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我居住的楼房顶楼有一座小花园。由于我年少时学过种蔬菜,所以小花园除有一棵葱郁的腊梅树占据一角之外,其余的都种上了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
以我的经验来谈,种瓢儿白最简单,只需把种子撒进土里,浇上清水,即可完成。种南瓜也方便,种子发芽之后,施适当的农家肥,待到瓜苗四处乱窜之时,最多顺一顺瓜藤,理一理瓜须。
种丝瓜就比较麻烦了。首先,丝瓜的种子洁白椭圆,皮厚子硬,不易发芽,需要用少量的温盐水浸泡几天,再把种子均匀地埋进土里。一周之后,十几粒种子也仅有几根小瓜苗破土而出。其次,小瓜苗柔弱小气,移栽时要小心,土别填得太紧,伤了根须。最后,在小瓜苗迅速生长抽须之时,就开始用竹竿搭瓜架,引导瓜苗攀爬至瓜棚。
有一年,我种的丝瓜苗爬上瓜架,爬到一半,却变得无精打采,绿色的瓜叶明显泛黄。我不知何故,便在农贸市场咨询一位菜农老大爷。老大爷说,小伙子,估计是你急功近利,催肥过量,记住,在给瓜苗施肥时,也要勾兑适量的水,以避免烧伤根部。
后来,我小心翼翼地给瓜苗松土、施肥、浇水、捉虫、扶须,满心欢喜地看它一天天爬高、分枝,它每爬一小段距离,卷曲的须都会牢牢卷住支架,像攀岩运动员找到了稳固点。当枝丫之间伸出一组组小小的绿色三角时,我就知道丝瓜开花的日子快到了。
季羡林在散文《神奇的丝瓜》这样写道:“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和生机。”他赞美“细秧”的无私奉献精神,也表达了“浓绿”的活力和生机。他进一步描写:“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读罢,一幅诱人的丝瓜图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丝瓜属于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藤本植物,《本草纲目》有载:“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夏季是它旺盛的生长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到了秋季,丝瓜的瓜藤渐渐萎缩,瓜叶渐渐枯黄,肉质渐渐僵老。
丝瓜是百姓餐桌常常见到的普通蔬菜,大多做丝瓜嫩肉片汤,或者炒丝瓜。看似简单的家常菜要做得可口,也须用心尽力。如丝瓜汤煮嫩肉片,起锅时撒一点葱花,其汤鲜美,其肉滑嫩;炒丝瓜时用猪油,加上蒜瓣和姜丝,菜品色泽油绿,口感清香。
素食养生,肉食养性。《南齐书·周颙传》云:“颙,清贫寡欲,终日长疏食”。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可见,古代的贤良也崇尚简朴,崇尚素食。所以,我告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多吃素食,以达到素朴清淡、自我修身的目的。
以前,我的一位诗人朋友弃文从商,在重庆渝北郊区租赁土地,种植一种新产品,称之为“洋丝瓜”,这种丝瓜不是用于食用,而是商业开发。据他介绍,“洋丝瓜”长一米左右,取其老瓤加工成搓澡的工具,或者加工成拖鞋,产品生态环保,大有市场前景,但最终他是否事业有成,不得而知。不过,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令我佩服。
我学会了种丝瓜,丰收的喜悦不言而喻;而更喜悦的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自己享受,这也是一种无言的大福,一种自得其乐的大喜。如同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陈利民)编辑:郭梦涵