有可能会让敌人抢先一步开枪。他也连连点头说是。可有一天早晨,他要去上学了,可红领巾不见了。少先队员不带红领巾是要被罚站的。我想,这次得让他有个“记性”。我清楚地看到红领巾就在他床头衣服底下,但没告诉他,却严肃地对他说,不许买红领巾!说实话,我也是硬着心肠不告诉他红领巾在哪儿的,尽管我知道他到校后会面临怎样的“厄运”。果然,通过这一次罚站,儿子长记性了。回家后,他把自己的物品放到指定位置。晚上临睡前,把自己第二天要带的东西都准备好,放到特定的位置,第二天早,连想都不用想,拿上就走。自那起,他彻底改掉了过去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并且尽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记得他上中班时,我婆婆病重期间,我们要经常回乡下,把儿子托付他同学的母亲同照看。同学母亲赞不绝口,她说没想到我那小不点儿子穿衣、吃饭都不要她沾手,小大人似的,不像她的儿子(个大),每次穿衣、吃饭,让她伤透脑筋……
古人《三字经》曰:“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黄帝内经》流传几千年,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它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并闻名于全世界。它记录着中华文化渊源根基,是古代养生的精髓,并受益于各国。其中有句“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常言道,病从口入。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培养。现如今,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环境污染、生态恶、信息爆炸,人们的心理焦虑普遍增多,而孩子的焦虑可能比成人严重。前不久,就闻一位父亲盛怒之下,把孩子的手机从楼上扔下,随即孩子也从楼上一跃而下,酿成了人间悲剧,令人唏嘘不已。这位父亲简单粗暴教育孩子的方法,铸成了悔恨终生的大错,一定要引以为戒。面对孩子的叛逆期,作为父亲的他,应该循循善诱,对孩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孩子一起心平气和地交流沟通,引导他如何正确使用手机,孩子在亲情的感召之下,一定会明是非、识道理的。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作为平凡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做人的道理,而现代社会的教育则偏向传授知识为主,存在道德与自立教育缺失的不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璀璨文明给我们留下许多文化的精华,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和借鉴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明白“我教子,唯一经”的道理。给孩子留下金山银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自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知书达理,学业有成,自强自立,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